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

2022-11-27 13:13李转转吴小健张耀丹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安交通大学交叉学科交叉

李转转,吴小健,吴 珍,张耀丹,卢 阳,张 明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人才培养处,陕西 西安 710061;2.太和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学科交叉,已悄然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也成为这个科学时代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学科[1]。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是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过程[2]。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以自身学医经历告诉我们,医学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来源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是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确确实实是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途径[3]。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4]。国家教育领域“十三五”规划、“新工科”倡议等,明确提出了通过多学科交叉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如何通过学科交叉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实践问题[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作为我国中西部医学人才培养机构的最高水准代表,面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机遇,依托学科交叉这个突破点,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尝试,建立完善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加快西安交通大学 “双一流”高校建设步伐。

1 发展交叉学科的意义

1.1 学校发展

高校是科研创新的基地,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3]。我国高校一直以来沿袭“校-院-系-组”的传统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随着国家层面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宜当前高校发展所需,某些方面甚至成为科技创新的阻碍。学科建设方面故步自封只能让高校被时代摈弃在“双一流”的门外,对高校的发展极其不利。众所周知,纳米技术、DNA双螺旋结构等,重大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滋生于学科的交融,通常来自庞大的科研团体[3]。因此高校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想要在科研创新等层面有所作为,跻身于“双一流”之列,必须在学科交叉方面有所探究与实践,这是高校自身发展所需,也是时代形势所需。

1.2 社会需求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根据地,是人才发展的未来。当前社会的发展,对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3D打印、医工交叉等前沿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要求极高,实现“科研助推产业、产业引导科研、互惠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模式,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从人才需求层面来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积极进取,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人才是当前社会亟须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高端创新性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1.3 国家战略

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规划部署,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智慧医疗等背景,具备多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新形势下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多学科交叉培养已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跨学科研究、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重要手段[4]。总书记要求,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我们要强力组织科学家,建设好大科学装置群,开展学科交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所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积极响应号召,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电气、生命科学、数统和航天等优势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端医疗人才培养质量为需求,以大力提高研究生跨学科融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保持培养高质量医学研究生的同时,积极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如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方向为试点,与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结合该学院在脑科学与脑认知领域的优势,申报“轻度脑外伤诱发神经退行的神经影像学诊断”课题,旨在通过探究轻度脑外伤患者的认知灵活性和认知稳定性的神经机制研究,实现对轻度脑外伤的认知控制功能障碍的深入理解,也可为轻度脑外伤认知障碍的预后评估提供相应的临床指导。该项目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项目的研究,提升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

2 我国交叉学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培养模式待完善

传统培养模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高校领导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都已经根深蒂固。尽管有部分高校已经在学科交叉研究专业、招生、培养、学科等方面做出了尝试,但是没有从顶层设计、思想解放、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国基于学科交叉的医学人才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5]。跨学院、跨学科的学科交叉思想虽有萌芽,但当前的培养模式没有发生实质改变。高校的战略层面没有学科融合的理念,专业设置上面没有体现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制度方面没有交叉学科的保障。总体来说,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并没有自上而下的注入师生思想中,没有形成学科交叉的研究氛围和文化沉淀。如何破除传统培养模式的禁锢,快速推进交叉学科蓬勃发展,建立完善的交叉培养模式,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2 师资建设需加强

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导师在本专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大多都能够培养出本学科合格的研究生,仅少部分导师出于兴趣可能对非本专业的知识也有所涉猎,因此面对学科交叉研究生的培养,我们的师资队伍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研究生有在交叉学科方面的浓厚学习兴趣,却没有相关教师指导的窘境。高校为了保持在某一学科的领先优势,对该学科的前沿发展极为重视和支持,就会在无形中不主张团队进行交叉学科的尝试,担忧优势学科没有保持住领先优势,开展的交叉学科也没有建树,这对培养交叉学科优秀的师资极其不利,因此造成了我国高校学科交叉的改革尝试已经进行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学科带头人较少,交叉学科师资队伍相当匮乏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交叉学科的发展。

2.3 管理制度待建立

交叉学科背景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上先天不足[6]。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一个完善的培养管理制度进行支撑才能够走得更远更深更稳。当前的培养制度在培养高精尖的实用性专业人才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下,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状况,这个制度反而成了制约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培养制度完全为了本学院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面对学科交叉时会出现谁主导谁跟从,谁优先发展一步谁迟滞发展一步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跨学科发展,不利于学科间的融合,更不利于培养出符合新形势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当前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如何在保障研究生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支撑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涵盖从招生到培养,从规划到实施,从日常管理到生活保障等研究生培养环节,为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合格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构建

通过构建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创立主副导师组,加强过程管理,给予宽容期望。在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完善培养体系,保障培养质量。

3.1 平台构建

从高校战略层面提出跨学科融合以及合作的理念和设想[7]。学科交叉创新平台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优势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组建,不能为了交叉而随意组合。首先要找准自身学科的优势点,根据研究方向、特点、需求进行有目的的组合,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研究涉及脑学科方面,影像科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脑科学方面有合作研究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通过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一个研究合作平台进行长期持续性的合作,申报西安交通大学学科交叉项目,招录具有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交叉项目的研究,培养具有学科交叉创新思维的高质量研究生。该培养平台不因研究生毕业而终结,而是通过持续的招录研究生,对交叉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使该平台进一步壮大,形成一个优质稳固的学科交叉创新平台。

3.2 导师联合

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深远影响[8]。我国高等院校学科交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深度和规模上仍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专门从事与学科交叉的师资比较匮乏。尤其缺少具有跨专业能力强的专业导师。学科交叉跨度大,专业师资匮乏[9]。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要求导师要与长期有合作关系,并取得一定合作成果的跨专业导师组成联合主副导师组,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碰撞、融合与创新,优劣互补,推动稳固的高水平交叉学科导师组建设。导师需要站在学科前沿,并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能力[10]。在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两位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对于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4]。两位导师一起针对研究生硕士阶段的科研背景,立足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共同商议讨论。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影像中心为例,培养导师为博士研究生设定了结合心理学实验设计与神经影像技术进行轻度脑外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计划,主导师主要负责大方向的把握及课题实施的进度督导,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交叉项目组会讨论,及时了解博士研究生在实施课题过程中遇到的本学科及跨学科问题并商讨解决办法;派送研究生参加课题相关领域高水平学术会议,如全国磁共振大会,鼓励其与领域内一流专家交流,启迪科研创新思路;派送研究生参加神经影像的数据处理学习班,系统学习大数据处理方法,增强其分析数据能力;安排学生参加生命科技与技术学院相关课程学习,了解跨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研究生交叉学科思维能力。副导师着重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课题具体实施,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跨科学问题及时跟进分析,引导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思考,尝试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保证课题持续顺利进行的同时,培养研究生交叉学科创新思维的形成。

3.3 规范管理

规范过程管理以研究生招录为入口,选拔具有交叉专业背景、对交叉项目感兴趣的研究生,课程学习侧重于交叉学科,在本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的情况下,专门安排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相关课程学习,提升其在交叉学科方面的认知,为其进行交叉创新思维提供基础。研究生负责的交叉项目采用中期考核方式进行定期考察,了解其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接受程度,项目进度的把握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3.4 成果导向

针对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是否一定要出大成果的问题,韩启德院士已经给出了合理的解答,并从政策导向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他强调推动学科交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学科交叉项目要加以鼓励和引导。由于学科的纵深性研究性质,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将遭受严重的学科壁垒,由此所撰写的学位论文在评审时很难获得身份认同[11]。针对学科交叉评议,建立完善的交叉学科同行评议机制。评议专家对交叉学科要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评议时要给予交叉项目组答辩和充分讨论的机会;对评议结果设立申诉机制;交叉项目评委必须进行评议规则及标准的培训。根据交叉项目完成内容的难度和进度,做出合理的评议结果,认定是否已经完成目标任务,而不是一味追求发表文章、获得奖项等指标。总之,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效行为,促进跨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做大做强[8]。当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真正实施后,在能培养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高水平研究成果。

4 结语

多学科交叉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跨学科研究、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重要手段[12]。本文基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学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脑科学专业,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交叉学科项目,通过成立主副导师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交叉科学培养研究生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探索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模式。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猜你喜欢
西安交通大学交叉学科交叉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位编委入选爱思唯尔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培育人才的高校,也要优化自身的人才环境——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
创新港,是中国西部科技的“江海口岸”——访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连数
连一连
连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