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2022-11-26 10:27:08陈倩
淮海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联肝素钠内皮

陈倩

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临床常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以胸闷、心悸、持续性心绞痛为主要症状,处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性心绞痛之间,若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1]。目前,临床治疗多以双联抗血小板为主,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收缩,减少血栓素形成[2]。氯吡格雷可抑制糖蛋白GP II b/IIIa的激活通路,通过破坏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结合,抑制血小板凝集。但其药物反应性对部分患者具有差异,抗血小板作用存在不确定性[3]。因此,提出药物联合,旨在提高其治疗效果。低分子肝素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稀释血黏度,进而抑制血栓形成,收缩斑块,其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用于预防静脉血栓的产生[4-5]。本研究将低分子肝素钠、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于UA患者,分析其对疾病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9年1月—2021年5月UA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61~77(67.82±2.71)岁;病程5~28(15.47±5.02)月;病理类型:12例混合型,16例初发型,14例恶化劳力型;体质量指数22.2~28.9(25.28±1.23)kg/m2;空腹血糖3.5~6.0(4.72±0.42)mmol/L;总胆固醇2.57~5.15(3.64±0.31)mmol/L。实验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61~75(66.75±2.83)岁;病程4~27(16.09±4.87)月;病理类型:14例混合型,15例初发型,13例恶化劳力型;体质量指数22.1~28.7(25.16±1.17)kg/m2;空腹血糖3.7~6.1(4.68±0.41)mmol/L;总胆固醇2.61~5.17(3.71±0.35)mmol/L。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6]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2)年龄>60岁;(3)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对本研究药物无禁忌或过敏者;(5)近4周内未服用其他降脂药物。排除标准:(1)收缩压<100 mmHg;(2)消化道出血;(3)依从性较差,未完成退出者;(4)伴有恶性肿瘤者;(5)伴有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1.3 方法 2组均进行扩张冠状动脉、调节高血脂、控制血压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51021053)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56410]治疗,阿司匹林口服,每次剂量100 mg,1次/天;氯吡格雷口服,每次剂量75 mg,1次/天。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ALFASIGMA S.p.A.,国药准字HJ20140281)治疗,皮下注射,每次剂量5 000 IU,1次/12小时。2组均持续用药2周。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ST段正常,心绞痛消失,发作次数减少>80%;有效:ST段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减少甚至增加。显效及有效计入总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2)分别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间隔时间、心电图ST段下移、心电图T波倒置等心绞痛相关指标变化情况;(3)分别抽取2组患者治疗前后晨起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ET、TXB2,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N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VWF;(4)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再出血、注射部位瘀斑、急性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症状。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6.19%)(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发作次数、心电图ST段下移、心电图T波倒置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相关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ET、NO、VWF、TXB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ET、VWF、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ET、NO、VWF、TXB2水平比较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UA是常见急性冠心病事件,其发病机制为不稳定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发生异常,引起大量血小板因子分泌,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其发作持续时间长,疼痛感强烈,随着病情发展,易演变为心肌梗死,增加死亡风险[7-8]。双联抗血小板已广泛应用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可抑制血栓素形成,从而阻碍血小板凝集。氯吡格雷属于受体拮抗剂,可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受体,且具有选择性,能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合成[9]。此外,还可抑制血小板活化,进而抑制机体炎性症状,改善冠状粥样病变。2者联合使用可加强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协同作用[10]。有研究[11]发现,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因此,本研究拟定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低分子肝素钠是硫酸氨基葡聚糖,具有抗凝血因子Xa,可破坏凝血酶活性,进而抑制机体血栓合成,减小出血可能性。同时,其还可降低患者血脂,加强对侧支循环刺激,进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减小缺血面积,加强组织器官供血,修复内皮损伤,降低体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12]。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提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可能与低分子肝素钠可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因子生物活性,持续发挥药效,从而促进病情恢复有关。

血管内皮功能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3]。文献[14]报道,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缺氧情况下发作时,导致血管内皮分泌大量ET、VWF、TXB2等活性物质。ET是血管收缩因子,可促进增殖平滑肌细胞,参与新生血管形成,但其释放过多会导致反作用,扩大缺血面积。NO作为舒血管因子,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修复心肌血液灌流,还可阻止血栓合成。不稳定心绞痛患者VWF水平异常升高,可作为反映内皮受损的重要指标,TXB2大量释放,其可转化为无活性TXB2,进而参与调节血栓合成、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张力[15-16]。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ET、VWF、TXB2水平较低、NO水平较高,提示2者联合可抑制活性物质产生,减少内皮损害,有效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治疗效果提高,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方案之一。分析认为可能与低分子肝素钠可改善心肌缺血环境,缺血面积缩小,内皮损伤减轻,从而有效抑制活性物质分泌有关。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内皮损伤,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双联肝素钠内皮
“双联户”西藏自治区基层组织形式的创新
气压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妇科术后不同风险分级DVT患者中的应用
河北医学(2016年5期)2016-12-01 03:59:12
LF-VD双联脱硫工艺研究
上海金属(2016年1期)2016-11-23 05:17:43
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小鼠毒性的比较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探讨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转炉双联法冶炼高硅铁水的实践
新疆钢铁(2015年3期)2015-11-08 01:59:21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为“双联”,显真情
新鲜生鸡蛋壳内皮贴敷治疗小面积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