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君 ,田汇川 ,田露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被尊为“医家之宗”,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其中的“整体观念”被誉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五藏别论》基于内在脏腑与外在诸窍的相互联系,提出了“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的说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肺有病致鼻不利的机理人尽皆知,但心病与鼻不利之间的联系及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
1.1 鼻属血度的解剖依据 鼻出血、鼻血管瘤的常见部位是利特尔区[1],利特尔区位于鼻中隔的前下部分,是鼻腔动静脉的汇集处,筛前、筛后动脉的鼻中隔支和蝶腭动脉的鼻腭动脉,在该处与上唇动脉中隔支及腭大动脉吻合,在黏膜下构成网状动脉丛,称为Little氏动脉丛[2]。这印证了“脆骨空虚处内藏中堂血”的说法,即鼻属血度,而心主血,故鼻的功能正常需要心血濡养,若心脉失常会致血溢鼻窍。
1.2 心助鼻司嗅的解剖依据 嗅觉的产生属于神经反射活动,感受器为鼻腔上端嗅上皮中的嗅细胞,嗅细胞的神经纤维缠集在一起,形成嗅球,嗅球上有僧帽细胞作为传入神经,接收信息并利用轴突传递到脑部,在脑部中枢神经的作用下产生嗅觉。可见,嗅觉的产生需要鼻的通气和心主神明的功能同时具备,故心助鼻司嗅。
2.1 手少阴心经与鼻 《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3]可见心与肺关系密切,心有病会通过经络影响及肺,鼻为肺之门户,肺病首先表现于鼻,故心有病可致鼻为之不利。
2.2 手太阳小肠经与鼻 手太阳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小肠经循行经过鼻,与鼻关联密切,这亦加强了心与鼻的关系[3]。
3.1 宗气的生成与作用 宗气的生成依赖于鼻、心、肺三者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4]鼻吸入自然界之五气,与地食人的五谷之气共同注于胸中,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化生为后天之气——宗气。《灵枢·邪客》言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3]即宗气通过心脉作用于鼻窍,以推动鼻呼吸的功能,故只有心、鼻密切配合,才能互相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2 心主血,濡养鼻窍 心参与血液的生成,心气亦为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动力,心脏的泵血功能正常,则血脉上注头面而走鼻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五十六络,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即鼻属血度,且居面中,为血脉汇聚之所。心血润养鼻窍肌膜,保持鼻窍功能的正常发挥。故鼻与心以脉相承,以血相连,心主身之血脉,而心血的濡养是鼻生理功能正常的关键。
3.3 心藏神,助鼻司嗅 《难经·十四难》曰:“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后世的《证治准绳·七窍门》对此分析道:“心主嗅,肺主诸气,鼻者肺之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由此可知,肺主气司呼吸,以使气味进入鼻道;心主神明,以助大脑产生嗅觉[3],是故鼻属肺,其用属心。
4.1 心脉失和,宗气不利 实证,有《灵枢·口问》载:“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则泣涕出焉。”[4]指出情志过极使心神不安,宗气不定,气不能摄津,所以泣涕俱出,涕出阻塞气道而致呼吸不畅。
虚证,心为君主之官,心气不足时,一方面,宗气不能在胸中正常化生,无以推动鼻窍完成正常的呼吸功能;另一方面,血液在脉道运行无力,肺、鼻失于血液的濡养,正常生理功能难以维持,加之血瘀脉中而致气滞,故出现气短、喘息等呼吸困难症状。此时虚里诊应虚大而无力。
4.2 心脉失常,血溢鼻窍 实证,多见心火亢盛致鼻衄。《诸病源候论·卷十》云:“热邪伤于心,故衄”心火亢盛过度会迫血妄行,而鼻属血度,故常发为鼻衄。因心火煎熬血液,故心火亢盛而致鼻衄的血色紫暗。
虚证,常见心气虚衰,无力行血,导致血不得控,也会出现鼻衄。《望诊遵经》曰:“鼻衄而面黄,身无热,血出多而不止者,正气虚也。衄而不止,脉大者,逆证也。血外溢而衄者,阳络伤也。”应补养心气使血可正常行于脉中,鼻衄可止。
4.3 心神受伤,不识香嗅 识香嗅需要心神调节驾驭。一者,内伤七情太过可伤及心神;再者,鼻感邪毒伤及心神,均可使鼻的嗅觉功能受到影响,出现不闻香嗅的病证。又因心主血脉,若心脉痹阻,则气血不畅,会造成鼻甲肿硬或鼻塞,从而影响到嗅觉。
5.1 心肺同调疗鼻鼽 鼻鼽以阵发性鼻奇痒、喷嚏频作、大量清水涕为特点,即过敏性鼻炎。《医理传真》的第9问中言:“病后忽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效而发甚者何故?答曰: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足……则上焦之津液,必不至外越也”并提出方宜大剂四逆汤、封髓汤、姜桂汤。清代尤怡在《医学读书记》中也提出了“鼻塞治心”的观点。现代学者郝大慰在临床中应用桂屏通窍汤(黄芪20 g,白术10 g,苍耳子6 g,辛夷 6 g,白芷 6 g,白芍 6 g,桂枝 6 g,防风 6 g,甘草3 g,细辛3 g)联合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显著疗效[6];王庆国教授应用双辛鼻鼽汤(制附子8 g,生黄芪20 g,黄芩10 g,川芎、辛夷、防风、炙麻黄各10 g,细辛3 g)治疗过敏性鼻炎[7]。以上各家,虽处方不同,但殊途同归,均从心肺出发,心肺同调以治疗鼻鼽。
5.2 从心论治疗失嗅 在治疗嗅觉功能障碍时宜从心入手,效果极佳。《东垣试效·鼻不闻香臭论》中言:“香臭辩而温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交通则鼻利而香臭闻矣”,并记载了治宜丽泽通气汤、温卫补血汤等方剂。现代医家张传飞等应用复嗅汤(鹅不食草30 g,桃仁、红花、丹参各 12 g,黄芪 15 g,当归、升麻、白芷、川芎、枳壳、辛夷各9 g,石菖蒲6 g)通过内养心血、外散表邪之法治疗嗅觉障碍。田琳通过实验证实,人参养荣汤有提高嗅球损伤小鼠嗅球部生长因子含量的作用,进而加速小鼠嗅觉神经的修复,人参养荣汤亦是滋养心血之品。王洪图教授也提出:心有病及肺而影响鼻,则“鼻不利”其根本是心病。故鼻有病,当从心论治。
6.1 Kartagener综合征(KS)与心源性呼吸困难 当先天心脏位置异常时,有可能会出现鼻部症状。例如以内脏转位、支气管扩张、鼻窦炎为临床特征的KS,其中右位心为诊断KS综合征的必要条件。KS综合征的患者多以肺部感染、鼻窦炎、反复咳嗽、嗅觉功能减退、鼻息肉等临床症状就诊,心电图检查则提示右位心,这正是“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的事实依据。
除此之外,心源性呼吸困难也是心致鼻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心肌泵血功能减退,导致肺部血液灌注减少,气体交换减慢,进而引起呼吸困难,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呼吸困难、被迫端坐呼吸为主。此亦为心有病而致鼻之功能不利。
6.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与鼻心反射 OSAHS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近年来,打鼾与血压、心衰、心肌梗死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据《美国心脏杂志》(Am Heart J)报道,通过病死率分析,OSAHS能增加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1]。其主要机制为OSAHS导致慢性间歇性低氧,产生氧化应激、炎症、内皮功能障碍及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临床观察也发现,OSAHS患者较单纯COPD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心肺功能指标损伤。由此可见,心与鼻可相互影响,鼻病也可导致心为之不利。
同时,鼻病致心不利也可见于鼻心反射。鼻心反射表现为患者在术后鼻腔填塞期间出现心率、平均动脉压较基础值下降大于20%,但心血管、呼吸系统均未见器质性病理改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资料表明,鼻与心肺存在着直接的反射联系,以此来调节正常呼吸、循环及其他功能活动。
综上,《素问·五脏别论》所言“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原创理论,揭示了鼻心相关性的科学内涵。因此,在研习《黄帝内经》每遇疑惑之处,定要旁求博考,既要汲取各家注释之精华,又要结合临床实践,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探求医理,相互佐证,以求还原内经理论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