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别山革命史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2022-11-27 07:05朱丽霞王立兵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别山马克思主义革命

朱丽霞,王立兵

(1.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3;2.武汉轻工大学,武汉 430023)

以大别山为中心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别山革命历史及其形成的大别山精神,曾于2010年、2016年、2019年先后到访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红安县、安徽金寨县、河南新县,分别提出“为什么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之问,“要好好研究大别山精神”之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之论。

一、大别山革命史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地区的传播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在革命不同发展阶段的系列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凭借着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的理解,就不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2]612“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2]614大别山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两个鲜明特征:知识分子是主力军,进步团体、创刊和办校是重要平台。

(一)知识分子是大别山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

十月革命后,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先进知识分子在武汉和大别山等地区积极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教育培养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让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地区迅速传播,凝聚团结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为大别山地区革命组织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对大别山地区的组织领导非常重视,先后派遣了倪志亮、徐向前、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熊受暄、旷继勋、曾中生、沈泽民、成仿吾等一大批领导干部,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别山地区的贯彻执行。

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先进分子利用同乡、师徒、同学和同宗关系,向知识分子推荐革命文章、书刊,交流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吸收进步青年参加革命组织并进行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林育南,通过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思想实现了根本转变;出身“书香人家”的戴克敏通过董必武得到马克思主义相关革命著作后,“便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着、记着”;其他如曹学凯、徐朋人等人,通过阅读进步报刊先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来自大别山地区的青年知识分子,譬如江竹青、赵子健等,有着与大别山人民天然的阶级感情,经受先进思想洗礼之后回到大别山。通过办学、办刊等途径,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很快就凝聚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为大别山地区革命组织发展打下了深厚思想与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运动最终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改变了民族方向进程、前途命运,乃至世界趋势格局。

(二)进步团体、创刊和办校是大别山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

组建团体:五四运动之前,大别山革命先驱利用结社和办刊,广泛传播新文化。1917年10月8日,恽代英和黄负生等创办武汉地区第一个中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的互助社,林育南、李书渠、廖焕星、刘仁静等人陆续加入,宣传先进思想。1920年,恽代英和林育南等在武昌创办了著名的利群书社,出售进步书刊《新青年》《湘江评论》《共产党宣言》,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4]。他们先后组建了一批进步团体,如湖北职业教育研究社、湖北平民教育促进会、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利群书社、少年黄梅学会、新蕲春学会、醒民书社等。毛泽东创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大别山地区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他们回到大别山地区后,迅速成立农民协会,积极发动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创办刊物:1917年3月,林育南与同学胡业俗在中华大学发动组织新声社,创办起武昌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新声》半月刊,在武汉大、中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五四运动之后,大别山地区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先后创办了一批进步刊物,如《新教育》《武汉中学周刊》《武汉星期评论》《黄安青年》《黄安通俗旬刊》《启人月刊》《评论报》《新蕲春》等,他们依托所办学校、社团和刊物,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革命思想在武汉与大别山之间迅速传播。

创立学校:1920年,董必武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成为湖北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吸引了大批大别山地区进步青年纷纷前来求学,这些学生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教诲下,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仁人志士,不少人成为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早期创始人。除此之外,在黄冈县,林育南创办了浚新学校、陈潭秋创办了聚星学校、刘念祖等创办了青黎学校;在黄梅县,宛希俨、李子芬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推动黄梅城乡的平民学校达到30余所。董必武用一生追求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经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他在诗中写道:“马列至言皆妙道,细思越读越分明”[5]254,“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5]27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需要受众和载体的,恽代英创办利群书社、林育南创办《新声》半月刊、董必武创立的武汉中学等是大别山地区革命先驱们组建进步团体、创刊、办校的代表,构建了大别山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可以说,在大别山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是有正式组织的,是有刊物和社团支撑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性。

二、大别山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的创建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大别山地区是全国革命组织非常活跃的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之一。大别山地区党组织的创立,使得大别山的革命斗争有了主心骨,大别山人民有了精神上的主动。大别山革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的创建史。

(一)大别山地区建立了全国农村最早的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

1921年7月16—21日,恽代英、林育南召集24位进步青年在黄冈八斗湾召开会议,成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革命团体,即共存社。[6]从成立时间上看,共存社早于党的一大的召开时间(1921年7月23日),本着“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人类圆满的共存之目的”的宗旨,向当地学生和群众传播马列主义,灌输革命思想。从开展的活动看,共存社成员与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交往活动频繁,其主要成员恽代英、林育南、黄负生等都参加过董必武、陈潭秋组织的革命活动,其首要任务是发展党的组织。当共存社的发起者知悉党的一大召开后,恽代英主动解散了共存社,成员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彰显了其马克思主义性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觉悟。

(二)大别山地区较早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基础组织

1920年10月,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郑凯卿等7人,在武昌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共一大闭幕后,董必武和陈潭秋回到武汉,迅速成立了党的地方机构——中国共产党武汉工作委员会,并向大别山地区迅速发展。1922年春,全国最早的地方党组织之一——中共陈策楼小组,由陈潭秋在黄冈陈策楼成立,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党小组。1926年5月,中共黄梅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这是湖北第一个县委级的党组织,是全国最早的地方县级政权之一。在此期间,安徽寿县积极创建各种农民协会、妇女协会等群众团体,选送优秀青年革命者前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以及苏联等地进行学习,共产党员詹谷堂利用讲学之际,在河南固始志成小学组建党支部,后与袁汉铭一起建立了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26年春,鄂东、豫南、皖西地区党组织先后创立,与各地基层党组织相互联系,使大别山及周边地区党团组织创建与发展进入第一次高峰时期。

从共产主义小组到工作委员会,再到第一个党小组、地方执行委员会、党支部,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单元结构的始发、演进、整合、稳定的基本脉络。这也说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间断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组织工作也是在革命斗争的需要中不断优化升级的。

(三)大别山地区诞生了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将军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大别山地区更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所在,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和反攻地。1927年,黄麻起义之后大别山地区以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大别山人民以这支部队为主体,先后向中国革命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率领4万子弟转战川陕地区;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留守部队组成红二十五军在大别山率先长征,到达陕北时仍有数千人;抗日战争时期,由大别山人民组建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发展到上万人,浩浩荡荡东进抗日。这支以大别山子弟为基本骨干的武装力量先后成为我党红军时期的三大主力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个师之一的一二九师和新四军的部分师团,解放战争中四个野战军的第二野战军和其他几个野战军的部分。

“井冈山的帅、大别山的将”,这是中国革命史中流传的经典说法。大别山地区先后诞生了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将军,包括3位党的创始人,2位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2位国家主席,2位全国政协主席,2位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3位中共中央副主席,4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5位国务院副总理,4位全国政协副主席,1位元帅和4位在大别山成长的外籍军事家,337位开国将军,加上非大别山籍的达570人,他们是大别山军民一起创立大别山精神的奠基者。全国的十大将军县中,有5个县位于大别山地区,譬如湖北省红安县、大悟县,安徽省金寨县、六安县和河南省新县。仅以鄂豫皖的军队干部为例,从1955年至1964年,先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部将军总数的35.5%。

三、大别山革命史是党领导大别山地区人民的奋斗史

大革命失败后,按照“八七会议”的指示,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先后领导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自此,大别山地区成为全国唯一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大别山革命史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大别山地区人民的奋斗史,在革命实践上体现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在理论探索上体现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大别山在中国革命五次大转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成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

一是黄麻起义。1927年11月13日,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黄麻特委的领导下,3万农民起义军攻打黄安县城,成立鄂豫边区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1929年5月,鄂豫边界地区第一个红色区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黄麻起义,作为中部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暴动的一次成功典范。二是商南起义。1929年5月6日,中共商罗麻特委成功领导发动了商南起义,创建了红十一军三十二师,以商城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商南起义创建了河南省第一支工农红军,建立了商城县苏维埃政府。三是六霍起义。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以六安为中心,发动皖西工农武装起义。1929年11月8日,以敌人逮捕农协干部为导火索,独山镇数千名农民包围了反动自卫团,六霍起义全面爆发。六霍起义创建了红十一军三十三师,先后建立了4个县级革命政权,形成了以六霍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据地。三大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二)积极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一是加强党的集中领导。鄂豫皖边区加强地方及部队中的党组织建设,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193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设立鄂豫皖边区,建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加强党对边特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促使鄂豫皖苏区迅速崛起。到1930年,鄂豫皖边区共建立23个县委,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党的组织系统。二是颁布了全国较早的地方土地法令。1927年11月,黄安县政府成立后,制定了《土地问题决议案》。1929年6月,制定了鄂豫皖边区第一部土地法令《临时土地政纲》,12月颁布了《土地政纲实施细则》,这两部土地法是全国革命根据地中相对较早的地方土地法令。三是总结了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鄂豫皖边区在党的指挥下,“昼伏夜动,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的方法,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在1929年11月20日中共鄂豫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将红军游击战术总结为七条基本原则。

(三)大别山在中国革命五次大转折中的“五个三”和“五个地”

从马列潮涌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大转折时期,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走出3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其中董必武是唯一一位和毛泽东一路携手从石库门走上天安门的一大代表,陈潭秋是唯一一位牺牲一年多仍被选为中央委员的代表。

从城市中心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大转折时期,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爆发了三大起义: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战略转移的大转折时期,大别山是人民革命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走出三大红军主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红四方面军,“长征先锋”——红二十五军,“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红二十八军。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全民抗战大转折时期,大别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斗地,形成三大抗日战略支撑点:鄂东七里坪、鄂中汤池和豫南竹沟,其中豫南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有“小延安”的美名;锻造了打响新四军抗战第一枪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华中抗战中流砥柱新四军第五师两支抗日劲旅。

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的人民解放战争大转折时期,大别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转折地,以三大事件分别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全面胜利的序幕。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在大别山地区胜利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949年4—5月,解放军在以大别山为支点的长江沿线打响渡江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序幕。

四、大别山革命史是党在大别山地区创建人民军队的光辉史

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这些部队后来发展成为长征红军队伍、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重要力量,孕育了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将军,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大别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黄麻起义之后,大别山地区创建了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师长,戴克敏任军代表。到1929年5月,全师发展到400人,成立了5个大队。商南起义胜利后,大别山地区成立了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后发展到600人。六霍起义胜利后,大别山地区成立了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徐百川任师长,张建民任政治部主任。1930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红十一军三个师合编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直属中央军委指挥。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粉碎了敌人第一、第二次“围剿”,发展到4个师2万余人。1931年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到1932年6月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时,主力达到2个军6个正规师共4.5万余人。据统计,大别山地区先后组建了约50支红军主力队伍,占全国总数151支的30%以上,仅带军字番号、成军建制的队伍就有11支。

(二)大别山是红军长征队伍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全国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中,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2支、红二十八军1支部队主要发源于大别山区,有力支持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为长征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别山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2年,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离开大别山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并先期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在中国革命从南到北战略大转移中,红四方面军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打败了数十万敌军的前堵后追,为中央红军提供了战略策应和物资、兵力等方面的支持,为中国革命立下丰功伟绩。

红二十五军从大别山金寨葛藤山出发,转战近万里,成为长征中第一支顺利完成战略转移、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不仅是长征期间唯一建立稳定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队伍,还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实现部队增员的红军队伍。此外,红二十五军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使正处在革命低落期的中国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

(三)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个主力师中,有2个主要是由大别山地区诞生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改编而成的。抗战初期,党中央在大别山地区积极创建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重要基地。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九军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的领导下,投入抗日战争。红二十五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成为红一方面军的重要力量,1937年8月,红一方面军和第七十四师整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领导下,投入抗日战争。1938年,坚持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首先东进开赴皖中、皖东抗日前线,打响了新四军华中抗战的第一枪,后来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主力部队。1941年1月,李先念组建的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抗战的中流砥柱。这几支革命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五、大别山革命史是大别山地区军民建立新中国的战斗史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在大别山的战斗史,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大别山革命史是一部涵盖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有历史时期的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强大、胜利的党史的鲜明呈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凝炼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时明确指出:“党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7]其中,涉及大别山地区的有3块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奠定了新中国建立的基础,在道路、制度层面都进行了探索。

(一)中原突围扭转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局

中原突围,是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抗战胜利后,中原解放区作为全国解放区的前沿,成了重要的战略枢纽,是国民党军队向华东、华北甚至东北进兵的重要障碍。1945年10月,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王震组建中原军区,以罗山宣化店为中心,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坚守半年之久,牵制国民党兵力30余万,为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赢得了时间。1946年6月,中原部队在湖北、河南、安徽3省边界的大别山地区突破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同时,留下的部队在大别山地区继续进行游击战争。中原突围保存了革命力量,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大量兵力,从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华北、华东解放区的军事作战。

(二)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跳出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入敌人后方作战,在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支持和配合下,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原定战略部署,这是我军军事史上的空前壮举,扭转了我方长期以来处于防御地位的战略态势。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同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后,在与陈粟、陈谢三军经略中原时起到先锋作用,把战线由黄河流域推进到长江北岸,有力掩护了陈粟军团在豫皖苏、陈谢在豫西的战略开展,为中原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8月下旬,西北野战军转入反攻。9月,华东野战军挺进鲁西南地区,进军豫皖苏;晋察冀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先后发动大反攻,从而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高度评价:“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8]1244

(三)渡江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基础

大别山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不仅打破了蒋介石的总体战略,更是解决了党的部队给养问题,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也坚定了解放区军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同时,根据地扩大了反蒋爱国统一战线,为消灭长江以北敌人主力准备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加速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灭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毛泽东指挥三军“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战略转折点。1949年5月,第四野战军在大别山临长江沿线,强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控制长江北岸的几百里疆域,奠定了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9]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阐释大别山精神,是在历史的视角下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又一次丰富的解读,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的时代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深入研究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探求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发挥大别山精神育人价值,把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与“五个思政”改革创新、“三全育人”综合育人相结合,贯穿于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全过程,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将新时代高校打造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猜你喜欢
大别山马克思主义革命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又见大别山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