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伟
协同育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践主体为了实现互利共赢,达成各自目标,通过开展相互合作、有效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韦杰,黄英姿.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经过我国教育部大力倡导,协同育人机制有力地推进了高等院校和政府、企业、行业间的深度合作。近些年来,学界对协同育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涉及多方协同育人的模式、机制、路径等广泛领域。但是,综观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共同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还很薄弱。为了拓展高校协同育人思路,创新协同育人方法,丰富协同育人成果,本文对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展开讨论。
为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鼓励并支持高等院校和政府、企业、行业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而红色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在育人的任务、目标、需求等方面与高校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故高校与红色博物馆合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具备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重提出。高等学校和红色博物馆都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二者肩负的共同任务就在于育人,或者说,作为教育功能显著的高等学校和红色博物馆最主要的共同任务就在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强调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各高校在制定或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突出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铜仁学院关于修订2020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高校的教育任务是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红色博物馆同样有此教育任务。如《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博物馆要发挥教育功能,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这实际强调了博物馆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而红色博物馆的这种功能更为明显,正如有学者指出:“红色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内容是以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2)常成.红色博物馆思政教育功能的探索[J].学习月刊,2015,(16).。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手段,这说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也是红色博物馆的教育职责所在。因此,高校和红色博物馆由于具备共同的教育任务,为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
高等学校和红色博物馆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都要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传统,即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为此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处的周茂兴同志曾指出,如果不能进行文化传承,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大学(3)周茂兴.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1 -11 -28.。现代高校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高校才能获得丰富的精神资源,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高校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红色博物馆建设的目标是旨在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全面展示革命文化成就,深入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加强对红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和传承弘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增强文化自信。由此,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建设都有其共同的发展目标,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受教育者增强文化自信,以此推动各自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共同的发展目标也是二者能够构建协同合作育人机制的基础之一。
高校和红色博物馆之间之所以能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还在于二者有共同的合作需求。高等院校要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就必须进行改革,而高校改革的关键则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有学者指出:“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董奇.创新体制机制是高校改革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3 -11 -21.这实际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必须和政府、社会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协同合作的办学模式。为此,国家也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了贯彻落实该意见,教育部也制定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教高厅〔2020〕1 号),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种种发展情势决定了当今高校需要加强和政府、社会、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红色博物馆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提升发展质量,也同样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如《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16〕16 号)指出:博物馆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横向联合,推进博物馆发展理念和业态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 要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要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这些相关的指导意见给红色博物馆建设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 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与高校等部门的合作。因此,高校和红色博物馆二者之间因有合作的需要,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共同需求,为二者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造了基础条件。
虽然高校与红色博物馆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上有一定的基础,当前许多高校也开展了一些协同育人的实践,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协同育人需要整合校内外不同资源。当前高校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协同育人的实践项目,但是,凸显的是校内不同部门、不同队伍之间的协同,如强调教学院系和教务处、图书馆、学生处、团委、保卫处、宣传部等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专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之间的协同,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等等,而学校和地方政府、企业、事业、行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相对要薄弱得多。在校外合作中,主要体现在和地方经济社会短期发展所需并见效较快的一些行业合作相对较多,而与需要长期坚持并难以短期见到明显成效的社会行业的合作显然要少得多,即使有也合作得不太深入。如许多高校和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地方红色博物馆的深度合作就较为少见。这说明高校主动联合红色博物馆深度协同育人的意识还有所欠缺。从红色博物馆方面看,他们大多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本馆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为重,虽然也针对社会需要而开展以思想教育为主的育人活动,但是很少主动要求和高校之间建立紧密协作的关系以共同育人,这说明红色博物馆想要和高校协同育人的意识也是比较淡薄的。合作意识的淡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者协同育人的深度开展和效果取得。
在已经开展了协同合作的一些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当中,多存在协同育人方法单一的问题。如一些高校要么只是借助开展党团活动的需要,要么单利用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时机,组织学生到红色博物馆,通过参观学习、书写心得体会等传统方式,促进学生接受一定的红色文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红色博物馆也只是负责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派个讲解员给学生讲解一番,领着学生边听边看,以此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接受一定的思想教育。这种参观式和接待式的合作方式对双方来讲都是被动的、单一的,显然也是浅层次的。也有一些高校和红色博物馆之间签署了协同育人的协议,挂上了如“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的牌子,但这也多停留于挂牌子和签协议层面,而真正实际的深层次的合作则较少开展。这使高校和红色博物馆之间的协同育人往往只是流于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这就是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目前,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基地建设‘影子化’、教学组织‘松散化’、学生能力培养‘碎片化’等现象,尤其是校企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全方位对接和全程化互动,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实习任务甚至以‘放羊’形式应付实践过程,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学生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5)唐末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
协同育人制度的缺失也是当前许多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合作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有些高校的确出台了一些协同合作的制度,如铜仁学院就制定了《产教融合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其核心精神就是在育人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进驻产教融合中心大楼,开展校企合作,培育创业人才。但是,这种制度一方面是针对一些企业而言,并不是针对如红色博物馆之类的社会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即便有了一些宏观的、粗略的合作制度,但其制度也是极不健全的。从红色博物馆方面看,他们虽有育人的功能,也在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和高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但是,在有效合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具体的保障制度。总的来讲,不管是高校还是红色博物馆,二者就如何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还缺乏深度交流和探讨,合作的模式、人才队伍保障、评价激励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都有待真正建立并健全起来。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升(6)范凌.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融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4).。故高校要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有必要和红色博物馆协同合作,而红色博物馆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发挥更好的育人功能,也有必要和高校协同合作。那么,高校和红色博物馆二者在共同的需求下该如何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 本文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高校要与红色博物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二者均须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真正实现有效合作。首先,高校要提高与红色博物馆协同育人的认识,要把二者的协同合作当作关系学校人才培养和“三全育人”的大事来抓。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要结合红色博物馆的实际以及二者的共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协同育人课程、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打造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将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其次,红色博物馆也要提高与高校协同育人的认识,要将二者的协同合作当作红色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来抓。红色博物馆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必要配合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并且,做到与高校协同育人,实际也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意义重大。同时,红色博物馆可以利用协同育人项目,为本行业发展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占得先机录用优秀人才。此外,除了高校和红色博物馆自身须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外,政府有关部门也需要提高认识,意识到高校与红色博物馆的协同育人不仅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帮助红色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故政府也有必要提高认识,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助推高校与红色博物馆的合作深入开展。
高校要在红色博物馆建立稳固的教育教学或协作育人实践基地,改变以往主要通过参观游览红色博物馆以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单一的协同育人模式。双方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实践育人平台,开展深度合作,采取丰富而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切实推进育人工作。第一,坚持实践性参观法。实践性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具有典型教育功能的地点开展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知识、思维和情感领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7)唐丽,雷金蓉,林东琴.实践性参观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2).。它虽然较具程式化,但是可以使学生对参观对象有一个直观的初步了解。高校可以常态化地组织“大一”新生赴红色博物馆进行有序参观,以此初步了解地方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实现育人目的。第二,开发合作课程。高校可以引导红色博物馆深度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制和课程建设,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关注红色博物馆的动态发展,建设系列高质量的合作课程、教材和案例。如铜仁学院可以在现有《黔东红色文化》《黔东革命史》等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和地方红色博物馆合作,开发《黔东红色文化与博物馆建设》等课程,以此强化高校与地方红色博物馆深度合作,更好地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推动协同育人事业良性发展。第三,开展科研实践。双方可通过实践基地名义开发以红色博物馆建设为主题的科研项目,汇聚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和红色博物馆科研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既可丰富实践基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对学生起到科研育人的目的。学生通过对科研课题的参与,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领会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接受更为深刻的思想教育。第四,适时举办报告宣讲会。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双方可以适时选派对红色博物馆文化有较多研究成果的人员做主题报告。一方面,红色博物馆可以邀请高校科研人员就该博物馆文化内涵或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来做报告,以提升博物馆内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另一方面,高校也可邀请红色博物馆内的研究专家到学校对学生做关于地方红色文化的报告,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了解,更系统地接受红色教育。第五,尝试开展角色互换活动。比如,就红色博物馆的讲解一事,一方面,红色博物馆可以从高校请相关教师给讲解员授课,或选派讲解员到高校接受培训,让讲解员身份转为学员,学习丰富的有关讲解方面的知识,提高讲解水平; 另一方面,高校也可选派经过一定培训的学生于周末或节假日到红色博物馆担任实习讲解员,在提升讲解能力的同时,学习更多的红色文化知识,更好地接受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校馆融合·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和实践育人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模式。要确保这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有效施行,还需相关的制度作保障。也即是说,制度建设能够为校馆共同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高校与红色博物馆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的协同育人制度。当然,由于协同育人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非常广泛,决定了协同育人的制度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合作的法规制度。高校与红色博物馆双方可以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通过明确双方职责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为双方协同合作提供保障。第二,建立双方定期沟通的协调制度。这方面主要包括双方建立高层密切沟通联系机制。如互派人员不定期走访,确保交流常态化;定期召开双方人员参与的座谈会或研讨会,讨论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相关的重要信息,如重大改革事项、重要政策调整、人事变动以及行业最新发展及人才需求等信息; 相互尊重,对方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要认真考虑并及时反馈。同时还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协同共管机构来组织协调与统筹工作,并负责承担协同育人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建设,负责落实合作具体事宜。第三,完善合作过程的监控制度。加强合作过程监督,可以从激励考核、规范标准和教学检查等方面入手,分类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教学标准,规范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对各环节的方法、组织、内核和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成立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双方的配合情况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测。第四,建立有效的评估考核制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实行高校、红色博物馆和社会多元主体评价模式。采用多元方法对学生、高校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同时,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聘请专家对所有参与协同合作实践教学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第五,完善激励制度。高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合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与其岗位津贴、评优评先、职务职称评聘等挂钩。只有激发协同育人参与者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 -09.与红色博物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由于高校与红色博物馆在育人方面具有共同的任务、目标和需求,这为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和红色博物馆都还存在协同育人意识淡薄、方法单一、制度缺失等问题。因此,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时,必须通力合作,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丰富协同育人方法,健全协同育人制度,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唯有如此,双方才能取得更好的协同育人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