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方
(丹东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急且重,严重者会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吞咽困难、认知功能下降等不同程度后遗症,甚至死亡。该病有复发可能,患者出现对应功能障碍时,经对症治疗后,部分可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脑卒中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青年较少见,脑卒中发作时脑内神经出现损伤,脑组织部分缺氧、供血不足,可能引发组织代谢异常,大量钠离子可能会进入脑组织引发神经异常放电,造成继发性癫痫。癫痫是脑血管疾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其发病病机还没有统一共识,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可能与脑组织继发性缺血缺氧有关,脑卒中继发癫痫可能对患者运动功能造成损伤,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继发癫痫如不积极治疗会加重患者神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降低患者预期生存质量。患者继发癫痫情况明显,第一时间抢救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1]。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脑卒中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临床脑卒中后5%~15%患者会伴随癫痫症状,患者表现为肢体感觉及部分运动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目前,卒中后癫痫的治疗多以抗癫痫药物为主,不过患者自身对疾病不了解,且伴随感觉、运动、认知能力下降,患者治疗依从性偏差成为普遍问题,如何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临床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卒中后引发癫痫不易根治,需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减少发病频次并控制发病症状,而整体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患者配合医师用药治疗后,多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研究发现提高护理质量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所以,针对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除对症用药外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加速患者康复[2]。基于此,本文就我院84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为例,评价整体护理干预效果。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脑卒中继发癫痫疾病患者,经头部CT、MRI诊断为脑卒中,符合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时间选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总计84例。纳入标准:①经由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②伦理委员会批准。③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②癫痫病史患者。③其他原因所致继发性癫痫患者。研究对象按1∶1比例分组,两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9.50±6.60)岁。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0.60±6.50)岁。对照组与观察组脑卒中继发癫痫疾病患者组间性别、年龄比较,有可比性P>0.05。患者病例资料齐全,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书面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遵医嘱进行静脉输液、维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监测、基础护理等常规护理,同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频次、发作时间、发作时患者意识状态等,并指导陪护人员清理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异物,防止误吸,同时给予氧气吸入等日常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给予整体护理措施干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病情、治疗而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部分患者有厌世想法,从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心态的基础上与家属沟通共同予以患者鼓励,主动介绍病情、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理性、乐观的看待疾病,提高患者配合度、治疗信心。
1.2.2.2 健康教育 患者入组后前1个月,护理人员借助纸质宣传材料、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向患者本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可能的预后情况,让患者了解癫痫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并指导患者规范化治疗。院内每周组织一次集中讲座,强化初次测评时评分较低患者的护理指导,可通过发放病情追踪卡方式,将患者每日需服用药物名称、剂量、种类、使用方式等标注清楚,并交待患者不能漏服或过量服用,监测患者用药后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用药前后患者癫痫发病情况,包括频次、发作时意识状态、引发原因、发作时持续时间等内容。患者入组后第2个月,以电话或微信语音通话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每周至少进行1次,了解患者当下取得的临床疗效,评价用药及遵医行为,并指导家属安抚患者,如患者有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引导家属对其疏导,尽量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降低其心理负担。每个月可以组织1~2次病友交流,让患者可以互相分享治疗经历,为彼此治疗树立信心。
1.2.2.3 生活护理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布置住院环境,予以患者吸氧、皮肤以及作息护理,定期床单更换,体位护理。制订个性化鼻饲饮食计划,明确每日热量、营养元素含量,饮食清淡。同时提高患者自我防范意识,患者有肢体活动障碍时,建议扶物行走或由护理人员陪同,对患者床外周增加围栏,避免意外坠床,并指导陪护家属将日常用品放置在患者床头附近,方便其随时可自由取用,避免其频繁下床。
1.2.2.4 癫痫发作护理 患者有癫痫预兆时,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护患者舌体,避免咬伤,在患者发作前提前放置缠有纱布的压舌板,避免出现咬伤。癫痫发作期间要让患者始终保持平卧状态、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压舌板置于上下臼齿间。抽搐时轻压患者肢体,以约束带保护大关节。阵挛发作期间,可遵医嘱给予必要的地西泮静脉注射,并予以高流量氧气吸入,增加血内含氧量,并注意各管路保持通畅,避免压折及堵塞;患者出现肢体抽搐时,要托住其枕部,避免患者颈部过度外伸,另一手按住患者下颌,以降低患者紧张度,保持大关节稳定,但不要对患者肢体进行强制按压,以免出现肌肉及皮肤组织损伤。癫痫如持续发作不缓解,应报告值班医师及时予以救治,保持病房环境整洁,控制噪声、灯光,监测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关注病情演变,若患者出现循环衰竭、脑水肿、高热等征兆,应遵医嘱对症用药干预治疗。若患者持续昏迷不醒,要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
1.2.2.5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从被动向主动过度。被动运动即护理人员手握患者肢体关节近、远端后缓慢活动关节,3~4次/d。主动运动即辅助患者伸手、抬脚以及关节屈伸等活动。另外,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当翻身、端坐、抬腿等练习,每日1次,每次持续15 min左右。并且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比如穿衣、持物、如厕等,以恢复患者周身关节活动能力[3-4]。
1.2.2.6 潜在并发症护理 脑卒中合并癫痫患者因肢体活动及认知能力下降,多需要卧床静养,而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压疮、皮肤破损;并且卧床进食困难,经常会有食物残渣坠入呼吸道,引发肺内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及患者注意勤翻身,避免出现压疮,进食时注意减少误吸,降低肺炎感染发病率。若患者合并吞咽障碍,要多进行吞咽练习,在进食时,将患者床头上抬,指导患者侧卧或平卧,每隔2 h进行翻身,对患者周身轻度按摩,降低患侧压力,避免上肢屈曲、肢体过度挤压及足下垂内翻等。嘱患者适当活动,注意监测体温,观察是否存在脑水肿及神经元变性损伤,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抗感染及降低颅内水肿治疗,以减少脑损伤。
1.2.2.7 出院指导 出院前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方法,包括吞咽、肢体以及思维训练等,要求患者禁烟酒,保持乐观情绪,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以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能力,分数与观察指标成正比[5-6]。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4 数据分析 基于SPSS21.0建模分析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观察指标,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并用χ2值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t值检验。P<0.05表示对比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84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见表1,总满意度分别为95.23%、78.57%。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P<0.05。
表1 观察组、对照组84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组间护理满意度分析
2.2 两组计量资料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见表2。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运动、生活能力评分与护理前比较,以及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观察组、对照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运动、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2 观察组、对照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运动、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脑卒中发病率呈递增趋势,患病人群集中在中老年阶段,主要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脑功能缺损[7]。癫痫是脑卒中常见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见于脑卒中发病中早期,并发症可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增加疾病致残、致死风险,需积极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8-9]。脑梗死后继发癫痫考虑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①脑卒中后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乏氧状态,大量的钠离子向内流动,神经细胞电位发生改变,引发异常的神经元兴奋及损伤,导致局部放电异常。②疾病本身造成颅内水肿,对正常脑组织产生压迫,引发代谢异常,出现癫痫症状。③脑卒中发病急,并发症重,患者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包括抑郁、紧张、焦虑等,这些复杂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改善脑组织乏氧缺血状态,也降低医护治疗效果,增加了脑卒中伴癫痫对人体的损伤[10]。分析脑卒中合并癫痫发作病机:许多卒中患者可能伴发弥漫性脑血管痉挛,进而出现脑水肿等并发症,导致代谢紊乱,诱发癫痫;脑卒中患者在脑水肿影响下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并影响患者的细胞膜稳定性,诱发癫痫;受到胶质细胞增生、粘连等影响,诱发癫痫[11-13]。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执行治疗方案,但对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干预有所欠缺,患者遵医行为不高,同时脑卒中伴癫痫病情迁延反复,患者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自信心愈发不足,这也影响疾病的恢复。针对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结合病情康复需求、患者个体护理需求制定并落实整体护理干预,通过予以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配合度、治疗信心,癫痫发作护理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功能锻炼、出院指导以及生活护理有效提升了患者肢体活动及日常生活治疗,从而整体上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满足患者身心康复护理需求,护理效果理想[14-17]。李彦卿等研究指出,综合护理干预用于脑卒中继发癫痫疾病护理中效果显著,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而促进患者康复预后[18]。
本文结果:护理后,配合整体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23%、运动能力为(69.50±5.50)分、生活能力为(70.05±6.50)分,指标占比率和评分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说明,整体护理干预满足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护理需求,利于患者康复。本文结果与熊燕梅和张微[19]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运动评分较对照组高,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分析原因,考虑整体护理措施着眼整体,可根据疾病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不同,制定合理、连续、高效的护理干预体系,加强医嘱执行力度,改善患者恢复情况。对自身疾病了解不足的患者,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信心,保持愉悦心情,通过与家属交流,指导家属多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20-22]。依据患者病情分期不同实施策略性护理措施,比如发作期发现患者存在窒息、咬舌等危险情况,积极给予处置,将危险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持续癫痫发作时,患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护理人员要紧张有序监测其生命体征,尽量降低可能诱发其癫痫发作的因素,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干扰。癫痫间隙期及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及疏导不良心理,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23-24]。此外,针对受伤或窒息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及时发现患者癫痫的先兆表现,采取一系列的抗癫痫治疗,并在发作期间,采用合适的护理方法减少呼吸道阻塞、关节脱臼、骨折、颅内感染等不良反应,尽可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生活自理缺陷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锻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减轻癫痫带来的不适感,同时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舒缓神经,并促进患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和重组,并且可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25-26]。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用于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护理中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加速患者康复,患者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