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引领和支撑种业企业发展

2022-11-27 08:52齐影,张从合,方玉
园艺与种苗 2022年9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企业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农作物种业原始创新研究提出了明确期望,2021 年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种业发展吹响号角。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大国,种业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种子企业肩负着培育良种和提供优质种子的重任。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文中试从民族种业的角度谈一谈创新引领和支撑种业企业发展的几点看法。

1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种业的发展,特别是2000 年国家颁布《种子法》以来,种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虽然较美国、荷兰、法国、德国、丹麦等种业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2021 年统计显示,世界上前五大种子出口国,种子出口占全球出口的近60%,中国种子出口只居世界第15位,但在杂交水稻、西甜瓜等细分领域引领世界,良种自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全球种业呈现出两超、四强、差异化发展格局[1],生物技术进步和资本力量的运作推动全球种业进入多寡头垄断局面。与国外先进种子企业相比,中国种企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技术成果利用不够,研发投入不足

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国际大型种企越来越多地把分子标记、细胞工程、基因编辑等新技术运用于品种选育,同时结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全面打造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育种技术平台。而我国在一些领域虽然基础研究领先,但大多数种业企业品种选育仍以传统杂交选育为主,建立起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平台的种企数目偏少,基础研究成果和新技术的利用不够。

另一方面企业在种质资源应用性研究方面普遍不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支撑。缺少种质资源等于缺少良种选育的核心,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种企应用性研究发展的“阿克琉斯之踵”。据统计,国内研发资金投入能占到销售额10%的种子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企业占销售额的1%不到,很多小型种子企业基本上没有研发这方面的投入,只能算是种子的简单重复生产而已,而反观拥有高度集中研发体系的跨国种业公司,研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额的10%及以上。

1.2 企业育种复合型人才缺乏,占比不足

由于受中国种业国情影响,种子方面的科研技术高精尖人才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及高校,当前我国约80%的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依然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校,90%以上的种质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2-3],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由于农业生产投入较大,效益一般较低,且条件艰苦,育种是一个资金量大和存在不确定性的长期过程,收益需要持续不断的坚持才有可能获得,大多科研人才不愿意进入企业工作,增加了企业引进科研技术人才的难度。而企业管理型人才、营销人才大多缺乏高精尖的技术知识。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侧重于管理及生产环节,导致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企业科研队伍中占比不足。

1.3 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育种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世界上种业发达的国家,其种业企业数量群体不大,但一般规模比较大,研发能力强,种子质量优势大。反观我国种业企业群体数量大,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农作物方面的种子企业超过7 000 家,但规模一般较小,研发能力弱,具有良种高效和持续培育研究,并具有转化应用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农业部颁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只有80 家不到,中国最大的10 家种子企业每年销售额只有人民币100 亿元,也仅仅占到我国种子市场的15%不到,而美国前3 家种子企业的每年销售额占到其国内市场的20%以上。我国种子企业普遍实力较弱,很难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也阻碍了其在研发上大手笔持续投入,种子产品品质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与世界种子巨头实力、格局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1.4 种业发展支持体系机制支持不足

2000 年,国家颁布《种子法》提出种业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即明确规定种业管理部门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现人、财、物彻底分开,确立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3]。我国种业由于市场化开放时间短,政策体系比如财政、税收、信贷、创新机制等方面还不健全,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并未产生功效,难以支持现代种业高水平发展。同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对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要重拳出击,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2016 年颁布的新种子法聚焦提高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明确提出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为种业原始创新提供法治保障,但在实施中仍需不断完善细节。

2 创新是种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种企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出市场需要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才能夺取市场话语权,打赢种业翻身仗。加强基础研究及解决成果如何应用的问题是首要任务。

2.1 基础研究引领创新,适应形势,转型升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2019 年1 月21 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在种业发展的相关会议上指出:适应新形势,加快转型升级,建立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通过契约关系明晰种质资源所有权,放活种质资源单位运营权,赋予相关各方收益权,让育种基础研究各要素高效流动起来[4]。基础研究跟得上,才能解决种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上创新举措,才能让基础研究尽快转化为可以销售的优质良种,获得更好的收益,也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良性发展,促进种业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增强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种子市场的竞争中。

2.2 人才创新引领研究,坚持发展,改善局面

当前,世界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过20 年的市场化发展,我国种业企业中出现了一批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年销售额上亿美元的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涉及种业的上市企业有50 多家,总市值超150 亿美元,但较孟山都等国外大型种业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孟山都公司近年来销售额均超百亿美元,我国种业发展仍任重而道远。未来5 年,我国种业企业应借鉴国内外种业龙头企业做法,争得更多市场话语权。要争得话语权,人才是关键,而对国内种业企业来说,是否拥有育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则显得更为迫切。“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懂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的专才,更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联系起研究、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节约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效率,生产出市场占有率高且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3 主体创新引领发展,科企合作,借势而进

种企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产业化竞争的核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强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建设,同时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种业企业要想在种子品种选育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以及将基础性研究转化应用于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应强化其主体能力建设。创新应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商业化育种企业具备综合决策的能力,并且必须建立与传统育种体系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人员分工和合作方式[5]。

中国最好的人才、资源、技术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面对企业在育种研发上的投入上不足,企业品种选育新技术利用不够等问题,要创新,要发展,中国的种业企业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对接、合作,开拓商业化育种新模式、新平台,合作建立育种研发技术中心,与国内育种方面顶尖专家和院士建立柔性合作机制,建立企业创新研发平台,以弥补企业创新人才和研发能力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企业应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收益按比例分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培养,通过市场调研,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资源和能力进行育种目标决策,开展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集成创新,全面打造商业化育种体系。

2.4 机制创新提升系统,多措并举,取长补短

2021 年3 月20—24 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的中国种子大会上,有学者指出,如果中国的种业企业要做大做强,成为种业发展的创新主体,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另外,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种业发展要注重和把握好多个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系是把握好创新和保护。国家要加大对种业创新的投入力度,调动种业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种业相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刻不容缓,需要加强建设。

打好种业翻身仗涉及到种业生产的研究、生产、销售、利用与保护等各个方面,需要系统部署,要依照种业创新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多措并举,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需要种业相关机构制定种业优先发展的政策,确定大课题,编制大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系统,打造种业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例如,2016 年新修《种子法》规定,农业农村部开始推进种业“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激发了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种子新品种审定出现了大幅度增加[3]。

3 展望

3.1 坚持以往成功做法,做大做强,顺势而为

从孟山都、拜耳、先正达等国外大型种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种企做大离不开兼并重组以及多项措施的共同实施。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种业企业,自公司成立以来,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公司研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公司2010 年登陆创业板以来,通过并购不断完善对水稻、玉米种子产业的战略布局,并引入中化农业和大北农等公司资本,促进了公司良性健康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种业方面领头企业之一。

隆平高科、农发种业、垦丰种业、登海种业等国内大型种业公司也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规模扩张、空间突破、营销拓展、科研整合。当前兼并重组正值风口,中国种企要想进入世界种业核心企业,需要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的决定性作用,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参与,高举兼并重组大旗,趁势而上,快速做大。

3.2 开放创新全球视野,国际竞争,蓄势待发

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开放的,种企更要勇于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近年来,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公司目前种子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 多个,水稻平均亩产量比当地的品种高20%以上。公司在东南亚、非洲等国水稻适宜种植地区建立了育种研发基地,通过研究,成功选育出了适宜热带雨季种植的水稻品种,并审定通过了一批水稻品种。在安哥拉等国建立水稻和玉米种植农场等,一系列举措大大拓展了公司水稻产业化海外布局版图。

通过“走出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加快。2017 年,获得商务部农业技术援外项目实施资质,2018 年,获批为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首次独立中标塞拉利昂农业项目。2019 年,公司独立中标多哥农业项目。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会长单位。

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多元的,参与全球化协作与竞争已成为主流。中国的种业企业如何通过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并具有在国际上开展种业竞争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可能是联合起来,组建大的种业集团,在全球化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加快融入到国际化种业的市场中去[6]。二要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在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产业协作等方面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拓宽创新战略思维与前瞻性视野,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推动共建创新国际合作平台、技术交流中心、产业合作基地,吸收全球的知识、技术、资源、人才来为中国的农业种业服务。

3.3 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政策,趁势而上

未来5 年,中国种企应积极响应国家农业“一带一路”政策,开展国际合作,借势而进,面向全球市场去组合生产要素,在管理、生产、销售、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速向国际化迈进。中国种企要想实现快速发展,需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适合自身的创新团队、把创新推向市场的流程管理和支持创新的组织架构,走高效率、多样性、高品质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种企应以科技创新、模式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为支撑,在发展理念、市场规划、科研立项、品种审定、市场推广、资金融合等方面进行布局,打造高质量全方位的战略引擎,实现快速成长,迈入世界先进种企行列。

4 小结

中国种业经过20 年的市场化发展,出现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销售额迅速增长的骨干企业,上市企业总市值超千亿元。当前,世界种业竞争日趋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内种业企业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5 年,是中国种企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时期,不仅要“趁势”“顺势”,也要积极“谋势”“造势”,借鉴国内种业龙头企业做法,争得市场话语权。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企业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山东德高种业有限公司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