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赛丽
一直以来,人民富裕和美好的生活是许多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追寻的梦想,不仅体现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共同富裕的论述,也体现于中国有识之士对共同富裕的求索。要实现共同富裕,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克服的大难题,唯有先消除贫困,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践行初心使命,将解决人民贫困问题贯穿于自己的执政理念中,带领人民不断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飞跃,从“先富带动后富”到缩小贫富差距,把人民如何摆脱贫困问题贯穿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全过程,使以前的致富理想逐渐转化为现实。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建设,发表了系列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述文章。这些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由来,彰显着严谨完备的内容结构。围绕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深刻认识“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重大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方面进行的理论创新源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厚滋养、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承袭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汲取。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当中无明确的“共同富裕”概念,但他们立足特定时代,高瞻远瞩地阐述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中蕴含着共富的丰厚意蕴。一是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共富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财富分配呈现异化时,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换而言之,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能够预防贫困的普遍化,为社会平等夯实基石。二是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三是强调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共富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这是从人的自由发展的角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对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美好设想。在他们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应该自觉主动承担起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历史使命,也就是强调“无产阶级运动则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这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努力的论述提供了遵循依据。
回首党的历史征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使新时代加强共同富裕建设有了依据可循。
毛泽东在加强共同富裕建设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毛泽东曾深刻认识到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性。他这样说道:“上海等处的失业问题即吃饭问题,完全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酷无情的压迫和剥削的结果。”(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11.毛泽东的话语指出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下来自中外反动势力的多重压迫是导致人民贫穷落后的原因所在。二是强调勤劳致富的重要性。1953 年12 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表明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在于使人民共同富裕:“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1 -662.该决议旨在调动全体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从而带领全体农民过上富裕生活。三是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巩固已取得的革命成果,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深刻意识到需要克服过去党内实行平均主义的错误认识,其共同富裕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一是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指明共同富裕的路径。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社会主义发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鼓励先富帮扶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富的目标。邓小平曾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这些论述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路径。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持续思考。一是坚持将共同富裕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结合。江泽民强调:“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0.通过人民利益这一桥梁纽带,把共同富裕和“三个代表”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有指向性。二是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江泽民指出,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2.,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是强调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在江泽民看来,需要合理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调节方法,一方面要以鼓励先进促使效益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要分步骤实现共同富裕。
胡锦涛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同样对共同富裕进行了重要论述。一方面,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胡锦涛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强调将中国道路与共同富裕相结合的必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人民情怀。另一方面,强调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和谐建设。正是因为胡锦涛将共同富裕与和谐建设相统一,中国经济整体上获得了稳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营造了社会条件,使共同富裕事业扎实推进。
天下大同贯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始终,是古代人民对未来社会美好生活向往所想象的最佳理想状态。先秦思想家派别以儒、道、墨为主,各派别的大同思想同根同源却又不尽相同。墨家学派主张“尚同”,从而达到社会的平等,并提出了人与人要遵循互爱互利的原则。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以老子为主,他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化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以孔子为主,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描绘平等、和谐、均富的理想社会图景。这些构想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共同富裕存在相通之处。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三大学派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寄托,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同社会是理想化的社会形态,是劳苦大众对公正且和谐的社会的向往。民生思想萌芽于西周,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明清期间开始兴盛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丰厚文化滋养,历代仁君都把“改善民生”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生思想,是经世治国的核心。国家要持久不衰,必须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取信于民、还政于民。习近平结合中国当前发展实际,在继承古代大同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提炼出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共享发展理念,使大同社会逐渐转变为现实。新时代共享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中的“顺民”“富民”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共同富裕稳步推进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中蕴含的“大同”“富民”思想为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实现”进行了系统阐释,系统回答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核心要义和建设路径,形成了内容完备、逻辑严密、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内容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世情、民情,对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作了具体部署,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在一步步实现。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带有清晰的目标指向,也就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0:55.。这里所强调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将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二是清晰地勾画了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J].旗帜,2021,(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瞻远瞩地对当前我国共同富裕事业作出的判断,指出了我们党执政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积极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目前,中国正处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三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即“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14)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1).。这意味着该阶段的规划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全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1).。展开说: 一是厘清“主体是谁”的问题。共同富裕所强调的是“全覆盖”,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旨归。从精准识贫、扶贫、脱贫来分析,其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人民至上理念。“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全面阐明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等问题,“四个切实”明晰了“谁是扶贫工作的坚定力量”和“谁是扶贫任务切实维护的对象”问题,确切地实现了一户不落、一户不少,全部脱贫。二是强调“富裕”所指代的内容具有全面性。这种全面性不仅涉及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态财富,还指向全体人民群众所处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在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中强调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是要实现从个人到群体的全方面的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愿望,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强调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差别有序”。所谓“整齐划一”在于同时同等同步,而“差别有序”在于强调过程具有长期性,即实现全民共富不是一朝一夕所完成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民的富裕程度有所差异,时间上有先富和后富之别,所以,不能要求都齐头并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求实施的阶段性目标要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因如此,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特点,制定了近景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将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也正是因为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才保障了共同富裕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差别有序、量力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幸福感作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建设的实践指向,从国家、社会、个人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实践方略。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共同富裕”推进思路,可归纳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职能以及构建完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了促进社会成员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推进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 “我们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8 -49.二是强调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既要注重税制优化、提升城乡居民参保率以及转移支付,又要推动低收入群体不断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诸如提升大学生毕业就业质量、注重从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农民工进城安置问题等。三是构建完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为避免两极分化,政府要构建便捷且有效的一次、二次、三次分配协调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从社会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进共同富裕思路,可归纳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企业间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以及推进机会公平。一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确保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有效扶持,尤其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构建企业间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不断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鼓励大中小企业携手克难共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融通生态。三是推进机会公平。为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充分考虑到需要给社会大众提供一个机会均等、人人可参与的发展环境,为大家创造向上发展的机会,帮助底层群体改善生存境况,从而使更多的人借助社会大环境提高致富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从个人发展层面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进共同富裕思路,可归纳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促进专业技能提升以及鼓励个人勤奋创新致富。一是强调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励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提高脱贫致富的质量。二是强调促进专业技能提升。鼓励练就适应社会的生存技能,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致富的本领。三是鼓励勤奋创新致富。注重激发参与群众的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鼓励人人积极参与,以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总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和个人层面,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所做出的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的建设路径,有利于为共同富裕事业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社会现实和人民需求,矢志不渝地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我国目前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这也就要求我们紧跟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最新指示,继续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进程。习近平强调:“要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1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1).以浙江省为中心点,不断向全国各省扩散,能够不断凝聚民心民意,掀起全国人民共商共建共推,助共富之路行稳致远。我们要看到诸如浙江创造性贯彻“八八战略”,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能够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这也正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60.要求相契合。我国人口基数大,共富之路还很漫长,要实现最终真正共同富裕,还须解决相对贫困之急。因此,要坚持党的核心领导,继续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我国社会发展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继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之路,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作出的重要解决举措。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就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二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遵循“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共富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1).,在推动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创新实践中,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鼓励人民发挥自身才能,从而让人民勤劳创新致富。因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习近平指出: “‘蛋糕’不断做大,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5.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不仅起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作用,还能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为共同富裕前行之路保驾护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2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这意味着我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确保共富事业的有序进行。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按劳分配制度,能够提高效益、激发内在活力,提高劳动报酬,有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制度内在的优势,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三项制度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三项制度同向发力,能够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推进共同富裕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政府也要积极做好就业优先的导向,不断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就业优先以及就业带动成效这三者间的互通互促互优。由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事业向前迈进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在初次分配当中,主体为各种市场主体,分配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再分配中主体为国家,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基于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前提,通过强化税收调节、公共服务建设等方式,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公平分配;第三次分配与前两次分配不同,它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政府不再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辅导性和指导性更强,鼓励富人捐资建立各种社会基金、资助公益性事业,在道德的影响下自愿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从而实现社会收入转移支付,有利于积极推进调节收入。共同富裕是以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目的,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通过实施好第三次分配,引导先富者帮扶后富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促进自身精神境界与道德品质双重提升,不断凝集起人民力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共同富裕内嵌的应有之义。此外,推动第三次分配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个民族的品质修养。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第三次分配中蕴含的道德调节功能能够有效辅助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效应,促进慈善事业更好地发展与完善。立足长远来看,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起到了良好的成效,为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第三次分配加强对前两次分配的承接与辅助,使其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驱动力。这样的相互共建不仅能够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而且有利于共同富裕加速实现。因此,要继续支持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引导财富向善。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前进目标,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新时代共同富裕蕴含着深刻的致思理路,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厚滋养,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共同富裕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富民”思想的智慧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在扎根现实土壤基础上对上述共同富裕思想进行凝练,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实现”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系统阐释,系统回答了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核心要义和建设路径,形成了内容完备、逻辑严密、具有指向性的内容结构。站在新的发展阶段,理清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核心要义以及建设路径,能够确保共同富裕建设稳定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支持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引导财富向善,这样才能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