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兵
(河南省巩义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巩义 451200)
①与其他类型的猪疾病相比,猪蓝耳病的发病时间较短,一般在短时间内就能导致猪的死亡。通过对我国部分发病地区的了解发现,这种病的死亡率一般在一半以上,且最低在20%左右,最高甚至可以高达80%。由此可见,这种疾病的杀伤力十分强大。与此同时,任何生长阶段及品种,都会感染该病,且死亡率同样较高,其中,猪仔死亡率更高。②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些小型养猪场,或者散养型的养殖户中,发生这种疾病的概率更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饲养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再加上防疫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③在夏季比较容易发生该病,尤其是在天气潮湿时,发病概率更高。同时,如果在天气比较潮湿的冬季,也有可能发生,但是发病期会相对较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虽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但是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④该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比如,在同一猪群之间通过空气、运输工具等传播。还有在夏季时,也可以通过蚊子等昆虫大范围传播。⑤在妊娠期间的母猪,尤其是在后期,最容易感染该病。对于公猪来说,如果其感染了该病,通过对其精液的检测发现,最短3 d就可以发现病毒,最多7 d就会发生该病。此外,如果猪感染了该病,鼻液及粪便中都会携带这种病毒[1]。
①这种疾病在通过人工感染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且潜伏期最短为7 d。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潜伏期可以达到14 d左右,一般情况病程短则在21 d左右,长可以达到28 d。但是也会出现个别情况,病程最长甚至可以达到100 d左右。②通过对发病猪的了解发现,其体温普遍较高,可以高达41℃~42℃,且精神明显较差,没有食欲。在一段时间之后,体温会出现下降的情况,症状也会出现好转。与此同时,在几个小时之后,体温又会逐渐升高,经过反反复复的过程,在死亡之前,其体温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③通过对发病猪情况的了解发现,有80%以上的病猪,在感染疾病后全身皮肤会出现红色的情况,通过对其耳后进行观察,会有明显的发绀情况。有20%左右的病猪,会表现出其他类型的病症,全身毛孔会出现渗血点,尤其是在其后背部分的皮肤,会有明显的毛孔出血现象。④有70%左右的病猪,在发病时会引起咳嗽,呼吸比较困难。有20%左右的病猪,会有吐白沫的情况。还有一些个别情况,会出现打喷嚏的情况。⑤通过对妊娠期母猪的了解发现,有30%左右的病猪,在怀孕后的60 d左右,会出现流产的情况。在怀孕后的100~110 d,出现流产的概率较高,有数据显示,最低在70%左右,最高甚至可以达到80%左右。还有一些正在哺乳期的母猪,可能会出现无奶的情况。而这种病情对于公猪的危害相对较小,具体表现为咳嗽、厌食等情况。⑥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的猪来说,比较容易出现贫血的情况。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后期可能会难以站立,如果治疗不够及时,最终出现死亡的情况。
在临床上,通过对病猪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支气管出现大量黏稠的液体,水肿情况比较明显。②在其肾的表面可以看到比较小的血斑点,类似于米粒大小。还有部分病猪,其膀胱会有血点。③淋巴结会出现病变,这种病症所有的猪都会出现。具体表现为,淋巴结为白色,还有一些为褐色,且具有明显的肿大现象。④在其肝脏部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血斑,整体肿大,胆汁比较浓稠。
在具体的诊断过程中,除了以上所说的通过病症以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之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方法进行检测。可以将血样、呼吸道分泌物等进行检测,从而分离其中的病毒。也可以通过ELISA的检测方法,这种检测方法比较有效,是重要的检测方式之一。在组织样本时,在运送过程中,为了避免破坏样本,可以先将其冷藏起来,对于不同的样品,要做好相应的标记,且进行登记。然后,再交给专业检测中心,由相应的检测人员进行样品检测[2]。
饲养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猪的生长情况。做好饲养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猪蓝耳病的发生概率。
1)在以往的饲养过程中,部分养殖人员为了降低养殖成本,通常会喂养劣质饲料,或者将已经发霉或者变质的饲料继续喂养。长此以往,猪的免疫力低下,很容易感染病毒。在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对于营养的需求都会有所不同。养殖人员要通过科学配比饲料,为猪的成长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在保证猪健康成长的同时,降低猪发生疾病的概率。
2)无论是小型规模还是大规模的养猪场,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猪舍的清理工作,并且要将这项工作放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之上,做好每天清理的登记工作。如果清理工作不到位,会导致细菌的滋生,加快病菌的传播速度。尤其是在天气比较炎热的夏季,除了要做好清理工作之外,还需要保证猪舍中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阻断细菌的滋生源。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降温措施,使猪舍保持干净、清爽的卫生条件,进而提高猪的身体免疫力,使猪具备抵御外来病毒的能力。
3)在现阶段的部分猪养殖场中,猪的养殖数量较多,猪群比较集中,与人的接触较多,加大了猪发生疾病的概率。对此,可以实行封闭管理的策略。具体来说,对于同一个猪舍中的猪,要使其能够在同一天转进,或者同一天转出,即为全进全出策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猪发生疾病的概率[3]。
4)控制好猪舍中的温度。尤其是在冬季时,由于温度过于低,不仅会导致猪很难长肉,降低养殖效益,并且猪很容易感染疾病。猪比较怕冷,尤其是刚刚出生的仔猪,更容易怕冷。对此,可以在猪舍中垫上干草,或者软垫子等。但是要注意,需要勤换,避免细菌滋生。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配置相应的保暖设施,使猪在冬天也能够上膘,从而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5)要加强对猪的检疫力度。尤其是在购买环节,要严格把关,对供货商进行全面了解,避免引入病猪或者携带病毒的猪。在购买完成之后,要先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才可以与其他猪一起饲养。
6)在日常的饮水过程中,要保证水源干净、卫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还需要定期对猪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最大程度上控制病情。
消毒工作的作用十分重要,做好消毒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切断病毒源头。通过对大部分养殖场的了解发现,消毒制度不够健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养殖者的消毒意识比较薄弱,在养殖时往往抱着较大的侥幸心理,忽略了消毒环节的作用,是导致猪蓝耳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养殖者要健全消毒制度,尤其是在养殖场的出入口,要设置好相应的消毒池,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要禁止无关紧要的人随意出入养殖场。对于外来的车辆和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消毒。在正常情况下,以1周为例,要至少进行1次消毒,或者2次消毒;在猪蓝耳病多发的季节,或者正在发生时,每1周要至少进行4次消毒工作,或1次/d。与此同时,在天气比较炎热的夏季,由于病菌滋生速度较快,也需要提高消毒频率。在整个养殖场中,以1个月为例,要至少进行1次消毒,或者每隔半个月进行1次消毒工作。此外,在猪场附近,至少4 km内,避免再次建造新的养猪场,避免在疫情多发时出现大范围传播的情况。
经过有关学者多年以来对这种病情的研究和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防治,并且通过实践表明,具有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
①可以对猪注射高免血清。以每一头猪为例,需要注射5 mL/次以上,但不能超过10 mL/次,1次/d,连续注射,根据猪的病情注射1~3 d。②注射复方土霉素0.2 mL/(kg体重)即可,1次/d,至少连续注射3 d,不超过5 d。③使用多效瘟毒灭。按照0.1 mL/(kg体重)注射即可,1次/d,至少需要连续注射3 d,且不能超过5 d。④注射蓝耳康液,按照0.15 mL/(kg体重)注射即可,1次/d,且需要连续注射3 d左右。通过这种治疗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
养殖者要重视猪蓝耳病的诊断以及防治工作,将科学性、规范性融入到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保证猪健康生长的同时,提高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为猪养殖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