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广宪
(梁山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梁山 272600)
消费市场对鸭肉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促进了肉鸭养殖规模的扩大。但肉鸭养殖过程中疫病的发生会导致肉鸭生病或死亡;进而降低鸭肉产品质量和养殖场的养殖收益。为降低肉鸭患病率,要科学饲养肉鸭,应从饲养管理的强化入手,通过养殖棚舍搭建、饲养环境控制、饲料营养均衡搭配,措施保障肉鸭的健康生长,同时应做好疫病的科学预防与控制,及时发现与控制病情,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与合理的疫病防控基础上,营造利于肉鸭生长的良好环境,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鸭肉产品。
1.1 棚舍选址 肉鸭养殖之前,需选择适宜区域搭建养殖大棚,应选择交通便利、距居民区较远的区域作为肉鸭棚舍建设地,一方面便于肉鸭出栏销售,同时也可有效避免病菌传染。肉鸭大棚建设区周边应有充足水平源,具备宽阔的空间供肉鸭活动,应在所选区域内按照背风、向阳的要求建设养殖棚舍。
1.2 棚舍搭建 应结合养殖规模确定大棚建设宽度,棚舍高度一般要高于2m。应先构建大棚框架、搭建棚顶,再进行棚舍围墙与大门的搭建。通常以钢结构作为肉鸭养殖棚舍的骨架,可将支撑骨架做深埋处理,以增强大棚的稳定性,而后利用固定构件对大棚骨架进行加固。
1.3 覆盖与遮挡物选择 为增强养殖舍的通风性,肉鸭棚舍顶部可利用茅草作为覆盖物,同时也以茅草结构作为大棚周边遮挡物,不仅能够增强肉鸭养殖大棚内的通风效果,也可提高棚舍保温性,因茅草价格低廉,还可有效节约大棚建设成本。养殖大棚要具备灵活启闭功能,且应适当增大棚舍大门的高度与宽度,以增大棚舍通风口面积,可在门口处覆盖草帘,可兼具通风与保温双重功效。
1.4 棚舍消毒准备 肉鸭进舍前,需要全面清扫与消毒整个棚舍,可利用3%的火碱溶液消毒处理育雏室的地面及内外墙壁,并在育雏室地面上铺好垫料,于雏鸭进舍前3d左右开启棚舍大门,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冬季育雏前,应在消毒通风完成后做好预温,至少提前2d开启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及照明设备,以确保育雏室内温度条件适宜雏鸭生长。
2.1 合理开展基础喂养
2.1.1 雏鸭筛选 应根据养殖场的孵化环境筛选肉鸭的鸭苗,从出壳雏鸭中筛选出后腹部柔软、脐带收缩性佳且体质较为健壮的雏鸭,要选择眼睛大且有神、行动灵活、较为活泼的雏鸭,确保所选雏鸭个头大小均匀一致。而后需对所有鸭苗做严格的检疫,淘汰带菌或患病雏鸭。
2.1.2 饮水 雏鸭进入育雏室后应使之充分休息,仅提供饮水,在进入育雏室8h后再提供饲料。可在水中加入适量葡萄糖、电解、多维,以增强雏鸭身体机能的平衡性。2d后将饮用水替换为添加氟哌酸的水,持续5d后方可改成正常饮用水,前7d,应为雏鸭提供与室温一致的饮用水。
2.1.3 开 食 雏鸭应以破碎料开食,应在饲料中掺拌电解多维水,以使饲料软化,但不可加水过多,防止饲料过于黏稠,开食期间不可饲喂过多,确保雏鸭七成饱便可。前7d雏鸭的饲料中应添加部分中草药或维生素,可有效提高雏鸭免疫力,减少其患病率,增强雏鸭养殖品质。
2.1.4 饲喂方式 雏鸭开食后,应根据所处生长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频次的饲料饲喂。7日龄雏鸭24h内饲喂次数应为7次左右,可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粉,饲料中应添加5g/kg土霉素粉。7日龄之后雏鸭可自由采食,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多维。
2.1.5 与饲喂器具选用 不足7日龄的雏鸭,可以编织带、塑料薄膜上铺撒饲料以方便雏鸭进食,采用中型饮水器盛放洁净饮用水,每50只雏鸭提供一个饮水器。8~20日龄期间,可用大料盘盛料,并换用大型饮水器,每个饮水器供80只雏鸭饮水。超过20日龄后,可将饲喂器具换成大盆,并利用饮水槽盛放饮用水。
2.2 强化饲养环境管理
2.2.1 科学调控温湿度、保持良好通风1~2日龄雏鸭的育雏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在其日龄增加后,应逐步降低环境温度,每2d温度降低1℃,降至20℃左右时保持恒温。饲养人员应加强雏鸭生活状态检查,及时调控室温,防止因温度过低使雏鸭扎堆缺氧导致雏鸭死亡。应加强育雏室内环境湿度控制,不能超过60%,每日应及时更换表层垫料,确保室内环境干燥舒适。应及时清洁育雏室内的排泄物,并做好通风,使室内氨气有效除出,尽可能选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段通风,且要控制好通风量,防止通风量过大使雏鸭受凉患病。
2.2.2 选择适宜的肉鸭饲养密度 雏鸭饲养时,应根据其日龄增长降低饲养密度,以使雏鸭有充足的活动空间,确保育雏室内空气质量,降低雏鸭患病几率。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育雏室内存在高浓度氨气等有害气体,长期在此环境下生长,会影响雏鸭的健康发育。一般情况下,不足10日龄雏鸭的饲养密度应控制在40只/m2之内,出栏之前22d左右,饲养密度应控制在6只/m2。若养殖雏鸭规模较大,养殖场可选用网格化管理方式,各个网格中饲养400只左右雏鸭,并要确保雏鸭进食与行走不受影响,防止饲养过于密集而导致雏鸭扎堆。
2.2.3 加强光照强度与时长控制 雏鸭饲养中,需要加强光照控制,低于14日龄的雏,养殖舍内应按照24m2的间距设置灯泡,应选择100W的灯泡。15~18日龄的雏鸭,应每隔24m2设置一个40W的灯泡。雏鸭一月龄至出栏期间,养殖舍中应按同样间距设置25W灯泡。雏鸭每日光照时长也要随其日龄增长同步降低。7日龄以内雏鸭每日应给予24h光照,7~14日龄,光照时间应降至17h/d,高于14日龄,不足21日龄时,光照时长应设置为15h/d,21~28日龄期间,雏鸭光照时长应降至12h/d。
2.3 做好肉鸭育肥管理
2.3.1 饲喂管理 肉鸭28~42日龄期间应实施育肥管理,在此期间采取平养喂养方案。肉鸭14日龄时,根据其生长状况分组饲喂,应增大饲喂频率,减少每次饲喂量,日间饲喂3次,夜间饲喂1次,为肉鸭提供添加维生素及电解多维的日料。饲养期间应结合肉鸭的生长状态做好饲料的过渡更换,应混合新旧饲料,不可突然换成新饲料,防止肉鸭出现应激反应。混合饲料饲喂第1日,新、旧饲料的添加比例应分别为20%与80%,而后每日新饲料的比例增加20%,第5日全部换成新饲料,混合饲喂方式可通过饲料的逐渐过渡更换,防止肉鸭肠胃受损导致其患有胃肠疾病。
2.3.2 环境管理 育肥期间应将养殖舍内的温度保持在15℃~18℃,冬春两季因室外环境较低,需要做好保温措施,确保养殖舍内温度维持在10℃之上,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5%。且要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洁净松软的垫料。育肥期间光照应24h提供,日间以自然光照为主,夜间则可开灯照明。养殖舍内的饲料及饮水应24h持续供应,且要合理调节养殖密度,防止肉鸭相互拥挤产生应激或感染传染性疾病。
3.1 严格控制肉鸭引种环节 肉鸭饲养中,应尽可能从规模化与标准化养殖场引进种鸭,要确保引种养殖场资质齐全、近期无疫病发生。应于引种前详细了解引种地的疫病流行情况,防止引进疫区雏鸭而将病菌带入养殖场。雏鸭引进后,应立即隔离饲养,且应对鸭群的精准状态给予密切关注,隔离期满45日且未发现疾病且非带病鸭的情况下方可混合饲养。若肉鸭出现疾病症状,应按照疫病处理流程科学处理。
3.2 科学开展饲养管理 养殖场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结合鸭群体重、日龄实施分群饲养管理。应用全价饲料饲喂雏鸭,确保饲料新鲜、优质,保证饲料营养丰富、均衡,进而增强雏鸭免疫力。饲养过程中,应加强养殖舍内温湿度、通风条件的控制,不可将受潮、霉变饲料喂食给肉鸭,以免因应激反应而诱发疾病。
3.3 加强饲养期间消毒管理 肉鸭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清洁与消毒养殖环境与养殖器具,防止养殖舍内存在病原物或细菌。每周消毒鸭舍地面、墙壁,且要定期清洁饲料槽、饮水器等饲养器具,并做好消毒处理。每日应收集肉鸭粪便,采取集中堆放的方式,通过粪便发酵将其中存在的虫卵或寄生虫有效杀灭。肉鸭出栏后,应采取无害化处理鸭舍内的废弃物,以保持养殖舍内部的整洁性,为后续鸭苗饲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3.4 做好疫病免疫接种工作 肉鸭养殖中,养殖场可聘用专业人员规范养殖场的疫病防疫制度,应做好肉鸭生长情况的定期监控,根据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合理接种疫苗,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严谨、科学开展免疫程序。雏鸭5日龄时应接种病毒性肝炎疫苗;7日龄雏鸭可采用皮下注射方式为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并于14日龄时做一次加强免疫,以此预防传染性浆膜炎;20日龄时应首免鸭瘟弱毒疫苗,且应于4个月后做二次免疫。母鸭产蛋前应注射弱毒疫苗以防止其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应在首次注射后14d左右实施加强免疫。饮水免疫疫苗接种前4~6h应禁止给肉鸭喂水,接种时需做好饮水器具准备,不可应用金属性器具,以免影响疫苗效果,确保所有肉鸭均饮用疫苗水,以此保证免疫预防效果。
3.5 规范使用预防药物 肉鸭2周时具备较高的患病隐患,可将抗生素或中草药适量添加到饲料或饮用水中,提高肉鸭的免疫力。通过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维生素或微生态制剂改善肉鸭胃肠道菌群,从而强化肉鸭的消化能力。为防止肉鸭感染脐炎、沙门氏菌,应喂食鸭苗含葡萄糖及电解多维的饮用水,也可将环丙沙星、氟哌酸等药物加入水中,连续给药5d,每日早晚各一次。10日龄以上的肉鸭可每7d喂服一次氟哌酸、其他抗菌性药物预防疾病。药物预防时,不可应用违禁药物并按照休药期规定执行,肉鸭出栏前7d左右,停用所有预防类药物。冬春两季要做好防风保暖,控制好养殖舍内部温湿度,防止因冷风侵袭导致肉鸭感冒。
3.6 科学实施疫病处理 肉鸭养殖场出现疫病的第一时间,应作好养殖场隔离,避免病菌扩散至整个养殖场或邻近养殖场。养殖人员需要及时做好病鸭诊断,单独隔离患病肉鸭,并送到相关部门严格检验,及时确定肉鸭所患疫病,进而针对性做好疫病的预防与控制。病死肉鸭要做无公害处理,采用深埋或焚烧方式防止病菌传播。疫病发生后,应立即对病鸭饲养圈舍进行全面的清洁与消毒,所有病鸭接触过的饲养器具均要全面消毒,以便清除肉鸭养殖舍内残留的病原微生物,减少疫病传染源。
3.7 严谨开展疾病治疗 病鸭治疗时,需全程按照兽医指导开展,且要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结合肉鸭症状针对性用药。可采取注射给药方式,注射高免血清或康复鸭血清治疗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给药剂量应为0.6mL。已患病或高威胁性雏鸭可采取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的方式实施疫病治疗。若经诊断确定肉鸭感染的是烈性传染病,或所患疾病不具治疗价值,应立即全群淘汰。治疗用药应从资质齐全、质量有保障的正规厂家引进,应用时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控制用药剂量。采用饲料拌药给药方式时,需遵循饲养管理规定,结合疫病防治制度规范实施,进而确保肉鸭养殖中疫病的有效控制。
肉鸭养殖中应全过程、全面化监控肉鸭养殖的各个环节,通过肉鸭养殖棚舍合理选址与搭建、遮盖物优选以及肉鸭进舍前环境消毒与控制,为肉鸭育雏饲养做好前期准备。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做好肉鸭的基础养殖工作,应严格筛选雏鸭,加强饮水与开食管理,选择适合的饲喂方式及器具。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做好环境管理,合理调控养殖舍内温湿度、通风、光照,控制好饲养密度,并严谨开展肉鸭育肥期间的饲喂与环境管理。且应通过免疫接种、严格消毒、药物预防与治疗、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做好肉鸭养殖疫病的防控,以此降低养殖场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