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中锋,苏庆华,李金峰
(1.曹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山东 曹县 274400;2.菏泽市牡丹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 菏泽 274000;3.菏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羊口疮病是由羊口疮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传染性脓疱,是一种传染速度快、发病广泛的羊常见病,该病会影响羊的健康,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此,科学防治羊口疮病,是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羊口疮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可发生,绵羊及山羊均易感。该病无年龄限制,以3~6月龄羔羊发病后危害最严重,具有群发性流行特点;而成年羊发病概率较低,主要呈散发性流行特点。该病夏秋季高发,病羊以及带毒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和创伤传播;另外,健康羊在接触被病羊、带毒羊感染的圈舍、饲槽、牧草后也会感染该病。患病母羊乳腺感染后亦会将病毒传播给羔羊,患病羔羊吸乳后亦会将病毒传播给母羊。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春季和秋季患病几率最高。羊口疮病病原体难以彻底杀死,若缺乏必要的防治手段,会使羊群常年遭受危害。新发生地区,该病多为引种不科学,将病羊或带病毒羊引入当地养殖区域后引发,且健康羊在与患病羊接触或使用被污染的养殖器具、饲料以及饮用水等均会染病。羊口疮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患病羊结痂中的病原体在太阳光下能够生存2个月,而存在于地面、食槽以及水槽等养殖设施中的病原体能够越冬,并在翌年再次发生。有试验表明,将病原体样本放置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病原体能够生存一年以上,而将病原体样本置于4℃左右的培养器皿中同样能够生存1年以上,羊口疮病原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强,且通过阳光直射很难将其杀死,但不耐高温,60℃时病原体能生存30min,在65℃环境中只能够生存2min,基于此,可对该病原体采用高温消毒开展日常的防控工作。该病原体在pH4.2~10.9的环境内有传染性。
该病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根据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分为唇形口疮病、蹄形口疮病、外阴型口疮病以及全身型口疮病,以唇形口疮病最为常见。此外,哪种发病形式均具有相同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初期,个别羊的进食量下降,且在进食时嘴角周边流涎,而后会逐渐扩散至唇部、眼睑以及乳房部位,明显患病特征是出现红点以及水疱等,水疱破裂后会形成结痂。该病传染速度较快,患病初期病羊即会造成传染,且羊口疮病的死亡率较高。解剖病死羊发现,病死羊消瘦,且口唇以及乳房等常见患病部位有厚重的结痂,结痂呈现出中心扩散的趋势,其口腔内可见溃烂以及没有破裂的水疱,有少数患病羊的气管充血,且肺脏等部位会出现肿胀等等,心肌、心外膜以及小肠肠壁也会发生病变,其他部位未见异常。
2.1 唇形口疮病 该型病症较轻,主要是病羊眼睑、嘴唇、鼻镜等部位周边出现小红点,后转变为芝麻状的小结节,再发展成水泡以及脓疱,待脓疱破裂后即转变为黑色痂皮,将痂皮除去后即可见糜烂面,通常7~14d后痂皮即干裂并逐渐脱落,上皮组织愈合直至病羊痊愈。若病情严重,病羊口腔周边、眼睑以及耳廓等多个部位均出现大面积的龟裂,转变为易出血的痂垢,同时在痂垢下部增生有肉芽。病羊口唇部位肿胀严重,导致其食欲不佳,机体消瘦,毛发杂乱,唇部、舌头、牙龈、口腔粘膜以及脸颊等多个部位均存在水泡,水泡迅速转变为脓疱,待破裂后即可见糜烂斑,大量存在恶臭气味、浑浊的唾液从病羊口中流出。
2.2 蹄形口疮病 该型仅发生于绵羊,未见山羊发病。羊在发病后其蹄冠、系部、蹄叉等多个部位可见脓疱以及溃烂,导致其出现跛行症状,部位病情甚至长期卧地,病情严重时病羊存在全身感染,最终因继发败血症而死亡。
2.3 外阴型口疮病 该型病羊主要症状为乳头、阴唇以及阴茎等多个部位周边皮肤存在脓斑以及痂皮等。通常母羊患病是由患病羔羊吸乳而引发,公羊患病则是因配种而引发。
2.4 全身型口疮病 该型的部分病羊还会出现结膜炎等症状,其眼角可见黄色分泌物,病情严重时溃烂面严重恶化出现组织坏死,病羊口腔部位恶臭严重,食欲不振、流涎不止、精神萎靡,常继发全身感染,病羊体温高于40℃,反刍减少,机体日渐消瘦。
3.1 预防措施
3.1.1 定期免疫 为16~18日龄羔羊皮下注射0.5mL羊口疮弱毒疫苗,接种部位为股内侧或颈部,以后每6个月接种一次,接种10d后即可产生免疫力。3.1.2严格引种 平时要尽量做到自繁自养,若要引种则需严格执行引种规范,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疫病传播。引种前养殖人员要先确定引种地区是否存在羊口疮病疫情,禁止从疫区进行引种,在引种后要在第一时间对引种人员、车辆以及设备进行全面消毒,并严格隔离引进羊,由于羊口疮病具有潜伏期,所以引种羊的观察期不得少于15d,隔离区与养殖区要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且待确保引种羊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3.1.3 全面消毒 定期对羊栏、圈舍消毒,及时对圈舍内垫草以及宿便彻底清理。常见消毒药剂主要为10%的石灰水、2%氢氧化钠溶液、20%草木灰溶液、1%醋酸溶液。需注意对不同消毒药剂轮换使用,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由于羊口疮病原体不耐高温的特征,因此对养殖器具可采用蒸煮消毒。
3.1.4 强化饲养管理 严禁为羊群喂食干硬饲草,以防止羊黏膜损伤或皮肤损伤。为羊群提供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确保其获取充足营养,以提升羊群抵抗力。在饲养过程中要确保羊舍内没有铁丝以及木刺等,防止对羊皮肤造成创伤,且喂养秸秆等饲料时尽量将其切割成小块,或作软化处理,这样能够提升饲料的适口性,使得羊群更加便于吸收,还能够防止秸秆划破羊口腔内的皮肤。同时,养殖人员可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铁、锌等矿物质,满足羊群生长时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并有效防止羊群通过啃食墙面。
3.2 治疗方法
3.2.1 局部治疗 将病羊口唇部位痂垢彻底清除后,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淡盐水冲洗,接着在创面涂抹碘甘油,每日早晚分别一次,直至痊愈。将患病部位痂垢清除后,采用医用生理盐水冲洗创伤部位,将相同量的食用芝麻油及农用晶体敌百虫充分混合后涂抹于创面,1次/d,连续涂抹3d。需注意,此法仅施用于皮肤外创口,不宜用于口腔内部创口。
在病羊嘴角四周皮下按照菱形封闭注射4针油剂土霉素,每针注射剂量为1mL。
3.2.2 全身疗法 对病情严重,已出现继发感染的病羊,除做好局部处理外,还需对其全身治疗,一般是混合注射抗菌消炎药剂以及抗病毒药剂。例如,可按0.1g/kg.bw注射黄芪多糖,1次/d,按4~5mg/kg.bw注射青霉素,连用3d。或按0.2g/kg.bw为病羊肌肉注射80万IU青霉素与链霉素混合溶液,1次/d,连用2~3d。
3.3 手术治疗 手术前要先对外科剪以及镊子等手术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手术时使用外科剪刀剪掉患病羊的结痂以及水疱皮等患病部位,而后使用强力消毒剂对手术伤口消毒,使用冰硼散粉剂兑水调制黏稠状,而后涂抹至患病羊手术部位,按照每只患病羊使用冰片50g、硼砂500g、元明粉500g以及朱砂30g混合研磨后制成的冰硼散,1次/d,连用1周左右,用药后患病羊的结痂部位开始脱落且皮肤组织开始生长,此外,对病情严重的病羊,单纯地使用冰硼散效果不理想,配合使用哈拉油以及敌百虫等药剂可提升治疗效果。硼砂对表皮生疮、消肿防腐具有较好效果,且还具有清热解毒以及缓和咽喉肿痛的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硼砂不仅能够促进患病部位皮肤组织再生,而且还能够缓和咽喉病痛,提升患病羊的进食效率。元明粉即硫酸钠,其具有清热消肿、缓和目赤肿痛等作用,能够用于治疗口舌生疮等病症,朱砂不仅是天然的矿物质,而且也是重要的中药,其同样能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以及口舌生疮等等,因此上述药物对羊口疮病均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3.4 中药疗法 中医认为羊口疮是因为火热之邪积聚在心脾内所导致,而口舌又是脏器之苗,唇部为脾胃之应,因此当体内心火旺盛时会使口唇部位形成疮溃烂,因此对病羊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方1:将9g青黛以及黄檗,6g桔梗、黄连以及儿茶,3g薄荷混合后研碎,喷施于创面,1~2次/d,连用7d。方2:将相同重量的人中白、青黛、石膏、人工牛黄、冰片、儿茶充分混合后研碎,喷施于创面,1~2次/d,连用3~4d。方3:以清热去火、消肿止痛为原则,准备黄芪10g、黄连5g、山栀10g、连翘10g、木通10g、生地10g以及桔梗7g等中药组成药方,而后兑水煎煮,温凉后给病羊灌服。上述中药大多具有清热解毒以及消肿散瘀的效果,以上为体重在50kg左右病羊的治疗剂量。具体用药时,养殖人员应当依据患病羊的体重、日龄等因素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此外,内服中药时结合外治方式,准备2%的食盐水或者同浓度的明矾水每天清洗患病羊伤口2次,消毒后使用生蜂蜜配合百草霜均匀涂抹至讵羊的发病部位,百草霜是各类杂草或秸秆燃烧后产生的灰烬,农村地区多使用锅底灰制成百草霜,此种药物对治疗口舌生疮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中药治疗过程中还应当配合做好调理工作,治疗时将病羊安置在专门的隔离区域内,并确保采光以及通风环境,每一向患病羊补充维生素水或者清洁的淡盐水,可以将胡萝卜切丝、蔬菜切碎混合精细饲料进行喂养,从而为患病羊补充营养,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喂养大块茎瓜果以及薯类等难以消化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