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富春山居图》

2022-11-26 12:24李欣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0期
关键词: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李欣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相当成熟的时期,而黄公望是此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黄公望所著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中的分水岭之一,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描绘富春的江南两岸初秋之景,元人崇尚的文人抒情趣味也因其而达到巅峰。《富春山居图》笔墨技法极为娴熟,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极高。分析《富春山居图》创作技法及其艺术特色,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现代山水画创作提供有效参考借鉴。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于至正十年(1350)年完成的,是黄公望一生绘画的巅峰之作,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也无出其右。而画家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之高的艺术作品,不仅是由于作品本身因缘巧合、传奇经历而让作品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遐思,明清以来各地文人、画家的赞誉和推崇同样发挥了推波助澜效果,中国绘画史中《富春山居图》的特有地位就此得以逐步确立。

对《富春山居图》和黄公望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会有诸多教益。笔者认为,以下列几个视角为切入点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品读、理解、把握《富春山居图》的内涵:

一、黄公望生平事迹和《富春山居图》创作背景

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原姓陆名坚,因父母早逝,被同里黄家收养。黄氏已年九十,膝下无子,便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黄公望得名“公望”,字“子久”。

早年,黄公望曾有为小吏的经历,后进京城为官,因受上司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黄公望改号“大痴”。自此,以道教为信奉,四方云游,并曾有卖卜的经历。直至不惑之龄,方学作画,虽然起步较晚,然而造诣颇深。因黄公望早年经历过生活的坎坷,绘制的山水大多为其亲临之所,故其作品中的万壑千丘深妙、奇谲。其笔法师董源、巨然一派(五代宋初),此后,在赵孟頫影响下,黄公望深谙湿笔披麻皴之道,并就此奠定了自己在明清画坛上的至高地位,其与吴镇、倪瓒、王蒙的“元四家”之名遂成。此外,不只是在画作上,黄公望著述的《写山水诀》等,也是后世典范之学。

《富春山居图》(如图1)是黄公望在耋耄之年绘制的,此画自至正七年(1347)动笔,在至正十年(1350)完成,是黄公望的代表作,画作气度不凡,淋漓尽致展现出了浙江富春江秀润淡雅的风貌。

图1 黄公望 元代 《富春山居图》(局部)(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晚年,虽然黄公望在今富阳市境内定居,然而以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和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同画卷进行对比能够发现,《富春山居图》中内容,富阳的景色只是占到篇幅的二成,而剩余的八成是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两岸,初秋时节依然疏密有致的分布着各种林木,不但茂密葱郁,而且极富起伏变幻。凡观望者无不心旷神怡,仿佛至若其中。

二、《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

(一)黄公望绘画风格成因

黄公望的画作,一般只用刚硬的线条,不用大片的泼墨,也不用浓烈的色彩,呈现出悠远平淡、秀雅清润、葱郁淋漓的气氛。黄公望这一画风形成的原因如下:

1.师古不泥

赵孟頫是黄公望绘画创作的引路人。赵孟頫是一个主张师法北宋,上追五代晋唐的画家,他的理论、实践在当时都成就极高。黄公望后期之所以能一变前期繁复满纸为明润秀拔,不仅是因为吸收了米氏父子的米氏点法,而且汲取了荆、关、李的北方画派技法,并经自身的一番熔炼后形成的。在画风上,黄公望表现为兼容南北,以南为主的绘画体系。这也和他的性情以及审美情趣有很大关系。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写生是黄公望创作山水画的根本途径。出行在外的黄公望始终保持纸、笔随行,只要碰到心仪盛境,即会驻足观望,笔录手绘目之所及,累积创作素材。山石树木是其日常观察揣摩的重点,在此过程中感悟自然,从物象本身跳出,展开对内在意涵、神韵的体悟。其通常会选取江南各处分布的水渠、山村、沟壑等的自然风光进行创作,其内心世界也因此而获得了充实,审美视域不断拓展,《写山水诀》画论就此问世,这本书也是黄公望艺术价值的真实体现。

老庄哲学对黄公望产生了深远影响,故其不追求名利。黄公望彻悟人生,回到内心本真的状态,越发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寻找到精神的寄托后,也借描绘自然山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个寄托。黄公望晚年生活的基本准则表现在不求作为之心,不追名逐利,只求静气,相对静谧的生命境界逐步取代了浮躁的繁华。

(二)《富春山居图》笔墨语言分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巅峰之作,在年近耄耋的年纪,无论从心境上还是技术表现上都非常成熟,达到了非常高的造诣。

作品中,峭拔山峰分列两岸,宁静、平缓之感突出。从中可以发现,他以内心的主观思绪为支撑,在将富春江作为创作核心要素的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就此完成了画面整体构思,所以这幅作品中的物象是虚实结合的结果,平淡天真、温柔和缓的选择感极为清晰。画法轻松、自然,线条表现高度成熟,线的疏密、长短和结构安排均已是高度自觉状态,树的画法轻松且自然,石的皴法肯定又飘渺,特别是松树的画法传递出每一组线条的疏密、距离、错落、大小关系,其内心的森严结构至此也清晰的呈现出来,至此董源、巨然两位南派鼻祖的画法也被《富春山居图》所超越。

1.章法和布置

山和水的位置,层次分明、疏密得当,留有大片的空白。作品的主体在画面的中间部位,即贴近上、下的两个大块形态,前者为天际,后者为地面。尽管贴近地面(下部)的物象更多,但画面依然保持了理想的平衡感。黄公望的其他画作构图大体与此图接近,即底、上部均出现大块留白,物象多分布于这两个部位,主体部分位置较大,且多布置在作品的中部,横线则分布于双侧等处,次要部分通常为点状等单一物态,这也是经典画作的惯常结构技法。上、下部留白平衡感是创作者必需关注的重点,此类元素运用不但要保持平衡感,而且应富于变幻,如果均等处理的话,则会让作品过于呆滞;上升、下沉感也应同时具备。从画作形态意义上来看,只有如此配置,画作的整体平衡特征和动态特征才能呈现出来。

2.笔墨变化的趣味

从《富春山居图》这幅享誉世界的画作来看,黄公望已经进入写画境界,精于小楷也因此而打下了其画作中的笔墨根基。形似是写画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创作者具备更高的笔墨标准,比如笔灵、韵味、生动、形象。由此看出黄公望实质上是在创新山水画创作方法,其创新灵感、动力全部源于现实生活、物态体验,而且明显超越了其同时期画家甚至前辈。《艺苑厄言》(王世贞 明代)认为,山水画至大,以致小李,巨、董、关、荆,范宽、李成,夏、马、李、刘,黄鹤、大痴的创新意味均很明显。而董源、巨然则是黄公望山水画技法习得之源。分析《写山水诀》(黄公望)同样可以发现,他分析阐述了董派、李派的创作特色,“画法即书法”思想(钱舜举、赵孟頫等)也因此而改变了其创新方向,用笔的书法化即是其创新的一个基本标志。黄公望善借秃笔干墨,勾皴结合,连勾带皴,最终以短披麻皴(董源、巨然)为基础创造了长披麻皴技法,此法秃笔与笔尖结合,中锋为主,侧锋兼用,干湿同存,笔墨间洒脱而饱含灵气,淡雅而凸显神韵,飞白现象在运笔速度快时会出现。他还以浓墨点苔,在清新的山色中用浓墨的米点点树以醒山势,增添了它独有的醒目感。

黄公望用自己独特风格诠释了中国画。其作品恬淡自在,淡雅空灵,有温馨氛围,适合观者精神冥想。画作皴法娴熟,用笔松弛又审慎,主张构建毛涩、美好的笔势关系。其山水作品形式美感、装饰性突出,同时精于塑造、重构精神追求。

例如作品的水纹呈现通常选择卧笔进行创作,笔锋和画面相触,沾墨极少出现,因为其更注重墨色变化的自然性,笔间也会自过渡,用笔根部的淡墨,画虚的部分。

由于生在南方,所以,杭州、太湖、富春江一带山水成为黄公望游览观察的重点,与北方峻峭的山峦走势无疑有着不同,然而在他的画作中,极少以真山真水作参照。在四海漂游的过程中,画家藏自然山水于胸,自铸胸中山水。其隐逸身份、心境也透过《富春山居图》传递出来。南方山水的烟岚清润、溪桥渔浦、云雾显晦、草木郁苍之貌成就了《富春山居图》的清新画面,其心胸和精神也因南方山水而变得更加通透、静谧。

3.树的笔墨技法

黄公望作画的心态,极具米氏的“天真、生意、真趣”,“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画史》)。说画是“心画”,主张笔墨,“信笔为之”或“古今不相诗”是颇得“天趣”的山水,笔墨的内在趣味,超越对画作的形神兼备的要求。其山以干枯之笔勾勒皴之,或浓或淡,清爽潇洒,疏朗简秀,纯如写字;水以浓枯之笔复勾,偶加淡墨渲染,远山及洲渚以淡墨信手抹出。

树,勾树枝干的过程中必需注重前后和穿插,而不能简单处理,应准确交待分枝前后。看似随意的点叶,首先应拒绝平行点画,应以组为单位追求错落有致,准确呈现出叶的层次感。树干或没骨、或双勾写出,松针或湿墨、或干墨、或枯笔,树叶或斜点、或横点、或竖点、或勾写。黄公望的作品中,树的创作是基于“入法阶段”的轻松创作成果。入法是学画的前提,不入法便无以创作,也很难谈及精致。而黄公望的作品看上去随意甚至松驰,但却是精致的代表。也告诉我们,必需清晰勾勒出树的大势,凸显树的主干、出枝分层状态,只有如此,出枝才能笔笔生发,细枝末节才能准确表达出来。

4.山石笔墨技法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在笔墨上,显然取法自董源、巨然,然而相比较更加利落、简约。在《富春山居图》中,用墨淡雅,藏骨于肉,仅在山石上铺染一层极淡墨色,远山及江边沙碛、波影,则用稍深墨色染出,浓墨只用以点苔、点叶,就已足够醒目,传达出南方山水的秀雅温和之美。此画作,无疑凝聚着画者的毕生追求,无怪乎董其昌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山石的重点在于形态各异,而非大同小异或高度雷同,结构简约。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必需深谙山石之理,否则极易少画或多画、多皴。因此,“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对于创作者而言,至关重要,披麻皴技法运用至特定阶段,便应对山石的内在自律性、线条结构展开具体观察,决定审美取舍。

三、《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一)笔墨语言的创新变革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作品笔墨潇洒多变,简繁适中,与倪瓒简淡的疏体、王蒙繁密的密体截然不同。

《富春山居图》整幅作品体备众法,既师造化,又承传统,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媚俗,通过“物我相融”的意境表现将创作者高超技法清晰呈现出来。师董、巨的黄公望已然做到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

在作画方式上,先以淡墨布置,可改就改,再用浓墨填剳皴染,笔墨淋漓、逸趣而生。用笔利落,任何一笔均变幻无穷。

从画面章法和布局来看,现实自然界山水的局限不再,各种现实事物在作品中实现有机融合,富有韵律美,单纯和复杂相互交融,设计感、节奏感强。黄公望的宽广胸襟也通过作品中的山川河流呈现出来,自铸美景。

《富春山居图》集中展现了历代文人雅士所梦寐以求的山水精神与艺术理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的松秀高古,风神萧散,起承转合,浑然天成,令观者无不感到心脾俱畅、清旷洒脱!后世的画家面对此图无一不顶礼膜拜:“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董其昌惊呼:“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清代皱之麟也说:“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在明清两代董其昌等文人的追捧下,黄公望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其画法持续而深刻的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特别是其笔墨语言,影响至为深刻、深远,其绘画风格甚至被董其昌定性为明清时期绘画风格的根基,认为二者之间是因与果的关系。

(二)对后世的影响

明清两代,黄公望的画名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如日中天。而且有历代评论为证。最早随子久学画的是沈瑞,杨维桢《东维子文集》中记有:“华亭沈生瑞,尝以余游,得画法于大痴道人。”倪瓒、王蒙,皆和黄公望关系至密,都以师法黄公望而闻名。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坛,不管是知名的画家,或者是不知名的,大都有临习过子久的作品,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家无一例外;清初“四王”更是以黄公望为宗主,并被称为画坛“正宗”;金陵八家、新安四家及其传派等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子久的画风。总之,元以后的山水画,皆有黄公望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中,黄公望的影响力无出其右。

由此可知,无论是黄公望个人独特的创作理念、文人心态,还是艺术思想的时代变迁,均透过《富春山居图》呈现出来,并持续影响着后来者。其创作技法、风格既充实了“文人画”内涵(苏轼以来),也让“文人画”逐步迎来发展高峰。

从笔墨方面来看,《富春山居图》强调形式美和以书入画,注重感受力,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生动气韵。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的同时,反“描”重“写”,强调笔法、力度和表现力,其意在于凸显笔墨的形式美。

陈师曾云:“古今书画兼长者,多画中笔法与书无以异也。”

山水画到黄公望,在结构上,需要做到把远观与近玩的山水经验合二为一,并随机应变,做到即兴呈现。在墨法上,要做到有层次、相呼应,达到品位深厚的境地。在笔法上,要把个人画法与古人画法融合继承,实现对文化历史感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画“抒情山水”的传承中,《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董源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董其昌、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前启后,是有着转折地位的伟大抒情山水杰作,是“即兴修改补充呼应式”山水画的开端,值得我们大家继续关注研究它的艺术价值。

四、总结

《富春山居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开创了自然而然,创新而不媚俗,黄公望创作的此幅山水不承宗派而师造化,遵循中国画要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点,对“书画同源”的作画观念也通过笔墨语言极为生动的呈现出来,丰富了山水画艺术的审美品格,成为文人山水画的最高典范名垂青史!

《富春山居图》符合文人画的几个标准:一是文人身份,二是隐逸心态,三是寄乐于画。后两者尤为重要,如果是隐逸心态让画家得以和心灵山水、自然山水相通,那么寄乐于画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绘画功能来看,寄乐于画与隐逸心态洗濯了作品的功利性因素,作品表现的是自然山水和内心世界。文人画的精髓、形成土壤均在于此。

因此从元代绘画格局来看,画家心态转变成为文人画取代院体画,黄公望则是这一转变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甚至是引领者。

明董其昌称:“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其山水画借自然景物表达主观情怀,是客观感受的主观再造,而不只在于追求写实。黄公望山水画的灵魂也正在于其所创造的“物我相融”风格,极具节奏韵律感和形式美。

黄公望创新发展了笔墨语言。元代山水画逐步跳出客观描绘僵局过程中,物象也就此逐步脱离自然山水形态,最终被内心审美意识取代。

对于学习山水画创作者来说,《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手法、笔墨语言是研究、揣摩、参考借鉴的范本,其也是山水画学习者无法绕开的高山,只有攀爬而无法忽略或逾越,对山水画基础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愿君读读黄公望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旧事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火烧《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