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虹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是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1]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这一理念开始进入学界视野;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
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涵义观点不一,主要分歧表现在“课程思政”中是否包括“思政课程”,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从实践操作角度只要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无需在此过于纠结。笔者更赞同“课程思政”涵义为:除思政课程外,提炼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理念,将课上与课下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结合起来,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的总体要求,融入到各类课程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2]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表明,高校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从过去单一依靠“思政课程”转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时发力,方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高校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办对的教育,就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服务”为指引兴学兴教,承担起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国家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
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办学治校的根本所在。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的创新理念,首要的就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把它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求,突出教育教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国迈向强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水平跃升,最根本的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根于现实的社会基础与文化传统,扎根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及中华民族的目标追求。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作为创新理念,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4]。课程思政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教育、为民服务与敬业精神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专业实训与社会实践等学生成长全过程,为学生负责,发现学生每一个亮点,关注学生每一点进步,让每个学生收获自信,让每颗心灵健康成长,在“拔节孕穗期”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学生成长发展赋能赋值。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程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当前,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有误,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片面认识。
一是“混同化”认识。把专业课体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同化,“贴标签、一刀切”,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思政化,整齐划一“齐步走”,在专业课中过度挖掘思政元素,失去了专业课程原有的属性,出现了专业课程泛思政化倾向。因同质信息密度过大,学生对这样“包装化”专业课程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是“割裂化”认识。有的专业课教师把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割裂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对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活动持冷静观望或被动参与态度,这说明有些专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要实现构建高职院校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目标,课程思政的推进需遵循“守正”的原则和“三去”与“四要”的实践路径。
“守正”是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不是把两者进行简单的拼接,也不是把专业课程改造成为思政课程。不能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本属性,更不能教条化、机械化地在每堂课中填入“思政内容”,而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融入知识点与融入时机、方式,将思政基因和科学价值范式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转化为德育载体,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性与启发性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课程思政,是指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均有育人功能与使命。它不是将“课程”与“思政”进行简单相加,不是将专业课程硬性“思政化”、弱化“知识化”,更不是“惊涛拍岸”式或“大水漫灌”式的简单化处理。课程思政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三去”原则,即去标签化、去同质化、去套路化,坚持“四要”原则,即明确化、多样化、系统化、全面化。通过“精准滴灌”,实现各门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
1.课程思政“三去”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去标签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的贴标签。“说教式”“嫁接式”等做法均不可行。“说教式”是教师没有认真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融入教学设计中,而是就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脱离课程内容进行生硬空谈;“嫁接式”是在课初或课末来一段思政内容的宣讲,与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无非是为完成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去元素同质化。元素同质化是现在很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常出现的问题。一说科技要创新就谈“卡脖子”、一说爱国主义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每堂课的教师都是这样的话题,课程思政的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专业不同、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思政元素的挖掘完全是不同的。以笔者所在牡丹江大学为例,旅游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我省“五色”教育开展,①我校所处地域有“八女投江”烈士纪念碑、抗联密营等红色革命纪念场所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等历史文化遗址,思政元素的设计可以以此开展,比如导游技能的文案就是“八女投江”烈士纪念馆讲解;而工科专业的思政元素,则是从“五色”教育中“蓝色高科技”入手,向学生介绍我省培养的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甚至世界前列的事例,比如“天宫二号”设计师和“嫦娥一号”设计师均毕业于哈工大,激发学生的地域自豪感,树立为东北振兴、为龙江建设奋斗、拼搏的信念。
课程思政去套路化。自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开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来,有关课程思政的案例和教学设计在网络上随处可查。面对各地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比赛与课题研究的压力,很多教师直接采取了“拿来主义”,把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直接照搬照抄,上课时照着讲稿鹦鹉学舌。这样进行的课程思政,急功近利,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是百害无一利。
2.课程思政“四要”的实践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课程思政进展如何,思想认识起决定性作用。要从目标、实施主体、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厘清,消除误区,正本清源。
课程思政目标要明确化。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导向,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思政要有清晰的定位,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对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有“顶层设计”的理念。首先,学校要有一个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目标,这个目标要结合学校定位于人才培养目标并与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相一致,要服务于“大思政”目标的实现。其次,学校各个专业也要有一个课程思政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全面考量专业内各课程的教学要求,共同商议确定。最后才是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设计。这样做可避免由于目标模糊,导致在教学中思政元素的确定多寡不定、思政元素的渗透运用深浅不一等情形出现。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个专业里有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得很多,出现泛思政化现象,有的课程则是思政元素寥寥无几;或者是思政元素集中在爱国、理想信念教育这样显而易见较好操作的方面,而诸如职业伦理、人文教育的内容则鲜少体现。此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突出学校自身职业教育特色,在学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中强化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课程思政实施主体要多样化。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越高,学生的获得感越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当下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较过去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专业教师的个体素养、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力量都滞后于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课程思政推行时间不长,一些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个体素养还停滞在原有的知识能力圈层,未能冲破知识能力的单一层面,实现本学科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多元整合,进而实现不同学科话语体系的融合及“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双重身份的转变。二是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力量的单一化。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仍在各自为阵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迫切需要得到整合与指导。高校可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将同一专业任教的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组成对口帮扶教师团队。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扩大规模,组建“1+1+N”多人作战团队,集结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及相关的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组成教学知识链团队,提升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综合能力。
课程思政内容要系统化。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要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合七个专业分类、三类课程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把握好融入中的“如何找” “如何放”“何时放”“何时收”的问题,将思政内容“精准滴灌”“润物细无声”地播洒在专业课程内容中,使学生情感与思想“水到渠成”自然升温。
课程思政评价要全面化。采用量表进行教学测评是教师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评价方式。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务部门在教学测评中增加了课程思政测量指标,但是课程思政测量指标相对弱化,难以全面客观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果说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是“物质场域”,主要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那么新兴的课程思政教学应是“物质场域+精神场域”,评判的维度应是“知识+能力+精神”的综合实现。因此,目前需要建立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一是适当增加课程思政效果的测量指标和权重;二是从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思政内容的选择、思政内容的融入方法、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获得感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价;三是在量化测评基础上加强质化评价,如增加教学督导课程思政随堂听课的点评及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深度访谈等。
综上,要厘清“课程思政”的涵义,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价值维度,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破除课程思政的实施误区,把价值观培养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精心仔细地开展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接受度,强化“德”“技”“智”的育人观,将积极践行“价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有机融合作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观,方能真正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心同向同行。
注释:
①“五色”教育是黑龙江省依托本省特色提出的教育理念,包括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高新科技教育、金色现代农业教育、银色冰雪文化教育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