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2-11-27 06:30张慧英河池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部门事业单位

文/张慧英(河池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事业单位主要担任着医疗、教育等方面社会公益职能,事业单位在承担各类职能的同时,需要优化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不同改革,传统的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将给事业单位带来资金安全的风险。当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还存在不完善之处,未来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科学、合理,保障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普遍问题分析

(一)控制环境不完善

首先,很多单位内部的员工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员工也不知道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单位内部也不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化。其次,当前还有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各工作岗位的管理职责不明确,员工对自身的工作要求不清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相互推诿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

(二)风险管理不严谨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认为自己在经营过程中不存在风险,即便有风险也有国家做后盾,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针对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梳理,导致风险管理效率下降,无法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三)控制活动粗糙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但是很多事业单位没有针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进行细化处理,内部控制工作较为粗糙,单位内部也没有通过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优化具体的管理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

(四)信息与沟通不畅

信息沟通机制要求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报告制度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并建立信息传递渠道与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基层人员向管理层汇报信息的渠道匮乏,也没有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全面传递。

(五)内部监督缺位

内部监督机制要求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内部监督小组,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但是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针对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监督与分析,容易导致单位发生重大风险。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内部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要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改善自身的管理机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

第一,提高单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事业单位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只有全体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要求,才能帮助事业单位实现合规化管理。单位的负责人需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要向全体员工宣传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工作过程中上行下效,向员工了解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部门是否按照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执行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需要充分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管理要求与管理职责,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主动开展工作,避免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推动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内部控制要求[1]。

第二,健全组织架构。首先,事业单位需要明确组织架构和管控要求,明确单位内部的各岗位职责,对岗位职责进行合理设置,明确职能分配机制与制衡机制,在监督管理方面要确保内部控制的要求得到落实。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作,需要采用集体联签制,保障相关事项的决策具有科学性,防范单位重大资产流失的风险。在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各岗位工作要求,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对单位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其次,事业单位内部需要加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确保单位内部的各岗位能够针对管理工作及时沟通,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帮助单位的管理层发现风险点。

第三,健全责任管理机制。首先,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需要考虑政策要求,分析单位管理能力,并对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让员工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管理知识,能够胜任岗位的管理要求。其次,需要健全激励机制。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需要加强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保障相关员工能够在自身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充分调动各层次员工工作积极性[2]。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健全责任体系,改进考核方法与考核手段,对于长期不能胜任工作职责的人员有必要引入退出机制,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最后,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事业单位需要在内部让全体人员学习管理知识,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二)改进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监控,通过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防范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全面监控。通常而言事业单位应该每年对风险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及时将风险评估报告向管理层汇报。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小组需要针对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式,对风险进行合理管控,并结合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当定量分析的数据难以获得或定量分析不具有成本效益原则,则由单位内部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定性分析,并将定性分析结果通过风险矩阵等方式予以体现。事业单位在完成风险评估之后,需要结合单位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采用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对于不从事某种活动就能规避的风险,要采用风险规避的方式,例如通过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避免同一人从事多个岗位导致的舞弊风险;对于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实现控制的风险,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采用风险控制方式予以应对,例如事业单位通过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形成盘点清单,分析在资产管理中是否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帮助事业单位完善自身的管理流程,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严格。对即便发生也难以给事业单位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承受的方式予以应对。

(三)优化控制活动

第一,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与时俱进,而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在满足单位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规范内部各项管理规则与职责分工体系,建立健全检查报告机制。首先,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内部控制办法,在明确各项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由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牵头针对事业单位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与评估,并针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进行明确,通过规范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与管理机制,优化管控流程。例如针对预算管理,需要制定预算管理办法。其次,细化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各部门的工作要求,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具体操作流程与工作原则,通过规范操作细则,使单位内部的各部门了解自身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要求,确保自身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梳理岗位职责防范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再次,明确单位的职务分工机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需要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的事项进行全面分析,指导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通过优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改善管理程序与管理措施,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内部控制工作的情况,针对单位的发展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并明确管理办法,促使各部门配合到内部控制工作中。最后,需要建立检查报告机制。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检查披露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做得好的部门予以表扬,而对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部门需要予以批评,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让单位内的所有部门都充分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并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单位的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要求,对于违反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的人员需要追责。

第二,优化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事业单位需要优化自身的预算管理机制,就需要针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等各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岗位的职务分工与管理要求,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岗位的合理设置,完善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并针对单位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管理。首先,在预算编制环节,事业单位需要规范预算的编制管理制度,通过项目库管理机制设置预算管理体系,对于重大事项需要通过绩效评价以及事前审批机制,加强对规划管理。其次,在事中执行环节,预算要经过严格批准方可执行,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事项需要进行优化管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落实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体系。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协调机制,落实监控要求,及时发现资金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通报,通过加强动态监督体系,实现对预算的全面管理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最后,在预算考核环节,需要将事业单位各层级人员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录入考核中,不仅需要考核预算执行的效果,还需要考核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环节的合理性,并将考核的结果与相关人员的薪资挂钩。

(四)健全信息与沟通

第一,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内部报告制度能够解决事业单位内部各层级之间信息差异的问题,单位需要针对管理过程中的业务情况、财务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按照管理层的要求编制相应的报告,为管理层开展重大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建立内部报告制度,使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并使上下层级的沟通更加顺畅,能够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各类风险,贯彻落实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要求。第二,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为了促使事业单位的沟通更加顺畅,需要在单位内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全面征求各部门工作意见,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要求各部门将工作过程中的意见及对内部控制的建议提交给领导层,让领导层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搭建基层与管理层之间沟通的桥梁[3]。第三,优化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信息的高效传输,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对自身的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信息系统符合单位管理的需求,从而实现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通过规划业务流程,改善内部管理机制,促使单位内部的各类系统相衔接,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各项信息工作的全面管控,并针对关键活动中的流程健全全员参与机制,以加强信息系统的沟通与交流效率。

(五)完善内部监督

第一,强化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需要在内部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小组,要求各部门负责人作为内部监督的责任人,要求其监督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单位也需要将部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部门负责人的奖惩相挂钩。同时,需要将内部控制监督的要求让各部门负责人掌握,从而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各环节的监督工作中,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工作的要求。第二,强化外部监督。事业单位要在开展内部监督的基础上,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对相关问题及时作出反馈,并针对司法、审计、监察等部门提出的问题予以完善。事业单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信访机制,认真对待群众的信访,保障群众信访渠道畅通,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回应,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

三、结语

本文认为当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未来事业单位需要解决自身存在的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不仅需要结合本文所提出的理论,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不断分析,制定更为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帮助事业单位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部门事业单位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