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径视角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

2022-11-26 06:12蔡宇超张杰
包装工程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家具空间设计

蔡宇超,张杰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城市家具既是丰富城市景观和组织公共空间的关键要素,又是彰显城市特色和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城市家具由原来被忽视的地位上升为品质提升和精细管理的重要角色[1]。2017年,住建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城市家具的规划地位与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求城市规划建设更加聚焦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2]。城市家具作为满足市民走出“小家”,在“大家”中生活所必需的户外家具[3],能够从方寸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于细节处让市民感受生活温度,在点滴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手段。

当前,城市家具设计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智能化、人性化、标准化、模块化、景观化、艺术化的发展趋势[4-5]。城市家具研究已成为新技术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热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城市家具理论研究多侧重于探讨产品色彩、功能、形态、材料等某一个方面,缺少系统性分析视角[6];方法研究多从单一的布局视角探讨空间优化,欠缺基于多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7];问题研究多关注城市家具使用问题,对生产、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现实矛盾关注度不够[8];对策研究多对实践经验进行原则性概括,缺乏理论支撑与创新。对此,学界从以下研究路径作出回应。

1 城市家具研究路径

城市家具的研究路径与城市家具作为“人为事物”[9]的内涵特征密切相关。城市家具研究围绕“相关用户-目标问题-设施系统-应用场景”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并相应提出“用户需求”“问题机制”“系统设计”“应用技术”四条研究路径,以回应“城市家具为谁服务?”“城市家具为何服务?”“城市家具如何服务?”“城市家具何处服务”四个关键问题,从而明确城市家具设计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形成产品系统为手段,以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为载体的服务性、实践性、系统性、社会性创造活动(如图1)。

图1 城市家具研究主要路径及其关系Fig.1 Main path and relationship of urban furniture research

就具体研究路径而言,其一,城市家具是为广大公众提供户外服务的公共产品和公用器物。用户需求研究路径主要探讨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差异和家具产品层次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求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服务。其二,城市家具所要解决的问题既明显受到个体或群体需求的影响,又与城市宏观尺度上的战略发展诉求密切关联。问题机制研究路径正是在人与城市的双重维度上分析城市家具的目标形成和问题响应。其三,城市家具作为城市复杂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不仅有标准化设计制造和指令化布局规划的理性一面,而且有关照公众情感和凝聚场所精神的感性一面。系统设计研究路径尝试从理性与感性设计交织融合的视角,思考功能可用性和情感体验性之间的平衡。其四,城市家具具有艺术美学的外壳和科学技术的内核,风格变迁与科技进步不断加速家具产品迭代。同时,城市家具所处的多元化空间也富含变化,并经历反复的赋能和再赋能。两者共同作用并交叉影响,为城市家具技术应用提供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场景。

1.1 城市家具用户的需求观察与人群关怀

城市家具用户需求调查重点关注日常活动习惯[10]、使用满意程度与交互作用模式[11]等方面,主张问卷调查、视觉观察、深度访谈、社区座谈、影像发声等多种调查方法的系统运用,强调将量性与质性分析方法相互结合,以求掌握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少数族群[12]、外来移民[13]的特殊需求特征。基于需求调查,工业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能更加敏锐地洞察城市家具产品设计与设施布局背后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实现对弱者如儿童、老年人、盲人[14]、轮椅乘坐者[15]、无家可归人群的人性化关怀,改变不良城市家具给市民带来的恐惧感等负面情绪[16-17],增强城市家具的使用度以及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11]。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使用者调查将更多与城市家具建设相关的利益个体与团体吸引到一起,以“焦点小组” “世界咖啡馆” “协同设计工作室”等创新方式开展圆桌会议式的共同探讨[13],使公众具备更多参与设计、影响设计、享受设计的机会,从而为城市家具设施系统建设确立良性的“人-事-物”耦合映射基础。

总之,城市家具设计要对用户生活行为习惯需求和情感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并充分认知行为偏向、负面情绪、互动障碍等多元问题产生的本质,不断将公众需求与设计目标进行深度关联,在多样化的生活空间中实现人群关怀(如图2)。

图2 用户需求研究路径的主要思路Fig.2 Main ideas of user needs research path

1.2 城市家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城市家具设计区别于一般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对城市问题格外关注。一个成功的城市家具设计实践既要强调产品设计本身的可用性,又要积极回应面向群体审美与个体活动的需求,还要与所在城市、区域的文化意蕴和未来发展相契合[18]。因此,城市家具设计不应拘泥于关注最基本的产品要素组织,而要把视野扩展到外部的宏观影响要素分析层面,并将分析结果运用到设计问题的解决中去,从深层次的功能塑造、连续性的风格创造、贯穿性的文化重构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19]。该作用机制中,城市历史演变[20-21]、城市文化积淀[22]、城市家具生产商[23]、城市或地区职能[24-25]、城市气候[18]、城市密度等外部因素都会对城市家具提出动态变化目标与问题,设计师将其转换为设计语言,并通过色彩、功能、形态、材料等内部因素的组合调整提出适应性方案,并在多部门、多专业、多行业的共同支撑下,逐渐完善形成城市家具物质系统,推动区域风貌与公共空间的形成。

总之,该机制运作是一个“宏观-微观-宏观”的循环往复过程:在城市宏观因素的差异化作用下,城市空间发展需求不断分化,塑造出不同功能与形态的城市家具并界定出丰富的微观公共空间;单一城市家具“以点带线、织线成网”,城市景观风貌逐渐形成,其所塑造的城市环境体系对城市家具设计提出反馈要求,推动城市家具持续更新与升级(如图3)。

图3 问题机制研究路径的主要思路Fig.3 Main ideas of research path of problem mechanism

1.3 多维度的城市家具设计思维

人是城市家具设计最为重要的依据,要求设计能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突出反映“民有、民治、民享”的价值观[26],是充满人性化与人文性的设计。人性化设计着力于实现多层次关怀[27],全程贯彻包容性设计理念[28],重点创造无障碍城市环境。人文性设计重视地方特色文化对城市家具设计的影响[29],借助组合、提炼、缩放、重构、融合、撷取、移植、改造等多种手段[30-32],实现形态符号演化与经典色彩表现。当前,城市家具的审美意识已从单纯地追求功能、形式美感转向心理空间意境上的感知,更重视人的经历与感受[33]。良好的城市家具设计必然是理性部分与感性部分的完美融合。“理性的设计”注重城市家具设计的环境影响性与经济可行性分析,鼓励借助参数化设计手段[34]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和计算,并力求实现全流程的标准化、可循环城市家具设计与管理[35-36]。“感性的设计”与“理性的设计”相比,感性城市家具具备与使用者内心情感沟通的能力[37],能够引导广大公众的群体行为与意识[2,38],激发使用者审美心理与感知[33],构建居民心理情感空间,关照市民身心休闲与对美的需求[39]。

总之,人性设计、理性设计、感性设计是城市家具设计方法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中,人性设计传达设计核心价值观念,理性设计运用设计科学分析手段,感性设计提出设计交互表达途径,三者之间呈现密切的相互支撑和系统耦合关系,共同形成设计思维体系(如图4)。

图4 系统设计研究路径的主要思路Fig.4 Main ideas of system design research path

1.4 新兴技术应用于城市家具创新

城市家具的创新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城市家具因其学科交叉性,受到工业工程前沿技术与城市发展前沿技术的交叉影响,主要反映在智能模块组织、绿色材料运用与信息元件嵌入三个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增强现实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在交互式与模块化的城市家具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使得作为个体的城市家具有条件便捷地形成网络。在大数据与协同设计的支撑下,以智能交互式信息服务亭[40]、城市信息服务屏[41]、Sm2art(智能平方米)新型电话亭[42]为代表的智能城市家具能够开展持续、实时、准确的人群及环境测量工作,为不同的用户或群体提供个性化推荐[42-43],从而提升街头家具服务质量,不断增强智能城市中的街道互动。在绿色材料运用方面,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纸张[44-45]、再生碳纤维等再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城市家具设计,同时,基于材料创新能够实现城市家具对水资源[46]的有效利用和噪音污染[47]的积极应对。在信息元件嵌入方面,城市家具具有分布广泛、便于集成的优势,已成为5G时代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通过借助多功能的信息元件嵌入与优化,不仅能够降低城市家具对天线传播的干扰与影响[48],而且可以实现5G蜂窝与设备间通信信号的有效保障,还能够借助无线传感器网络新架构,解决实时数据实施收集与电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49]。

总之,城市家具领域的众多实践问题催生了技术创新,各类新兴技术借助城市家具外部创新环境的驱动力作用,不断激活城市家具内部的响应网络,推动城市家具设施及应用系统的更新演化,使城市家具愈发走向智慧化、绿色化与信息化的道路(如图5)。

图5 应用技术研究路径的主要思路Fig.5 Main ideas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ath

1.5 不同路径的交叉与融合

四个路径在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上虽各有侧重(如表1),但各个路径间并非绝对的区分,而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交叉关系。

表1 不同研究路径对比表Tab.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esearch Paths

主要有四种类型的交叉实践:其一,“设计导则”基于对城市家具设计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系统分析,提出城市家具设计目标、原则与定位,并建立针对城市家具整体风貌、城市家具空间载体、城市家具各类要素的多维度设计指引体系,如长春[50]、石家庄[51]、南昌[52]等地均编制了相应的设计或配置导则。其二,“整治方案”重点运用设计思维和技术创新解决现实存在的“痛点”或“痒点”问题,目的是改变城市家具违章建设、冗余浪费、随意设置、缺少维护、更新缓慢等不合理现状,如西安[53]出台的整治手册与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其三,“标准规范”旨在对城市家具系统建设[54]、系统规划[55]、系统设计[56]、单体设计[57]、布点设计[58]、维护管养[59]等城市家具建设的主要阶段提出指导原则与技术要求,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提供保障。其四,“规划政策”从社区成员视角来总结开发商、设计专业人士、城市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关键要求,力求平衡所有街道使用者的需求,特别关注步行者以及残障人士,并针对不同需求选择运用针对性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借助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密度分析预测设施压力点的数量和位置,实现对需求的有效回应,如墨尔本市“街道家具计划(2005~2010年)”[60]、旧金山市“更好街道计划(2010)”[61]等。

2 城市家具研究创新领域

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科学网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将497篇中文文献、276篇外文文献纳入研究样本(如表2)。采用VOSviewer软件作为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分别对国内外文献关键词共现情况进行时间线叠置分析,按照关键词平均年份取score值进行颜色与尺寸映射,点颜色越暖说明该领域研究时间越近,点尺寸越大说明关键词共现频率越高,以此探测城市家具研究创新点。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关注的前沿内容分别是:“私密需求”“城市双修”“城市道路”“智慧城市”。其中,“城市道路”关键词共现频率最高,研究热度较高,共现频次为9次,“私密需求”“城市双修”“智慧城市”共现频次较低,均低于5次(如图6)。国外学者关注的前沿内容分别是:“绿色基础设施”“建造材料”“智慧家具”“深度学习”。四个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基本相当且均低于5次,其中,“智慧家具”的研究热度相对略高于另外三个领域(如图7)。

表2 研究数据来源情况表Tab.2 Research Data Sources

图6 国内文献关键词共现叠置图谱Fig.6 Overlapping map of keywords in domestic literature

图7 国外文献关键词共现叠置图谱Fig.7 Key words co-occurrence overlay map of foreign literature

2.1 国内创新领域

2.1.1 满足私密需求,促进日常活动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城市家具私密需求研究围绕公共性、日常性、城市广场等关键词展开,研究密度极低,聚类规模小,但确是为数不多的城市家具理论研究成果之一,值得给予重视与关注(如图8)。研究指出,用户在使用城市家具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活动可以分为私密性与公共性两类。随着公共生活逐渐日常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呈现出公共性与私密性的融合趋势[62]。因此,该分类并非是将私密性与公共性活动截然分开,而是为了更好地分析日常易被忽视的私密性活动对公共性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良好的城市家具设计能够营造空间私密性,增加私密活动,建立私密需求行为与日常停留活动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从而调节公共性与私密性之间的平衡,促进日常性公共活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62-63]。可以预见的是,不同用户在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活动必然蕴含不同的规律。通过用户行为观察,能够从居民使用城市家具的时间频率、交互方式、影响程度、空间分布等方面认知私密性活动的特征差异。基于此,有必要对公共空间的私密性进行评估,发现公共空间可能存在的缺乏隐私、无法释放而抑郁成疾[64]、环境干扰等问题,了解用户对独处思考、亲密举动、匿名存在、行为保留等方面的私密需求,从而优化城市家具设计,提升公共空间私密体验,更好地发挥私密性活动对公共性活动的促进作用。

2.1.2 着眼精细问题,服务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家具作为城市修补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有着重要的地位[65]。该方面研究主要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商业步行街、街道空间、更新改造、地域性等关键词,有一定的研究密度,聚类也已基本成形,团块面积相对较大(如图8)。“城市双修”主要涉及“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两个宏观维度,着重关注山体植被破坏、河流污染等生态问题和公共服务缺失、市政设施落后、文化与社会网络断裂等“城市病”问题。对此,在产品层次,城市家具通过界定和组织城市公共空间,从最细微处逐点逐处优化公园绿地与城市广场空间品质。在服务层次,城市家具设计能够从公服提升[66]、市政设施、道路交通、信息导视、安全防护[67]、景观营造等多维视角提出精细化治理对策。在战略层次,城市家具建设系统性强,设计与生产环节联系紧密,是城市双修工程技术、资金筹措、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综上所述,可建立由产品层、服务层、战略层共同构成的面向城市双修的城市家具设计系统[65,68],全流程地融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过程,极具实操性地回应宏观层面问题,为城市双修提供精细化实现路径[69]。

2.1.3 梳理要素系统,构建人本街道

城市家具各类设施的视觉比例占街道整体空间构成的1/5以上[3]。城市家具在外观、构造、功能、可靠性、耐用性上越出色,就意味着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化程度越高,关怀细致入微的能力越强。该领域研究密度较高,主要涉及街道、规划、设计等关键词,聚类法语成熟,团块面积大,是城市家具国内研究的重要领域(如图8)。学者们注重街道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性提升[70],尝试提出街道全要素整治技术标准[71],强调各类城市家具间、城市家具与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协调与组织。主要体现为:城市家具设计将无障碍、可达性、公平性等人性价值观念引入街道派生场地与路面铺地要素中,营造“以人为核心”的街道空间,引导并形成面向全体使用者而非机动车偏向性的交通[72-73];城市家具设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智能建造等理性分析手段,协调街道市政设施与地下空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增强街道安全系数;城市家具设计运用感性工学、调查访谈、文本挖掘等方法获取用户感知,提升沿街建筑与景观绿化要素对使用者的情感关照,推动人与街道空间的多元互动。因此,城市家具设计与城市街道全要素系统密不可分,是实现共享街道、安全街道、活力街道建设的重要手段。

2.1.4 塑造智能网络,推动智慧互联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家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元素[74],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该方面研究目前涉及关键词少,研究密度低,聚类尚未形成,亟待引入新理论与新方法展开研究(如图8)。新世纪以来城市家具设计的技术基础不断充实:以VR技术、3D打印技术、BIM技术、参数化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生物电信号技术为代表的工业设计技术层出不穷,以大数据技术、5G技术、融媒体技术、区块链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技术日益成熟。在此背景下,新型城市家具逐渐具备参与甚至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在“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面[75]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创新动力。其一,城市家具是各类智能传感器的有效设备载体,以网络化的形式实现对用户需求与城市环境信息的透彻感知,以此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与精细化程度[76]。其二,城市家具有效集成互联网络信号元件,能够在快递、物流、垃圾收储运等智慧化体系建设领域实现更广泛互联。其三,城市家具能够以点带面,助力形成如“智慧家具带”和“智慧微枢纽”[77]的一体化智慧场景,为自动驾驶、安全防护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智能化应用提供服务。

图8 国内文献关键词密度图谱Fig.8 Keywords density map of domestic literature

2.2 国外创新领域

2.2.1 优化互联手段,提升城市服务

“智能家具(Smart furniture)”研究主要涉及城市、智慧城市、云技术等,关键词密度较低,聚类团块较小,但与周边聚类关联度高,交叉研究潜力大(如图9)。随着户外光无线通信(OWC)[78]、户外可见光通信(VLC)[79]、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和毫米波(mmWave)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类公共环境设施的互联效率不断提升,城市家具物联网(IoT)构建逐渐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广大市民的通勤流通、文化教育、家庭家政、健康医疗、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等需求在物联网时代出现新的变化:公众不仅希望满足以上各种需求,而且要求满足需求的过程要足够便捷、迅速、智能。因此,以城市家具物联网为基础,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的城市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家具使用体验[40-42]成为焦点。在交通领域,城市家具物联网光互连部署在车辆对车辆或车辆对基础设施(V2X)中的应用可行性得以论证。在休闲领域,以户外智能对象(OSO)为关键元素的新型城市家具被应用于免费和包容性公园网络(PLEINAIR),为市民提供休闲和代际体育活动[80]。在健康领域,智慧城市家具的用户与设计要求分析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相结合,并借助ANP-QFD方法提出流行病预防控制设计策略[81]。在文化领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及设施如显示器、WIFI、座椅家具等塑造学习型城市公共空间得到关注[82]。

2.2.2 重视绿色设施,回应生态问题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是包含各种天然或再造要素在内的生态化绿色环境网络型设施,主要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小型场地构成。城市家具作为户外环境设施,是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研究主要涉及温度、安全性、冲击、概念设计、遗传算法、三维建模、遥感测量、GIS等关键词,聚类团块较大,发育较为成熟,但研究密度相对较低,有较大的补白空间(如图9)。绿色城市家具设计路径与绿色基础设施层次相辅相成。在大型生态保护区、公园与开放空间层面,城市家具以低干预、低影响与低冲击等形式出现,强调设计过程的生态性,辅助生态保护。尤其是城市家具具有网络式、全覆盖的独特优势,便于和生物、空气[83]、雨水等检测设施设备等结合,有助于实现更深入的城市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在景观廊道、保护廊道与绿带层面,城市家具对生态环境等干预以适度为导向,鼓励面向生态与社会需求开展系统性设计,提出绿色结构(GS)新概念[84]并应用于带状空间,提供宜人小气候,以保护人和物体免受不利环境影响,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外环境。在小型场地层面,城市家具发挥重要的日常服务职能,并对公众的情绪健康产生积极影响[85],因此,本层面城市家具对生态的干预有利于维系人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相较于前面两者,干预程度更高且重要性更强。

2.2.3 运用再生材料,加强参数设计

“建造(Construction)”研究关键词密度高,多围绕性能、回收、废弃物、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流变学、可持续性展开,聚类分布相对独立且高度集中,是本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如图9)。在材料选择阶段,城市家具设计应秉持永续化与零废化理念,重点围绕再生骨料对天然骨料的可替代性[86]、城市家具自身报废后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以及竹材料[87]、秸秆中密度纤维板(MDF)[88]在城市家具领域的应用前景展开研究。在参数设计阶段,城市家具设计鼓励运用数字化设计、非线性设计、BIM设计等手段,将设计全要素设定为函数变量并通过参数改变生成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动态、实时、科学地将城市家具与场地特征、使用者需求贴合,增强计算机辅助城市家具设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在加工制造层面,“低成本”3D混凝土打印、热线切割、机器人辅助技术等能够对参数化设计进行落地,不但能够实现城市家具产品的经济性、高效性与可循环性,而且突破了模具形状与尺寸精度的限制[89],能够将各种异形结构转化为现实,实现产品成型的多样化目标。

2.2.4 引入智能算法,发展探测技术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研究密度极高,围绕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交通标志检测、移动地图、杆状物体、物体探测展开大量研究,聚类团块发育成熟、规模大,已形成层次分明的聚类体系,值得学习借鉴(如图9)。其中,城市街道家具的物体识别、要素提取和模型构建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城市街道的空间品质、环境构成以及交通状况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街道家具作为街道空间、环境以及交通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其建立清晰的认知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智能技术支撑下,移动激光扫描(Mobile Laser Scanner)与移动光检测和测距(LiDAR)点云技术针对杆状城市街道家具建立便捷检测、精细分解、有效分割的系统路径[90-92],获取城市家具的海量点数据集合,并通过密集点云逆向构建场景模型,为城市空间管理及优化提供数据信息支撑;GPS与计算机视觉技术[93]则为设计师提供了记录、分析城市街道家具使用者行为以及建立模型的基础;以简单特征提取与优化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94-95]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法则针对广泛存在的点状城市街道家具构建提取、识别、检测的深度学习自动化框架。三者相互支撑,为城市家具更品质化、更精细化、更智能化地融入城市街道提供条件。

图9 国外文献关键词密度图谱Fig.9 Keywords density map of foreign literature

3 进一步推动城市家具研究

3.1 用户需求:重视城市家具系统研究

为适应快速的城市建设需求,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街道家具理性设计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居民在使用城市家具的过程中,对情绪与情感的关照需求也越来越明显[44],以安全和愉悦形象示人的城市家具愈发为市民所期望。例如,软质柔和、造型可爱的座椅更受儿童和老年人的青睐;居民更热衷于使用具有明亮色彩、通透亮堂的活动设施。有学者尝试借助小组讨论、实地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如图10),建立用于对城市家具相关空间要素进行情感评估的模型,分析与恐惧和愉快情绪相关的家具属性以及空间类型[17]。基于此,未来城市家具设计可尝试加强居民对城市家具的感性需求分析,探索城市家具用户情感规律,弥补理性偏向型设计的不足,实现感性设计与理性设计的系统融合。

图10 城市家具情感研究方法图Fig.10 Emotional Assessment of Urban Furniture

3.2 问题机制:关注城市家具领域现实难点

城市家具领域的现实问题体现在三个层面(如图11)。其一,城市家具供给与用户需求不匹配带来的低端化、使用难、体验差等现象广泛存在。例如,各类城市家具陈旧、破损、锈蚀、缺少管理养护;杆线密集混乱等问题[3]。其二,设计指引与规划控制过于简单,使得城市家具内部各组件之间不兼容、各类城市家具之间不关联、城市家具与所在城市街道之间不系统的问题广泛存在。其三,决定城市家具行业良性发展的各项文化、政策、体制等关键性条件尚不成熟。其中,城市家具学科专业发展落后、国家和行业标准缺失、建设管理难以协调都极大削弱了城市家具得到科学系统设计的基础[6-8]。未来研究应重点给予关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图11 城市家具现状问题分类图Fig.11 Classification chart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rban furniture

3.3 系统设计:探索多学科合作的城市家具设计模式

城市家具设计是一个涉及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系统性工作。城市家具建设要落到实处,既离不开产品设计对社会问题和用户需求的“痛点”回应,也需要与街道建筑结构、物理(声、光、热)、设备(水、暖、通、电)统筹考虑,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城市设计的整体视角,从街道、社区、区域层面系统塑造城市家具网络。以Sm2art(智能平方米)室外工作站[96]设计为例,工业设计围绕室外工作站的设计制造流程,充分考虑使用者需求,提供与“7+18”功能模块配置相适应的外观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提供在不同类型建筑过渡空间中设置的室外工作站一体化衔接方案与建设引导;城市设计则根据移动路径、座位、运动跟踪来分析各类用户行为,促进城市公共空间配置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图12)。三者共同配合,形成多学科合作的城市家具设计模式。

图12 城市家具设计多专业合作模式图Fig.12 Outdoor workstation service system diagram

3.4 应用场景:增强城市家具空间理论探讨

“空间说”认为,街道家具区别于纯艺术品和纯工业产品,其与所处的空间密不可分,具有“场所”意义与特征[97],是一种精致小巧的生活场所。这为阐释城市家具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即从单个物体设计到围绕它的空间,从特定物品到一个整体,都可以被定义为城市家具[98]。具体而言,城市家具是城市景观、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活动之间协调共生的关键空间要素,也是推动城市更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载体[98](如图13)。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家具的空间理论探讨,从空间环境与行为活动视角来分析城市家具,尝试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地理学等空间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城市家具设计领域,不断增加城市家具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场景类型。

图13 城市家具空间理论关联图Fig.13 Urban furniture space theory correlation diagram

4 结语

城市家具是从“方寸之间”展示城市品质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点。前文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城市家具研究的“用户需求-问题机制-系统设计-应用场景”路径,并依循四条路径对国内外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对于增强城市家具研究完整性、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具有一定意义。然而,当前研究在国内外城市家具设计的标准制定、政策管理、导则指引、发明专利等方面的综述广度与深度尚显不够,对城市家具领域的研究热点形成、研究聚类分布、研究演进规律以及研究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城市家具研究应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运用系统性思维,跨学科引入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系统分析人、空间、产品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围绕现实问题展开探索,为城市家具领域所面临的创新变革做好服务。

猜你喜欢
家具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创享空间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家具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