乐海平,易斌,李金林,王艳,黄东
1.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江西 南城 344700;2.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药品与医疗器械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昌帮药业”,擅长传统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典型特征为工具辅料独特,工艺取法烹饪。饮片外形美观,片型以斜、薄为主,色泽鲜艳、药香浓郁、味道醇厚。建昌帮发源地为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由于南城古称“建昌府”,故而得名。建昌帮作为全国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加工炮制方法自成体系,尤以炆法独具特色,加热容器为腹大口小的陶质坛罐,巧妙地解决了地黄、黄精在炮制过程中“勿犯铜铁器”的禁忌,辅料使用当地特产麻姑酒,又称为“寿酒”,有“三杯可却病,久服能益寿”美誉,体现建昌帮炮制辅料“选料独特”的特征,燃料为谷糠。炆法起源历史较早,据考证,早在东晋时期葛洪著作中就有“安罂中密封,以糠火烧四边”的记载,此方法与现代炆法操作方法一致。
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品,在临床和制剂中广泛应用。《中国药典》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的熟地黄炮制方法以酒炖法常见,操作方法为:取净生地黄,加入黄酒适量,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地黄,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1]。《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中收载的炆法别具一格,操作方法为:取净地黄,加水润透后,放置于炆药坛内,并加清水适量,液面高于地黄10 cm 左右,中途加入砂仁和陈皮末,并拌匀,用谷糠持续炆2 d。停火,至糠烬灰冷、药熟汁浓时,取出,烘至六成干,再用黄酒(麻姑酒)拌匀,再蒸4~6 h,取出,干燥,切厚片[2]。樟帮炮制地黄为蒸法,方法为:取净地黄,润透,放置木甑内用大火蒸2 d,再焖2 晚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或块,干燥[3]。
炆法属水火共制方法,为建昌帮特色中药炮制方法。炆制地黄要加入黄酒(麻姑酒)、砂仁、陈皮等辅料,借其辛温、走串之性,加上长时间炆和蒸制的高温过程,使地黄性由寒转温,共同达到行滞、纳气的目的,使熟地黄不滋腻,并起“益精填髓”之功效,体现出炆法炮制的独到之处,同时证明辅料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可以改变药性之作用。本课题通过研究采用不同炮制方法所得的熟地黄,即炆地黄、蒸地黄、酒炖地黄,对比采用不同炮制方法对炮制品中成分含量的差异,通过对其糖类(多糖、单糖、还原糖、低聚糖等)含量等成分进行比较,评价建昌帮特色传统炮制炆法对中药活性成分及功效的影响,进而证明其显著的优势。
王小平等采用蒽酮-硫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三种熟地黄中多糖含量,炆地黄中多糖成分较高,表明了炆法更有利于多糖的转化[4]。胡志方等采用HPLC-ELSD 法测定三种熟地黄中单糖含量,炆地黄单糖含量较高[5]。
王小平等采用比色法测定熟地黄样品中还原糖总量,炆法高于酒炖法和蒸法。通过炮制中还原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指示炆地黄炮制最佳终点,并以其作为指示性目标,验证“建昌帮”炆法炮制及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建昌帮”炆法提供理论依据[6]。
胡志方等采用HPLC-ELSD 法测定熟地黄样品中低聚糖含量,炆法地黄中低聚糖含量明显低于酒炖与蒸法,说明地黄中低聚糖水解生成单糖比例较高[7]。生地黄性寒,久服易伤脾阳,故脾虚者慎用,经炮制加工成熟地黄后,难消化的低聚糖逐渐分解成易消化的单糖,则多用于脾虚不食之症的治疗。
黄霞等研究发现,熟地黄多糖能促进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恢复[9],从而达到补血功效[10]。刘培建等通过气血双虚模型,发现熟地黄多糖可明显改善模型的造血功能[11]。李发胜等通过课题研究表明,熟地黄多糖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功能起增强作用[12],同时对老年鼠免疫功能低下还能起到改善功能[13]。苗明三、安红梅等通过研究表明熟地黄有抵抗老化进程中血清E2 浓度、脾细胞ER含量和成骨细胞PR 含量下降的功能,减缓脑细胞衰老,有抗氧化[14]、抗衰老作用[15]。徐绍娜、梁颖、李玮等通过研究表明熟地黄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微核的发生,减少染色体的损伤[16],说明熟地黄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突变作用[17],并推测其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18]。
熟地黄主要活性成分和有效物质为糖类(多糖、低聚糖、单糖)、微量元素等[19]。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熟地黄中糖类成分有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促进造血,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和中枢神经抑制等均有作用,锰、铁和锌等微量元素则对人体生长发育、造血和免疫功能等起到重要作用[20],虚证病人体内的锌、锰量偏低,锌/铜下降,熟地黄为补益类中药,富含锌、锰、铁等微量元素[21]。
评判熟地黄品质优等的标准为“色黑如漆、光泽如镜、甘甜如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熟地黄中所含果糖、葡萄糖成分具有供给身体热能、补充体液及营养全身的补益功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不同炮制方法的熟地黄中糖类成分的含量,发现炆法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为“建昌帮”炆地黄“气味纯真而独厚”提供数据依据,体现出建昌帮炆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炆地黄较其他熟地黄还具有“补血而不凝滞”的独特品质[22],与使用麻姑酒以及砂仁、陈皮末等辅料有关,使生地黄在性味、归经、功效和毒副作用等方面均发生相应的变化,起增效减毒的作用。炆制常用于炮制加工滋补类中药饮片,如地黄、黄精、何首乌、远志等,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辅料,有黄酒、黑豆和甘草等,宜深入研究不同的辅料影响疗效的作用机理[23],陈皮有芳香行气作用,砂仁对胃肠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起促进作用[24],能排除消化管内积气[25]。
辅料黄酒的选择,各地区也有不同,江西樟树帮炮制用米酒,建昌帮用麻姑酒[2],研究炆制过程中主药与辅料的药物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曲线,以及相互转化的规律,对比麻姑酒与其他黄酒药理、药效差异,研究炆制中添加的辅料是否与主药产生或引入新的起效成分,为深入阐明炆制优于其他方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炆法古朴传统,工序繁复考究,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全国仅江西省南城县一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于2019 年取得了炆法生产许可证。实际生产过程中以人工操作为主,暴露出诸多现实难题亟须解决,每个炆药坛生地黄装量约为10 kg,加上洗润后的吸水量、添加的辅料量和坛重量,每坛毛重达40 kg;陶质材料质脆易碎,长时间高温煅烧受热不均匀更易开裂,操作是否得当与员工职业技能有关,炆制过程如未“谨伺水火”,极易造成坛内药液烧干使产品粘壁糊化、坛体开裂等影响质量、生产中断的风险,同时开盖添加辅料和观察液位时,易引入糠灰等杂质,造成污染,影响产品质量,在起坛、倒药、清洁等工序上也存在操作不便,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产品成本。同时每坛仅10 kg 左右的装量,无法实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难于实现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炆制燃料为谷糠,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烟尘中粉尘浓度大,焦油含量高且附着力强,除对操作者身体健康易造成不利影响外,还污染车间内外部环境。同时烟尘的高温对车间内部的彩钢板、除尘风管和风机等设备设施造成损伤。由于炆制没有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在观察火候、添糠加水等工序中,再次增加产品成本。基于以上大生产现实问题,从EHS(环境、健康、安全)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综合考虑,提升炮制装备智能化、现代化势在必行,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优化炆制生产工艺。
《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 年版)中对炆制生产中的陶坛容积、围灶大小均没有约定,批量未统一;炆制过程中使用谷糠作为燃料,规模化生产中还宜对比研究不同品种谷糠的燃烧值对炆药坛吸收热量的影响,炆制过程中谷糠使用量与陶坛容积大小与壁厚、材质、原料装量等因素均存在个体差异,宜深入研究不同的炆药坛对炮制品性状、成分等是否有影响。陶坛在糠火长时间高温加热,以及坛本身的成分是否会与辅料发生反应并析出未知物质,以及炆制过程产生的太赫兹波对炮制品产生哪些具体影响[26],上述因素是否影响炮制品的功效,均需要深入探讨研究。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宝贵经验。规范的饮片炮制方法,保证了药品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关系到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发掘整理江西特色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和优势品种,深入研究建昌帮炮制和作用机制,实现传统中药饮片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让建昌帮产品惠及大众,形成中药饮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真正把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的能力,在实施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作出中医药贡献和江西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