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指导下《生死疲劳》中的民族特色文化英译研究

2022-11-27 00:26汪笑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关联译文

汪笑纯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外译传播中,莫言的作品有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生死疲劳》一书兼具世界影响力和中国古典特色,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转世,但都从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西门屯这块土地。小说以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体现出农民对于土地的眷恋。由于历史背景和写作主题特殊,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展现中国特色传统民族文化的词句描写,用以体现相关时代特征、背景信息和风土人情。

《生死疲劳》的英文版本译者是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作为一位深爱钻研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葛浩文能够结合中国社会和历史背景重构文化语境,对译文做出再创造性的处理,在保留原作者创作目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本文将结合葛译文本,探讨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民族特色文化英译。

1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是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由格特(Einst-August Gutt)在1991年于《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提出。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最佳关联的期望”[1]。翻译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行为,因此最佳关联也适合于翻译,因此,格特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过程,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应努力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标准。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通常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3 个方面。翻译过程则包括作者与译者、译者与目标读者这两个环节。译者首先需要根据原文推理出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尽量使原文的明示语达到最佳关联,再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认知,把原文推理出的相关信息明示传达到译语文本中。而“译文试图传达的是那些与听众有着足够关联性,即能够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部分,而在表达方式上应做到既能产生原文作者企图让译文听众做出的解释,又能不让听众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2]。

2 《生死疲劳》中的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特色文化词语,与国家的历史背景、地域特征、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具有特殊社会文化含义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词语,既可以反映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也可表达出人们对自身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实力的逐渐增强,中国文化文学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向世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特色文化词的翻译则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与交流,如果翻译策略选择得当,不但可以实现基本的交际目的,而且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3]。翻译民族特色文化内容,译者不仅要理解中国的文化,还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性。

小说《生死疲劳》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以山东高密东北乡为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改革和发展状况。作者通过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对民俗风情的描写、对民间语言的运用,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些民族特色文化不仅是小说的风格和主题,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首先,小说中大量使用了民族特色语言,包括俗语、歇后语、四字格和方言土语等,延续了作者一贯的语言特色,也奠定了全文的语言基调。其次,小说中涉及许多传统礼仪和习俗的描写,例如,农事生产时令习俗、丧葬礼仪习俗和风水忌讳等。再次,由于小说主线即是描写主人公西门闹的几世投胎转世,不仅充满民间志怪小说的神秘色彩,而且还借助了佛教中六道轮回的观念,非常具有东方特色,因此此类民间神话传说和宗教元素也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最后,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时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20 世纪50年代到20 世纪90年代后期,历史潮流的特征和印记十分清晰,因此特殊历史文化词在翻译时也需要受到重点关注。

3 民族特色文化的译例

由于文化差异,源语中众多文化背景及内涵可能在目的语中并不存在,或者没有完全对等的内容。异化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得目标读者只付出很少的处理努力,就可实现交际目的,但语境效果也会下降;而归化策略的使用则会使目标读者付出过多的加工努力,但语境效果就会较为充足。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归化和异化并不矛盾,二者可以互补以实现最佳关联方面。在这一双重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译者必须同时了解源语群体和目的语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传达作者试图向目标读者提供的假设,并牢记最佳关联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4]。

3.1 民族特色语言

《生死疲劳》中包含的民族特色语言类型十分丰富。其中方言、土语、惯用语、俚语的使用量最大,除了这些较为粗俗的语言外,莫言还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歇后语这类文学性较强的语言[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各种文化特色词,常常容易曲解原意,显然须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形式、意义等方面存在的迥异,所以译者的责任是将双语文化内涵进行高效的传递与阐释[6]。

例1:她的心是好的,血是红的,还有人味,她是我姐姐。她很快就会没有人味的[7]。

She's decent and gentle,good-hearted,red-blooded, humane.She's my sister.—She has almost no humanity left[8].

例2:但他们用这样的方法,像熬大鹰一样熬我。

But the way they're stewing me like I was a bird of prey.

“人味”是乡土语言,意为“人性”,而不是字面意思的“人的味道”。译文将两个“人味”分别译为形容词humane 和名词humanity,都是用意译的方法展现其内在含义。“熬大鹰”实际上是老北京方言,是训练猎鹰的方式之一,就是熬着不让猎鹰睡觉,最终逐渐消磨鹰的野性。在小说中,蓝脸受到来自各方的“入社”压力,自己就像被熬大鹰一样受着心理折磨,因此,译文中“stewing me like I was a bird of prey”的译法既保留了原意,又能够体现出“折磨”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例3: 我们两家人也是那种鸡毛拌韭菜乱七八糟的关系。

Since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families were messy, to say at least.

“鸡毛拌韭菜”为民间常用歇后语,其后半句为“乱糟糟”。“鸡毛”本身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就有着“琐碎、一塌糊涂”的意思,原文中“乱七八糟的关系”也对其做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因此中国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其意。但如果逐字翻译“鸡毛”和“韭菜”,目标读者会感到困惑,因为不存在对等的语境。因此,译者选择意译为“messy”,省略原有的比喻模式。

例4:快出来看哪,西屋里解放又在褥子上画世界地图啦。

Come out here and take a look at the world map Jiefang drew on his bedding.

“画世界地图”是一种民间俗语,因尿液在被单上留下无固定模样的黄色痕迹,从远看像是地图,所以特指 “尿床”。译者将其译为 “drew on his bedding”,虽忽略了“地图”的意象,但因前后文出现了“I”d get up to pee”和“the stains on my bedding”这些解释性的句子,因此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

3.2 传统礼仪和习俗

风情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最古老、 最有代表性的经验之一,它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特征。在《生死疲劳》中,对农业生产习俗、丧葬礼仪和民俗禁忌等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例5:俗话说就是“冲喜”,准确地说是“喜冲”,以喜冲邪。

What people call a "health and happiness" wedding, but more accurately a "health through happiness" wedding to drive away evil spirits.

“冲喜”为一种旧时迷信风俗,家中有人病重时,用办理喜事等来驱除所谓作祟的邪气。“冲”即为“驱除、冲刷”之意,译文中没有译出动词“冲”,反而直接解释了“冲喜” 这一习俗是为了祈求健康的内在含义,避免了读者可能会因文化缺省而产生的理解困难。

例6:大娘我给你三跪九叩首!

I'll get down on my knees and kowtow three times to you!

“三跪九叩”是封建时最重的礼节,一跪三拜,重复三次。叩拜礼本是对着帝王或长辈行的礼,例句里是秋香和互助说话的场景,由于互助是秋香的晚辈,因此秋香此句实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译文中直接译为了“跪下来磕三次头”,也就是“一跪三拜”,没能译出其中表达感谢的成分,可能会造成读者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3.3 民间神话传说和宗教元素

莫言作品的特色是“将梦幻现实主义与历史的和当代的民间故事融为一体”[9]。在《生死疲劳》中同样也有许多带着浓厚华夏色彩的与神鬼传说相关的表述,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理解文化语境,才能做出合适的译文选择。

例7:藏在,藏在村东土地庙里,藏在村北关帝庙里……

It's hidden, it's hidden in the Earth God Temple east of the village, in the God of War Temple north of the village...

“土地庙”指的是供奉土地神的庙宇,用以祭祀土地;而“关帝庙”则是用来供奉“武圣关公”的,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为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人们敬仰其强大武力,逐渐便被神化了。译文中的“the Earth God”译出了土地神的“神”形象,“the God of War”也译出了关公是“善战”的“神”这一形象,能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二者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形象。

《生死疲劳》的书名来自佛经,因而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佛学文化,如“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人畜殊途”等都是具体的体现[10]。

例8:把西门闹哭上了黄泉路。

Sending Ximen Nao straight down to the Yellow Springs of Death.

“黄泉路”,在中国神话中指的是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时要走的路。因存在大量化学物质,故泉水在至深处呈黄色,古时人死后又常土葬,因此才有了这种说法。译文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为“the Yellow Springs”,同时又加上了“of Death”的解释,既保留了原有的意象,又能让读者轻松理解其所指内涵。

3.4 特殊历史文化词

每个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殊文化词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要素。对于此类特殊历史文化词,翻译时若使用直译则通常会造成信息缺失,用意译来进行解释性翻译会创造出更好的交际效果。

例9:……是担任过三个月伪保长的余五福。

That's Yu Wufu, who was head of security for three months.

“保长”是指在封建基层社会户籍管理体系“保甲制” 中担任管理者的人,一般保长的管理权限是100 户,主要职责为教化地方民众、维持社会治安、管理辖区经费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也实行保长制度来以华制华,这个时期的“保长”就被人们叫作“伪保长”。如果要解释“伪”字以及“保长”的具体含义,那么译文中次重要的信息要素就会过多,很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译者挑选了“保长”职责中最重要的一条之一,也就是“security”,将其译为“head of security(安保长官)”,虽省略了原文的部分信息,但是却很好地达成了交际意图。

例10: 想不到她竟然能演唱那么多的样板戏片段。

That she had a fine voice and knew the music from so many revolutionary operas took everyone by surprise.

“样板戏”指的是“戏的样板”,是现代京剧革命的产物,在“文革”时期,被树立为文艺榜样,因此“样板戏”有着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特定模式的主题和样式等。如单纯直译为“model operas”,那么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就完全没有被反映出来;而处理为“revolutionary operas” 则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戏中所包含的“革命”主题,读者可以直接获取到与原文的关联。

4 结语

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中的民族特色文化相关内容时,翻译策略以直译和意译为主,辅以省译、解释和借译等方法。译者总体倾向于保留住原有的特色文化形象,但当译文读者的文化中无对等形象时,就会使用意译,忠于原文内涵,以减少读者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可以看出,在翻译民族特色文化时,关联翻译理论有着理想的指导效果,译者为了获得最佳关联,需要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使译文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要通过采取多变的翻译方法,提升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而产生积极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关联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弟子规
弟子规
智趣
穿着校服去上学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