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022-11-27 03:09:02孙晶
奋斗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化特色

孙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的接续性与完整性,就在于在精神上必然且主动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为人民立言的一种价值观、制度和运动,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说到底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探索伟大复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840 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华民族“三千余年的一大变局”。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惯性被打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这一变局下,中国进行的一系列具有应激反应性质的自强运动均效果不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探索民族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道路指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为目标,先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探索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党着眼新时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为人的现代化发展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民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内在精神软实力与外在物质硬实力的有力结合。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公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谱写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它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实践的根本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它既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已经步入新的文明时代,实现民族复兴,必须使中国社会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甚至更高级的文明的彻底转型。因此,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实质是以社会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建国之初,我国效仿苏联模式建立中央指令性计划经济,通过内部积累,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工业化战略。1954 年的“一化三改”与“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工业建设都处于首要位置。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产业比例严重失衡,“重工抑农”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良性秩序。早在1955 年底,毛泽东同志就在党内率先提出要变“以苏为师”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之后,我们制定了调整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目标,提出抓重工业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生活资料的生产,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设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与“开放”这两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对国情与规律的认知,邓小平同志把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内涵做了调整,即“小康之家”。同时,他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更细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释放了人民的工作热情,推进了经济的两轮驱动,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此后,我国开始考虑“盘活一盘棋”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新三步走”设想的提出,现代化的目标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都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开始向纵深发展。新世纪的到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消除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所隐含的“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一条腿短”,提高现代化的品质问题摆在党和国家的面前。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全面小康”的“全面”不仅是经济的普惠,更是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追求民族复兴的战略定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抉择。

三、坚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创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初心使命,积极谋求民族复兴,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解决社会问题,努力探索道路,凝聚发展智慧,带领中国人民走科学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指导理论上和实践导向上就预示着发展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我国发展的稳定力、执行力、动员力与凝聚力,保障了发展利益人民共享,是稳定性与活力性的统一、民主性与集中性的统一、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取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复兴之路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重要的成功经验和需要长期遵循的方法准则。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很好地处理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坚持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我们党认真把控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的关系。面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机遇与挑战,坚持深化改革,做大做强自己的内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我们党统筹协调当下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通过战略引领,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不断优化升级战略规划布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