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品烘 光泽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福建光泽 354100
羊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 是由肝片形吸虫寄生羊肝脏和胆管内引起羊的一种急性、 慢性寄生虫性传染病。该病分布广、病死率高、隐匿性强,呈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分布广泛,可引起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导致羊群大量死亡。 该病的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养羊业发展,因此养殖户要重视该病的防治,以减少经济损失。
该病呈季节性流行,多发生在夏、秋季,无性别和品种差异。 河流、 湖泊和低洼潮湿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 雨期长、水量充足时流行严重,干旱期不易暴发。雨水较多时,中间宿主(椎实螺)经过冲刷污染水草和水体, 羊群放牧时进食和饮用被污染的水草和水而感染。
患羊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很容易被忽视,但体弱者染病后则会表现明显的症状。
急性病例多发生在夏末秋初,患羊精神沉郁,贫血,食欲减少,发热,排稀粪甚至血便,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变白,按压肝部非常敏感,出现症状后5~10 d内死亡。
慢性病例一般是由急性转变而来或感染较轻。患羊精神萎靡,被毛粗乱,体重下降和消瘦,眼睑和下颌、胸下、腹下水肿,随着病情加重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该病引发的腹泻容易与一般的腹泻混淆,在对患羊使用乙酰甲喹注射液治疗后, 腹泻未得到改善。 如果不及时治疗,1~2 个月后衰竭而死,有的未死羊耐过或带虫。
剖检病死羊,可见肝脏肿大、出血,变硬萎缩,表面不平整, 切开挤压时有带虫体的液体和污黄色黏稠液体流出。腹腔腹水增多,胆管内堆积大量虫体和灰褐色胆汁,肝实质可见暗红色虫道。
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在驱虫时配合健胃、 补液、 保肝利胆等辅助治疗。 对急性患羊,选用三氯苯达唑片,按10 mg/kg 体重,一次灌服,5 周重复1 次,对典型的肝片吸虫病有显著的驱虫效果。症状较轻或慢性患羊,可使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 (肝虫清) 进行皮下深部肌肉注射,用量为 0.2 mL/kg 体重,1 次/d,连用 3 d。 在消炎驱虫时还可以进行保肝利胆, 将芪贞增免颗粒 (黄芪、淫羊藿、女贞子)按照1 g/kg 饲料拌料喂服,以提高患羊免疫力,同时使用浓度为0.9%生理盐水及时补液。用药驱虫后,注意观察患羊腹泻和下颌肿胀情况,症状未见好转的,继续用相应药物治疗。
6.1 药物驱虫 定期驱虫(每年3~4 次),分别在夏季(7~8 月份)、秋季(10~11 月份)和春季(2~3 月份)进行。 秋季驱虫可以增强羊群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确保羊群顺利过冬,预防和减少羊冬季发病。春季驱虫可减少羊群在夏季放牧时散播病原,降低传染的风险。
6.2 处理粪便 每天及时清理羊舍粪便,对患羊和驱虫后排除的粪便要统一收集, 指定地点采用堆积发酵处理,利用粪便发酵的生物热杀死虫卵,避免虫卵污染环境。定期查看排泄的粪便,检查是否携带虫卵,及时开展驱虫工作,避免大面积传染。
6.3 严格饲养管理 定期打扫羊圈和消毒,发现患羊及时隔离、分群饲养,切断传染源。选择在高坡、干燥地放牧,有条件的定期更换放牧场所,采用轮牧方式,减少或不到低洼、潮湿地放牧,降低感染的风险。进食和饮水是感染肝片吸虫病的唯一途径, 避免羊只采食到含囊蚴的青草,以杜绝羊群染病。确保饮水卫生,最好饮用流动的活水(自来水、井水),避免饮用不流动的死水。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结合水土改造,整平低洼地,规整土地,改变椎实螺的生存环境,使其无法生存。 在发病地可用生石灰、硫酸铜对椎实螺进行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