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任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等职;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
这些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普世性的,不分东方或西方。或许也可以说,人类的伟大闪光必然蕴藏于历史的无数细微之处。正像在每一座博物馆中那样,随时准备着,给予步入其中的人以灵感和启迪。
——选自《奇趣景观:小博物馆大历史》前言
人们闲暇之余往往爱旅游,爱学习的游客通常喜欢参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怎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收益?《奇趣景观:小博物馆大历史》(以下简称《小博物馆大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给出了示范,值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好好学习、效仿。
《小博物馆大历史》于2020年8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没有专注于人们耳熟能详的诸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大型博物馆,而是钟情于那些不同门类和主题、富有特色和个性的专题博物馆,希望透过藏品中的奇趣景观,破解深藏在其后的历史密码,获得对社会发展更深刻的认知。在作者看来,“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因此,我以为,这既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出色文化游记,又是一部蕴含各类新知的优秀科普图书,理由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是以学者的眼光参观博物馆,旅游不虚此行。本书第一作者刘珊珊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2013年获欧盟伊拉斯谟奖学金资助,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学1年,计划与该校合作教师共同开启一项建筑方面的大历史研究计划,试图从大历史的视角解读西方的建筑和城市,展开东西方建筑的比较与对话。为此,访学期间,她除了参与国际学生的教学和研讨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各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成为她从事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正因如此,同是旅游,作者参观博物馆就不像普通游客一样走马观花,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定下目标,做足功课,带着问题,以学者的眼光考察、探究博物馆。这些专题博物馆里收藏着从远古时代的文物,到近现代的绘画、雕塑、工艺品乃至日用细物等丰富展品,普通游客常常是看个热闹,观个新奇,听个趣事,到头来所得终浅,收获似云,经年即逝。作者却“一件一件看过来,仿佛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心随物转,神游千古。”在作者的眼里,“这些美好的物件上,似乎仍然依附着古代大师和艺术家的幽灵,让我们默然凝视就能与之对话,听到他们的喃喃细语。”如此参观、游览、研究博物馆,自然大有收获,定当不虚此行。
二是以钻研的态度品味博物馆,深入挖掘知识。作者访学时间有限,考察博物馆只是研究工作中的调研环节,参观每个馆通常也就三四个小时,因而必须有所取舍、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正如人有通才与专才之分,在综合大馆之外,还有许多博物馆将收藏兴趣专注于某一特殊的门类,或某个特别的地区。这些博物馆往往特色鲜明,无论是馆舍和展览布置,还是藏品内容和服务形式,都千差万别。”参观荷兰铁路博物馆,作者通过“钢铁时空穿越之旅”,全面考证了火车和铁路交通发展历史,并据此展现了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深刻变革。
同样,《海牙监狱“惊魂”记》不仅详细介绍了荷兰这座沿用了400多年古老监狱严酷的监禁手段和恐怖的惩罚刑具,还通过讲述16世纪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库尔赫特囚禁在这里写就世界上首部系统研究如何解决犯罪问题的著作《惩治罪恶》的故事,让读者知晓监狱功能是如何转变,如何从极度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库尔赫特关于“监狱不仅要惩罚罪犯,还要为他们的康复和回归社会作准备”这一超前、先进的监禁理念,穿过历史的浓雾至今仍闪耀着绚烂的人道主义光芒。读到这里,那些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乃至付出生命的先贤们,令我们肃然起敬。
三是以合作的优势研究博物馆,成果颇具深度。《小博物馆大历史》所涉猎的15个博物馆涵盖历史、宗教、科技、建筑、绘画、音乐、战争、航海、生活等方方面面,单靠刘珊珊一人研究、解析这些门类众多、学科庞杂的博物馆,尤其是要透过“小博物馆”写出“大历史”,显然难度很大。为此,聪明、善良的她邀请父母赴荷兰同游,一道参观欧洲博物馆,一方面尽女儿关爱父母之孝,二可充分发挥同为学者的父母学科上的研究优势。“大历史提倡打破学科的界限,以更宏大、更包容的眼光认识历史,因此需要关注历史不同侧面的物质与文化。”刘珊珊主要研究建筑史与园林史,本书第二作者陈洪澜是珊珊的母亲,长于知识分类和知识论研究,刘珊珊的父亲刘坤太则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团队还有刘珊珊的丈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黄晓副教授作支撑,可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优势互补,所获研究成果自然深入、厚实、权威。
比如,《最后的晚餐》是達·芬奇所创作的传世名画,一直被珍藏在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的僧侣食堂墙上,历经500多年沧桑、劫难,至今仍保存于世,并对游人开放,实为难能可贵。《藏在食堂里的名画——米兰〈最后的晚餐〉》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达·芬奇的生平、名画的创作过程,以及藏画的古建筑群,还引导读者欣赏了名画内容和绘画技艺,讲述了后人为保护、维护、修复这一世界名画所付出的各种艰辛和努力,普及了包括宗教、建筑、历史、绘画、文物等方面丰富的知识。
《小博物馆大历史》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写博物馆游记,书中附有15个博物馆的详细信息、图片来源及索引,可供读者有机会游览时参考,可谓严谨细致、热心周到,《后记》更是致谢周全、诚意十足、感恩满满。这些都给青少年日后参观学习、从事科研、积累素材、深入思考、为人处世、文学创作作出了鲜活的示范。
当然,全书也有不足之处,比如15个博物馆荷兰就占了11个,只有4个属于另外4个国家,显然无法代表整个欧洲,由此写出的“大历史”就显得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瑕不掩瑜,《小博物馆大历史》仍不失为一部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学术与通俗交相辉映的优秀科普图书,为此专门向青少年推荐,并填《浪淘沙令》词一首,以表喜悦、欣赏、祝贺之情怀。
学者访欧洲,未雨绸缪。专题博馆乐巡游。奇趣景观微见著,探古寻幽。
科普写春秋,纤笔情柔。人文底蕴内容优。合作出书呈示范,天道勤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