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俏 耿燕(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把海洋的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海洋强国战略稳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在多个场合作出的重要论述,成为党和国家奋力开创海洋强国建设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中国新兴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受到了其他海洋国家的普遍关注,中国不可逆转的正在从一个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21世纪以来,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孕育巨大资源的海洋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逐渐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效能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党的十九大以来,为了进一步落实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积极应对世界海洋局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抓住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竞争新优势明显,市场需求广阔等有利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在海洋资源开发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不断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对此,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海洋局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制定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规划》强调“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5]。目前,除了香港特区外,国家已经有9所涉海城市,即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青岛、宁波、大连、舟山、厦门等城市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把握战略机遇,适时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源自一份权威报告——《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译 为“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这份来自享誉全球的国际海洋机构: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发布的定期报告,得到世界普遍的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学者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命名,并对其概念进行的阐释,即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且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3]。
该报告以高度的权威性及精确的调查数据,作为主客观评判的主要依据,对全球主要海洋城市进行排名。该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顺应全球海洋发展的形势,调整其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科学、准确地对全球海洋经济和发展的新特征进行把握和解释,截止到2022年该报告已发布五期,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五期报告中,上海和香港一直处于世界前十的排名中,香港更是长期名列前茅。在2017、2019、2021年的报告中广州、大连、青岛、天津在客观指标排名中,更是跻身世界前50海洋城市之列。这也充分证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中国全面迈入世界海洋体系的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尽管不是一个涉海城市,但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作为首都的吸引力以及国际性城市的影响力,在多项排名中位居前列。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积极鼓励和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通过主要海洋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充分发挥其核心功能并广泛参与到世界海洋经济活动中,创造高质量海洋经济的发展引擎,以区域中心为重点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为国家海洋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贡献力。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特征十分鲜明,城市本身即是享誉全球的中心城市,同时又兼具海洋事业发展中的核心或枢纽功能。在《全球领先海事之都》的排名上,这些城市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长期稳定的经济繁荣,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报告中所显示的五大支柱评价体系,除了航运业、海洋金融业、港口与物流等硬实力高度发达外,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旅游业、海洋人才培育等方面依旧是优势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参考五期的《全球领先海事之都》报告和其他全球海洋评价标准,本文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特征概括为:城市化水平高、航运业发达、海洋金融业繁荣、海洋科技领先。
“城市化”时代的“世界城市”这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特征。“城市化”是21世纪最强劲的全球发展大趋势之一,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代表着一个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在《全球领先海事之都》的报告中新加坡、伦敦、汉堡和奥斯陆一致被认为是最吸引海运公司的城市,它们在研发、教育和数字化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分都很高。在未来排名中专家们似乎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即新加坡在未来年仍将是最重要的城市,而上海则有望成为第二重要的海运城市。上海的重要性增加与中国经济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有关,这一事实说明了尽管世界经济和海运业重心未来可能发生变化,但欧洲传统海洋城市依旧地位稳固,未来海洋软实力发展将成为世界海洋事业关注的焦点。
航运业改变了世界经济,这一转变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一体化、国际贸易的强劲增长、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急剧增加。虽然全球化进程近些年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世界将会继续高度相互依存,并通过航运和海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航运市场的主导权历来在欧洲,今天欧洲对航运业的控制也几乎在一半以上。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对原材料和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大宗商品和航运市场的繁荣,航运业务越来越多地远离欧洲,许多亚洲城市的运营比传统的欧洲中心更重要。欧洲的所有权主导地位正在下降,而亚洲所有权在过去几年占据了大部分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所占据的份额有所增加,上海、广州、青岛、宁波、厦门凭借强大的实力在未来将会是国际港口和物流重要的参与者,而港口城市发展中新加坡、汉堡、雅典等都将会是有力的竞争者。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近些年的排名,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伦敦被认为是全球四大金融城市。与此同时,上海、深圳、广州、北京、青岛、大连、天津等未来角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都曾上榜,在《全球领先海事之都》报告中在海事金融方面更侧重强大的历史地位,如奥斯陆、鹿特丹等。由于海上活动占用大量资金,其特点是周期性市场,评估专家认为伦敦、新加坡、纽约和奥斯陆显然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尤其将伦敦列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海事中心,这是由于它在法律、保险和经纪服务方面有着主导地位。海洋金融实力还通过银行和海上保险业等方面体现,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亚洲公司更倾向本国客户,而欧洲公司更专注于国际客户。
海事科技主要是通过海洋产业的发展客观评价的,在《全球领先海事之都》报告中通过对船舶建造、船级社规模、上市船厂和技术服务对各海洋城市进行评估。报告通过主客观评价体系认为奥斯陆在海洋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其次是四个亚洲城市:新加坡、釜山、东京和上海。作为亚洲海洋城市,新加坡更注重海上研发技术的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研发和先进海事技术,将其作为推动新加坡成为全球海事中心的核心支柱之一。釜山和东京更多的是凭借大型船厂以及世界领先的船级社,而上海凭借世界上主要的船级社都在上海设有办事处,许多船级社还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这使得上海成为评选城市中船级社中海事相关从业人员最多的城市。
除了以上四方面特征,先进的海洋教育、完备的海洋法律、强大的海洋治理能力等都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所要具备的条件。而在这些方面中国的海洋城市与欧洲海洋城市相比差距略大,整体表现为海洋软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报告中,肯定了城市对于人类持续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到205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将有更高水平的飞跃,“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1],因此,城市地区的重要性依旧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城市的功能也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将作为知识、人才、创新和专业化生产和服务的中心”[2]。而科技创新在其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人才则成为当今和未来决定城市甚至国家发展的竞争最为激烈的要素之一。而在这场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竞赛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与前三期相似,2019年的报告同样兼顾海洋中心城市软硬实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以5个支柱作为指标,涵盖航运中心、海事金融和法律、海事技术、港口和物流服务、吸引力和竞争力五大海洋城市评价基准。在每个支柱下,都进一步设计了完整的主客观指标体系。在2022年和2019年的报告中,一些新的和更全面的主客观指标以及数据来源都被考虑在内,以确保排名依据是基于各个城市的可靠和完整的数据。与之前研究报告相比,近几期报告所召集的众多专家中,更加注重专家区域选择,约40%来自欧洲,30%来自亚洲,其余30%来自美洲、中东和非洲。
在此评价标准下,通过近些年报告比较,亚洲海洋城市整体排名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中国而言,香港、上海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在不断地提高,并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除了排名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中国的海洋中心城市因其发展方向明确、特色鲜明、顶层设计科学,使得全面考量过程中,主客观的排名比较一致。专家在依据各项支柱作出判断后,展望未来五年,大幅提高上海在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预计上海会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群中稳定的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时广州、北京、青岛、宁波、大连、天津等海洋城市在单项支柱排名也在不断提高。
纵观近些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中国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在各个支柱中发展前景广阔,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尤其进入新时代,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部署,为中国的主要海洋城市向国际迈进提供了巨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8]。如今,中国在海运业中地位日益重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业,世界十大港口中有七个位于中国,并且其他港口城市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当前全球疫情常态化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情况下,积极促进陆海融合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带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提供引领性的支撑作用。
自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支持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后。从2018年至2022年,中国各区域核心海洋城市纷纷推出制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落实立足区域、面向国家的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城市体系前列。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选择和建设,大多选取已经具有一定中心城市职能的海洋城市,这些城市既包括传统的海运和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汉堡等,也包括20世纪以来新兴如新加坡、迪拜等城市。总体而言,中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实现任重而道远,国家顶层设计和政治支持是城市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和动力,中国主要海洋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已经卓有体现,海洋强国建设排头兵、领头羊的地位突出,作用明显。
必须要承认的是,在海洋软实力方面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仍旧有一定差距。具体而言,当前中国除香港外9座海洋城市,按照报告中的各项指标评价,仅有上海已经全面具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主客观要求;广州在全球海洋城市目标实现上条件较为充分;深圳最具发展潜力;青岛、天津、大连具有一定历史的海洋城市,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但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在多项支柱评价体系需要大力发展;宁波、舟山、厦门算是新兴的海洋城市,海洋基础发展尚有不足,尽管海洋经济实力较强,当前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比较稳固,但距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6]。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定位一个海洋城市的在全球海洋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前提在于世界海洋需求同城市海洋能力之间的互动,这种需求是客观理性的,我们要清醒认识中国海洋实力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整体海洋能力在当今世界居于前列,我们的特点是体量大、发展势头快、潜力大,但是在质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海洋科技、海洋法律尤其是海洋意识上,与传统海洋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海洋城市大多都是21世纪新兴发展起来的,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下,海洋实力不断增强。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一部分海洋城市产业结构待优化、国际竞争力欠缺、海洋科技贡献率低、海洋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制约着我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实现。鉴于此,以上城市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目标下,未来必定要抓住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机遇,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推动海洋贸易、海洋产业、海洋生态领域的发展,重点在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服务等领域走向国际领先水平,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