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琦
2019 年6 月,我从一家国有企业离职,回到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成了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
此前,我作为一名工程师,习惯了和机械图纸“打交道”,一时间却要负责起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工作性质的不同,带来的是工作思维的转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靠着细心与耐心,日常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可在党建工作方面,作为党支部书记,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尽管我已有8 年的党龄,之前也一直能按要求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但更多局限于机械地完成“规定动作”。如今,我从“参与者”变为“组织者”,角色的变化使我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抓好党建工作。在随后的工作中,我有幸接触到《奋斗》杂志——工作终于有了发力点。
时间要追溯到2021年8月,我正苦于不知如何开展即将到来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疫情影响,出省开展社会实践存在诸多不便,恰逢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愈发浓厚,如何借助这个有利契机,让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真正学好讲好百年党史这堂“大思政课”?
一个工作日的午后,办公桌上的一本杂志吸引了我的注意——白色封面上赫然印着“奋斗”两个红字,一看便是毛泽东主席的手迹。杂志装帧精美,看上去素雅而庄重,拿在手上有种莫名的厚重感。
这本杂志是当年13 期和14 期的合刊,整本都围绕“从延安到北安——跟党走、奋斗行”这项特别策划活动。别开生面的形式,让我不禁翻看起来。读过几篇文章后,我一时间竟不忍释卷,全然把午休抛在脑后。
通过这期杂志,我第一次知道,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大批来自延安的干部千里迢迢奔赴东北,在北安相继建立了中共黑龙江省工委、黑龙江省政府和黑龙江省军区……这一段红色历史值得后人铭记和传承。
于是,我很快制定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上报给院系领导。经过和北安市委宣传部的沟通,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2021年8月26日,我带领3名同学驱车奔向北安市。
几天的时间里,我们一行4 人陆续参观了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黑龙江省政府旧址、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瞻仰赵光烈士纪念碑,采访老党员韩志光同志。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访谈革命前辈等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用实践传承红色基因。
北安之行作为一个起点,让我与《奋斗》杂志结缘。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今后更要时刻从党刊中汲取营养,在奋斗中激扬青春,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学生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