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罐联合放血疗法在肝郁型胃食管反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22-11-27 12:00钟金灵彭卓嵛
西部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肝郁反流食管

林 惠,钟金灵,彭卓嵛△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胃食管反流病为成年人中常发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年龄增长与发病率成正比[1],且有报告显示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该病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感等症状,其发病因素较复杂,包括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食管内部敏感度增高、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食管出现运动异常及食管外机械原因导致的功能异常等[3-4],西医治疗以抑酸护胃、促胃动力等治疗为主。胃食管反流疾病属中医“吐酸”“反胃”“嘈杂”“噎嗝”“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位在食管,属胃,但与肝密切相关,病机以肝郁为关键。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治疗,停药后患者症状易反复,且长期使用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相比之下,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优势。药物罐联合放血疗法适应症广泛,在临床上也可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中,现探讨如下:

1 药物罐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型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理论基础

1.1 胃食管反流疾病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疾病病位虽然在食管、胃,但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5-7]。胃具有受纳腐熟的作用,胃气的和降,胃酸的正常分泌、排泄,均与肝的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胃酸分泌、排泄正常,并能正常发挥消化饮食的作用,使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升降功能正常[8]。高鼓峰在《四明心法》中提及:“凡吐酸,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窒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9]《寿世保元·吞酸》中提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10]《症因脉治》中,论内伤吐酸水曰:“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甚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而吞酸吐酸之症作矣。”[11]都说明了吐酸与肝气有关,并且肝气郁结是关键因素,故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为本病主要形成原因。胃食管反流疾病在中医辨证中有多种证型,其中肝郁证发病率较高[12-13],而肝郁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痰凝、肝郁血瘀、肝郁阴伤、肝郁脾虚等证型[14]。

1.2 药罐疗法的理论基础药罐疗法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是中医传统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药罐将拔罐法与中药疗法有机结合,治疗时既可发挥拔罐的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引药入里、驱邪外出等功效。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增强血管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性,增强人体机能和免疫力,还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15]。拔罐疗法属于体表疗法,研究发现,拔罐疗法与针刺疗法理论相近,拔罐的吸附等物理刺激信息在施术局部被穴位感知,转化为生物信息,并在局部级联放大,激活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系统,维持机体内稳态,阴平阳秘[16]。

1.3 放血疗法的理论依据放血疗法又称刺络、刺血、砭、砭血疗法,与传统的针法范畴、灸法、火针、埋线同属中医外治法,是用三棱针、皮肤针或采血针等放血工具在皮肤或浅表暴露畸形的络脉放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7]。放血疗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放血而达到活血祛瘀、清热泻火、通络散结、镇静安神、扶正补虚等目的,从而使人体处于气血调和,经脉通畅,阴平阳秘的状态[18-19]。《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20]放血疗法适应证广泛,可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灵枢·四时气》篇记载:“邪在胆,逆在胃,胆胃泄则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21]可见放血疗法治疗泛酸的历史源远流长。采用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型胃食管反流疾病可清热泻火解郁、通经活络、调整脾胃平衡,从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动力,改善食管胃运动协调,降低食管反流率。

2 药物罐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型胃食管反流疾病的临床应用

药物罐作用部位首选膀胱经,膀胱经与脏腑病关系密切,五脏六腑俞穴均位于膀胱经上。背俞穴是脏腑气血的枢纽,能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情况[22]。通过背腧穴调理脏腑功能,能激发人体身自身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目的。《难经·六十七难》载:“阴病行阳,阳病行阴。”[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载:“阴病治阳。”[20]都说明五脏病变可反映在背腧穴,五脏有病可取相应的背腧穴进行治疗。《针灸资生经》记载在治疗脾胃病时,选穴最多的经络便是足太阳膀胱经[24],肝郁型胃食管反流疾病病位在胃,并且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前腹属阴,后背属阳,选用背俞穴从阳引阴,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调节气机,从根本上恢复脏腑功能。研究表明,背腧穴与相关脏腑的神经节段分布大体一致,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刺激背腧穴,可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缓解神经血管的受压情况,消除或减轻躯体因素对内脏神经的影响,同时通过与之相对应的交感神经节、神经末梢来调节或阻断神经传导,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25-26]。药物罐选用的方剂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要功效,再随证加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放血穴位选用双耳尖、双耳背、双肝俞、双胆俞以及四缝穴为主穴。肝胃不和、肝郁脾虚可加用期门,肝胃郁热、肝郁阴伤可加用井穴,如少商、商阳等,肝郁痰凝可加用双肺俞,肝郁血瘀可加用双膈俞。《灵枢·口问》篇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杂病源流犀烛》中曰:“一身之气贯于耳。”[21]说明耳部与全身经脉联系密切。现代医学认为,耳穴具有接受各种信息的功能,由各种传递途径将某种刺激信号传递到相关部位而达到治疗效果[27],故在双耳尖、双耳背放血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肝俞为肝之背腧穴,肝脏精气汇聚于此,肝脏病变通常在此也会有所表现,在此刺络放血拔罐可使肝气条达通畅,还可疏肝泄热解郁。胆俞为胆之背腧穴,胆腑气血由此外输于膀胱经,主治黄疸、口苦、呕吐等,在胆俞刺络放血,并配合药物罐,可加强调理气血,镇逆降气之效。在肝俞、胆俞点刺后置罐拔之可使瘀血尽去,邪热尽除,新血生,同时还可透过玻璃罐直接观察出血量,达到预定标准,即行取罐,故相较于单纯刺血疗法或拔罐疗法疗效更好[28]。四缝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健脾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时,针刺四缝穴放血取其健脾益胃、激发经气、调节百脉之效。

药物罐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1)治疗前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排除禁忌症;2)遵守拔罐及放血疗法相关操作规范,避免不良反应;3)放血治疗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护患者及医者;4)治疗时如患者出现不适,应停止操作,询问、检查患者,若无大碍再继续治疗;5)治疗结束后需告知患者治疗后注意事项。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因“反酸、烧心反复2年,再发加重1月”就诊。患者剑突下及胸骨后烧灼感,饥饿及情绪不佳时明显,时伴胃脘部胀满,气逆反酸,口苦口干,心烦易怒,纳可,寐差,二便调。两年来患者在多家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24 h测酸测压示:总pH<4的百分时间9.2%,直立值pH<4的百分时间6.0%,仰卧位pH<4的百分时间4.8%,反流次数35次,长于5 min反流次数11次,最长反流时间12 min;食管下端括约肌压(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8.1 mm Hg(1 mm Hg≈0.133 kPa),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度(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 duration,LESRD)10 s。期间予抑酸护胃、促胃动力等西医治疗,症状好转,但停药后复发。之后来我院就诊,予抑酸护胃、中药、针灸治疗,但症状时好时坏。查体: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舌红,苔黄,脉弦。中医诊断:吐酸(肝胃郁热型);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给予放血疗法,取穴:四缝穴、双耳尖、双耳背、双肝俞、双胆俞、双少商;联合药物罐循膀胱经拔罐,并在肝俞、胆俞行刺络拔罐操作,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第2天,患者在没有服用抑酸护胃药的情况下反酸烧心感明显减轻;在整个疗程期间,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无明显反酸烧心,情绪也随之改善。

4 小结

药罐和放血疗法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对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胃食管反流疾病中,肝郁是关键,故治疗时应以疏肝和胃为主,药罐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可选择疏肝和胃为主的中药药液针对性治疗,放血疗法同样通过辨证选穴。两者联合使用共奏疏肝和胃之效。另外,采用放血疗法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发展进程、患者脉象、舌象及体质的不同而确定出血量,每次治疗前都需认真检查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判断治疗疗程,如若体质弱、气血亏虚严重者不宜再采用放血疗法。药物罐及放血疗法具有简、易、效、廉等诸多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肝郁反流食管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有种胃病,用药治不好
胃食管反流易误诊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