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草沟镇畜牧兽医水产站,安徽 宿州 234324)
在养牛业的发展过程中,唯有做好整体性考量,把常见问题逐个细化,同时把好与养殖相关的各个关口,方能探寻最佳应对策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养殖理念的不断完善,本地养牛产业正在向规范化和高效化发展,以期为现代化畜目产业的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泗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境内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畜牧养殖也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中牛肉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且养牛对环境的污染更小、预期收益也更好。因此当地农户在养牛业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近年来,泗县科学规范执行安徽省大力推广的“一自三合”扶贫贷款模式,广大农户们乘着贷款的东风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资金+劳务”入股的方式,更是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增收的愿望。随着养牛规模的不断扩大,受养殖户文化水平等影响,导致牛养殖过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要想进一步提高养牛产业的发展质量,必须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才能促进当地养牛产业的发展。
2.1 防疫机制有待强化 唯有建立健全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牛疫病防控机制,才能抓好疫病防控细节,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和及早控制疫病。然而养殖户的防疫观念很是淡薄,除了不重视常规免疫,还忽视养殖环境维护和预防措施落实。具体表现为:(1)缺乏对重大牛疫病的正确认识,对重大牛疫病的免疫接种不够积极主动,不利于疫病的防控,加大了牛群受病菌侵扰的可能性,引发养殖损失。(2)平时忽视对牛群常规状态的观察,很难及时发现牛的异样,即便有所察觉,也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好隔离、治疗事宜,在缺少兽医诊断和指点的情况下,随便用药,不仅延误的治疗契机,还可能导致疫病的大范围传播。
2.2 养殖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当地采用的养殖模式比较落后,个体散养的现象较多,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牛肉制品的要求。再加上养牛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传统落后的养殖模式已经无法给养殖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改革创新,才能获得理想收益。
2.3 饲养方式有待改善 目前我县农村地区仍旧沿袭固化的放牧式养殖,未能构建一整套完备可行的饲养规划。观察发现,不少养殖户还是习惯于以豆粕、玉米、干草等自产作物亦或一些低质饲料充当牛的日粮。未能依循牛的生长需要配备日粮,其中粗纤维占比较高,蛋白质占比有限,缺少多种必要的氨基酸,营养成分失调问题突出,牛不能及时汲取发育所需的各类养分,导致抗病力不足,生长速度缓慢不达预期。甚至有些养殖户,未能依照说明严格使用添加剂,严重时容易引发牛中毒等一连串问题,长此以往,牛肉、牛奶的品质和口感也会受到影响。
2.4 品种改良有待加快 品种改良的有效与否同养殖收益直接相关,唯有紧抓品种改良管理,方能促进我国黄牛养殖业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县黄牛品种改良进程有待加快,牛品种仍以黄牛为主,长期无序杂交导致能繁母牛的生产性能日显不足。产下的犊牛体质纤弱、长速慢、产量低,难以适应市场诉求。加之一些养殖户认为,本地黄牛的抗逆能力更强,也更容易饲喂,而人工配种所需的成本较多,还要花费更多额外费用,所以不想费时费力搞更多麻烦。
2.5 养殖场建设有待规划 当前的一些规模化养殖场,在各个功能区的规划还不够完善,导致养殖场的管理以及疫病防治存在诸多漏洞。除此以外,牛舍作为牛群主要的活动场地,其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牛群的生产质量,但一些养殖户在建舍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牛舍环境的营造,进而出现通风不良或采光不好等问题。如果在冬季没有做好保温措施还极易导致牛群受到应激,没有做好养殖场的隔离管理,会导致疫病的传播,因此当前的养殖场建设还有待规划和改善。
3.1 防疫管理必须严格推进 防疫成效是决定牛养殖效益的关键要素,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尤其在日常养殖中,看似小小的疏忽时常会造成较大的养殖损失。做好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牛患病的可能性,为此,务必要将防疫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相关防疫部门需定期做好广泛细致的牛病调研,了解我县不同牛场的疫病发生趋势,做好规律总结,同时加大对基层养殖户的防疫教育和宣传力度,为他们供以优质的防疫服务和指导,带动他们主动防疫、主动检疫;另一方面,各养殖户也要身体力行,切实认识到抓好防疫管理的必要性,在防疫部门的引导下设置和完善可行的防疫机制,在发现疫病后,务必要及早寻求专业兽医的治疗,留出专门的隔离区隔离病牛,抑制病菌的蔓延。除此以外,还应该建立健康的疾病预防体系和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基层防疫部门需要成立一个特别兽医小组进行疫苗注射,指导养殖户做好驱虫工作等,从而全面提高养殖场的防疫水平。
3.2 养殖模式必须加强创新 科学的养殖模式对保障养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养殖模式的创新,充分了解不同地区养殖技术的差异,并根据各地区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开展标准化的养殖,期间还需要重视相关养殖技术的应用,重视育种技术的推广工作等,比如可以采用集中育种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尤其是对当前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开展也能够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比如可以发展农牧结合经济,倡导“种养结合”,借助干草制备、储备技术等等进一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还可以通过建立家庭牧场的方式进行放牧养殖,以便实现牛的生态养殖工作。在养殖过程中要重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及时跟踪市场信息,减少生产风险,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3.3 饲养管理必须科学到位 在牛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中,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合理规划牛群的养殖规模,主要是因为不少养殖户缺乏养殖经验,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盲目的扩大养殖规模,甚至导致牛舍中养殖密度的增加,从而影响了牛群的活动空间,也加剧了疫病的流行;(2)要加强卫生消毒管理工作,制定科学的卫生消毒制度等,定期清理牛舍中的粪便污物,及时更换垫草,保障牛舍的干净与干燥,降低病原的滋生;(3)要加强饲喂工作,做好粗细饲料的合理配搭,粗饲料的类型要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适时调整,通常来看,春天可以选取青草以及豆类饲料,夏秋两个季节以青草作为主料,同时储备好青干草,为越冬做好充足准备满足冬季的青饲料需求,再就是精饲料方面也要科学调配,以保证各类营养物质的充裕性,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精饲料为豆粕、玉米及同一些添加剂,其中包括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等,平时还要科学调配饲料中的钙磷占比,保证各类营养成分的均衡性,在饲喂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饲料尽可能做到现配现用,不要大规模贮存饲料,避免霉菌滋生引发的中毒问题,投喂之前要悉心做好检查,确定饲料有没有发霉问题、是否在有效食用期限之内,检查无误之后方可给牛食用,自源头出把好饮食关口;(4)要饲喂方面还需要重视起饲料资源的开发,进一步优化农村的秸秆利用率,并且利用发酵,对豆腐渣、糟渣等投入饲料加工,针对放牧地区还应该加强牧场的人工改良,实行季节更替放牧,人工种植牧草,多余牧草收割,晒制为干草,加工后储藏等等,以此也可以降低养殖成本。
3.4 品种改良必须加快推进 出台更多可行性高、持续性好的帮扶政策是助力黄牛品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的有力手段。(1)要强化对品种改良的日常宣传,让养殖户及时认识到饲养良种黄牛的诸多有时,同时注重对土杂种公畜的排查和淘汰,将劣种黄牛及时淘汰掉;(2)要注重对牛群结构的改善,全面贯彻上级部门推行的改良政策,致力于对良种的保护和开发,诸如可以利用对外贩卖、短期育肥的手段淘汰劣种牛,强化牛群良种的覆盖率;(3)要积极推广杂交育种,通过交配技术可以提高牛的品种和质量,期间也可以 借助人工授精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牛品种的质量,以便更好的满足当前消费市场的需求。
3.5 养殖场地建设必须科学规划 就当地的养殖户在养殖场的建设上来看,大多数养殖场建设比较随意,出于对节约成本的考虑,大多数养殖场建设比较简陋,各个功能区的建设也不完善,甚至缺少规范的消毒区或者隔离区等,导致其在养殖管理中经常出现问题,尤其是疫病的发生概率也比较高,由此可见,必须要科学规划养殖场地,以便为其养殖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当前的防疫要求,养殖场地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特征和科学饲养的要求进行,并合理规划其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病牛隔离观察治疗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其中生产区主要包括牛舍、运动场、积粪场等,确保其具备良好的通风、透光等条件,尤其是运动场应该要满足牛群的活动需要,按照每头牛4~10m2进行规划,而且生产区要严格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库房、饲料加工车间、青贮池、机械车辆库、配种室及兽医室、干草大棚等,需要修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防止牛舍和运动场的污水渗入而污染草料饲料;病牛隔离治疗区包括诊断室、手术解剖室以及病牛隔离治疗观察舍等,应与其他区域隔离,设有单独通道,既便于消毒,又便于污物处理等;管理区包括办公室,财务室,接待室,档案资料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生活区要与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病牛隔离治疗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距离100m为标准。具体的建设应该按照养殖场的规模大小进行科学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