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2-11-27 13:44贾紫焕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文/贾紫焕(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正式发布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显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同时也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必然选择,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样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看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金融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服务于“三农”,弥补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向好性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加大金融供给力度,重视金融服务的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这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于农村经济增长,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仍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因此,本文认为深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是有必要的。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虽然金融服务在逐年改善,但目前农村金融仍发展滞后,没有起到很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工作与发挥乡村振兴中的能动性作用。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资源区域间分配不均衡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金融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但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大量农民放弃了务农,选择到城市务工,或者经商创业等方式养家糊口。这样一来,农村流失了大量劳动力,去往城市,而留在家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另外,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发展更是大大受限,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的差距,影响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资金的投向首先会考虑投资将会带来的盈利性,一般越发达的地区,越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显然,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往往设施完备,产业链完整,具有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更容易获得大量的金融资源。而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往往会缺乏金融资源,这些地区农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不好,加上其他原因,虽然更需要资金的投入,却很难获得投融资,企业很难转亏为盈,甚至难以生存下去,这会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上不去,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如果国家出台的政策在农村能够相继落地,但是资金不足也会成为农村地区建设中的最大的问题。

(二)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意识普遍薄弱

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对金融服务认识不到位、金融意识浅薄的现象。这是因为农民对于金融方面的认识不足,知识储备不足,大多数只停留在存取钱的阶段,尽管在移动支付如此普及的今天,仍有许多的农村居民还在使用现金支付,他们认为现金更加真实与安心。与此同时,农民对于移动支付方式的不熟悉,尤其缺乏对于股票、证券、保险等产品的认识与了解,他们理财意识不足,认为这些理财产品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只会把辛苦一年挣来的钱存入银行,办理活期或定期存款业务,导致银行及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很难在农村被广泛运用,制约了农村金融的进步与发展。再者,当农民需要贷款时,往往会因为正规金融机构繁杂的程序和高标准,可抵押物达不到要求而难以得到贷款,所以,农村居民经常会选择一些非正规的民间借贷来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这些非正规机构贷款利率高,但是借款速度快,能够很好适合农民的借贷需要。但是,非正规机构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可能会出现市场乱象,因贷款发生的社会纠纷不在少数。

因此,可以看到由于农民的金融服务知识匮乏,金融服务意识普遍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金融服务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从而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金融发展供给存在障碍,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功能欠缺

1.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有效供给不足

在当前农村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只开设了定、活期存款业务,不能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农村主体的资金需求,融资渠道单一。

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并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新产业的发展到成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最初往往要经历试错的阶段,因此农村新产业发展对金融需求变化快,并且由于农业产业本身固有的特点,如生产主体分散,资金需求多样化等,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

从需求主体层面来看,在农村地区,一般都是农户、小微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这些主体因本身实力较弱而对资金需求较小,贷款金额小、周期短;但也存在一定的中大型农业企业对资金需求大,贷款金额相对大,周期长。从需求种类来看,农村地区也存在着教育和自建房等消费需求,也可能存在种植和养殖等资金需求。综上,农村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主体和需求种类的多元化给金融机构提出了高要求,因而进一步限制了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2.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往往只有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等,无法满足农村交易市场的需求,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需要。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基层的覆盖与分布密度低,难以延伸对基层的金融服务,故而很难了解农户借款人的信用、个人实力和经营状况等情况,同时,农户相比于企业,管理与资金运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完整的记账体系,导致农村市场难以形成信用担保体系。此外,农民对金融行业并不了解,无法辨别真伪,对其缺乏信任,也导致金融交易的数量不多。而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存在考量,也可能提高交易成本,加上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解决,限制了农村金融发展。

3.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失风险防范功能

首先,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相比国外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相比于城镇更加落后,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内部管理控制缺乏执行力,监督不到位,会加剧发生金融机构的内在风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村金融利益共享和风险担保与补偿机制尚未得到运用,当存在风险时往往由银行独立承担,久而久之,农村的金融机构会缺少动力来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资金、融资的需求。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生产系统具有脆弱性,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抗风险能力差。农业产业发展出现经营困难的可能性大,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投入产出较低,虽然农业保险是可以有效规避农业经济风险的金融措施,但是普及率不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首先,在农村地区,扩大金融基础服务覆盖面,增加金融机构的建设数量。在广大农村的各个地区都要实现农村金融供给的全覆盖,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服务到达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的功能,为农民增收、农村换貌、农业提质提供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提高乡村振兴金融供给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有必要加强监管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向,争取实现金融资源在农村的合理配置,不再出现资金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进一步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此外,合理科学地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能显著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各农村基层,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金融机构,从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其次,针对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浅薄了解,要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培养农民特别是下一代的金融意识,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到相关金融常识和金融产品,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更好发挥金融功能在农村地区的作用。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通过向老百姓宣传科普信贷和理财、证券、保险等业务的有关知识,促使农村居民更加了解各项金融服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理财意识,建立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从而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引导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导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深入推进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首先,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和农村金融的结合,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投融资等方面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更好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具体来看,根据农村如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不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设计新型涉农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供给,加大对农村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比如开发特色贷款产品,满足农户及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如甘肃省为了让马铃薯农业得到发展,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甘肃省涉农金融机构专门针对农户收购与加工产业推行了小额贷款产品。

其次,根据现实情况,扩大农村用户贷款时的可抵质押物范围,灵活解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贷款时遇到的缺乏抵押担保物的问题,早日推进形成更加全面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新模式,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大力推动农村信贷抵质押的创新。

最后,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和农村金融机构相结合,通过金融机构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运用到“三农”金融服务中,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提供者主体和农户等作为资金需求主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交易的成本;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如针对农户的金融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使用正规信贷渠道。如近些年来兴起的微众银行,它为小微企业和普通大众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三)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推动发展农业保险

首先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不仅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政策支持,还要把更多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上面在讨论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中,我们知道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且金融资源区域间分配不均衡,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向风险高、投入产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农村地区,因此不仅要加强政策方面的支持,还要提高对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从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具体可通过设立涉农贷款投放指标的硬性要求,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以及加大政策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的涉农信贷业务发展等,进一步拓宽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其次,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产品的不断优化与创新,不仅给予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的保障,还会使特色产业振兴发展。

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保险事业健康发展。一是要争取获得更大的农业保险覆盖率,使更多的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就要获得更多农村用户的信任。二是要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保险的实际保障水平,真正做到维护农户的利益,科学制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并且加大保费补贴力度,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四)增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机构应该认清自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角色,全面提升社会责任担当,把绿色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纳入投资决策之中,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创新时,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现阶段农村居民的需求找准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金融服务应当与绿色发展相融合,注重农村产业的新发展和新方向,我国目前迈入绿色农业发展,因此农村金融服务应该加大对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服务和信用建设相融合。通过培育各农户主体的信用意识,建立一个人人讲信、人人守信、人人诚信的社会,从而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的信心。完善信用体系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金融机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另外,积极推进互联网技术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深度融合,如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搜集农村用户或农村企业的各项信息,从而建立农户的征信服务,为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参考,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与农户需求对接。同时要规范金融机构业务行为、进行风险提示,增强农村消费者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辨别金融诈骗的能力,加速建立并完善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现阶段,通过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想要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从优化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对农村的信贷支持,推动农业保险向前发展、增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祖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