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域下传统体育话语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提升研究*

2022-11-26 19:59:53胡珍榕胡峻榕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胡珍榕 胡峻榕 王 琳

(1.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桂林 541004;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广西桂林 541004)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受到人们重视和学术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高。经过长期发展,社会对于民族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社会当中对于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地提高。文化性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特征之一,其能够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激发民族发展的动力。如何保留和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今,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文化已经逐步离开它们原本生存的环境,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并且有些文化处于灭绝的危机当中。如何保住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不丢失?如何保住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当前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让民族体育文化由边缘位置登上国际体育舞台?这是当前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如何挖掘、传承、发展和传播的热点命题。《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促进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传承和推广优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体育为载体阐释中国梦,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到了,在当前的基础上,更多地对民族民间体育进行挖掘、整理,进而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实质内容,进一步推动基于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开展探索和创新,进而促进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基于此,笔者从“场域理论”视角,探析我国民族体育话语权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旨在充分发挥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强国内民族体育文化认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而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国际地位和有效性。

一、民族体育话语权内涵

所谓“话语权”词义解释即话语权利。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话语权”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声音”。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话语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人们逐步形成话语技能,而话语技能并非单纯的“能说”,更意味着有权利说,即有权利通过语言来运用自己的权力。福柯也认为,话语是“一个更具广泛意义和独立性的语言命题,既具有语言意义,还具有非语言意义”。它已经“进入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作为推论或实践而形成的语言事件”。福柯还指出,一切权力的本质是话语,权力是政治统治实现的前提,因此,“话语即权力”。话语权的内涵,在不同学科的专业语境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中国体育话语权是以国家体育事业利益为核心、与国际体育环境密切相连,并体现知情、表达和参与权利的综合运用。中国体育话语权表达了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体育社会中利益诉求、塑造国际体坛舆论、确立国际标准为目的,将中国特定的体育文化和价值理念的话语整合进国际体坛话语体系的根本手段和能力体现,即一种权利与权利的集合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体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各民族体育通过话语方式寻求自我文化认同和利益表达。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在全球崛起,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现代体育”主宰国际体坛的霸主地位。中华文明蕴涵了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国家战略转型前期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话语权缺失,当下,被国际边缘化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已经进入国际视野,中国体育已经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可见,我国民族体育话语权得到彰显,民族体育话语权是我国体育话语权的特色所在,通过话语的呈现和理论表达,阐明中国体育发展的思路和立场,谋求国际体育利益,维持世界体育发展新秩序[1]。

关于体育事务的话语,在社会互动中杂糅进社会权力关系,形成了代表某些群体权益的体育话语体系,如全民体育话语体系、精英体育话语体系、民族体育话语体系等。民族体育话语体系既包括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话语系统,也包括现代的、与西方国家可以抗衡的,并且代表我国正当体育权益的话语系统。民族体育话语权提升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发挥民族体育文化资本优势,文化的挖掘、传承、发展需要载体,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载体的重要使者。

二、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话语权现状

1.“先入为主”与平等语境

长期以来,高校“现代”体育教育主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话语权,场域的规则、话语、惯习、资本在体育教育在场域中的关系位置,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话语权的分配格局。民族体育教育场考虑开辟新的话语权,通过重构场域规则和关系网络掌握主动权,充分释放民族体育教育话语权效能。“民族体育文化、功能、传承与发展”作为场域创设的积极尝试,以民族体育教育和“现代”体育教育“共同体”理念取代“等级制”的关系架构,营造平等有利的舆论和制度语境,为民族体育教育话语权提供“合法性”支撑,发挥民族体育独特的文化资本优势,不断提升高校民族体育教育话语权的实质内容[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的地位

清末明初以前,中国还没有接受西方现代体育的思潮,“尚武精神”是中国“体育”主要思想。中华民族体育是中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国宝”。体育学界精英们从强身健体角度论述了中国武术之功效,通过中国武术的功能和价值,折射出中国传统体育的作用和价值。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曾提出“要提倡国术之应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教是曾提倡学生积极参加武术活动,并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中国武术专家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武术运动的特殊功能,试图将武术运动与现代体育运动功效一致性。著名武术教育家马良先生致力于宣传武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华新武术”,他在《振兴武术体育之经过纪略》一文中说明提倡武术的理由:“以振兴我国固有之武术,强种为目的”,将民众对于运动项目的喜好提升到体育话语诉求的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以激发民众对于武术的热情。

上个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试图通过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等方面进行行政干预,使民族体育获得在学校体育中的“合法”地位,希望与现代体育形成平等对话。1922到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全国教育联合会多次举行教育相关会议,讨论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地位,并将民族体育纳入了学校教育制度之中,编写到体育课程当中。

3.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认同

多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认同感已经得到确立,形成了从项目尝试到广泛开展姿势,逐步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体系。民族体育在高校的实践效果也学界研究中得到了反馈,高校选修民族体育课程的势头呈上升趋势,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有了“舞龙舞狮社团”“武术社团”“板鞋社团”“高跷社团”等。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与竞赛发展势头良好,学生通过民族体育开展的各级各种竞赛办法相近等级证书,如“段位制”“讲师”“高级讲师”等形式,增开民族体育文化教育课程,举行民族体育文化讲座等,提高民族体育文化认同。

三、民族体育话语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高校体育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尽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差异化的特性,但它同时反映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经过长时间的文化底蕴沉淀,逐渐演变成为自身独有的完整文化体系,其中所饱含的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见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接受,集中的形式使得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趋于交流、融合。

第一层面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对传统的体育文化的旧观念实现逐渐改观,不再用看待旧事物的看法去看待传统体育文化,内化为传统体育文化固有思想体系的精神概念。同时,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现如今传统体育所转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时代的推动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会出现适应性,迎合时代变化的趋势产生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维方式,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从大局观念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形成是经过几辈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而成,融入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思想、文化丰富性以及民族精神底蕴内涵融合后的产物。这些宝贵的思想和观念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象征。

第二层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风俗习惯以及应遵守的规则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彩多样,许多经典的运动项目就是从这些民族文化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当中衍生出来的产物。它们不仅给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加为后来的现代体育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了传统和现代体育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如赛龙舟、皮影戏、舞龙、舞狮以及节日祭祀活动等都是源于民间传统文化。

第三层是综合以上阐述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和思想方式、思想价值的集中体现,及以物体形式存在的各种形式的体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存在着不同,这是传统体育文化本质的清晰体现。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在形成之初就主张以非自然性的动作为统一形式。

以上三个层面都集中体现了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特点,在建立自身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形成了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含义。这些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持续至今,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各个时期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的需求也直接影响着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的延续性。中国体育传统文化不像西方那样主张“物质”“卓越”“竞争”,而采用的是真正地掌握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庄周提出的冲虚周行妙道以及墨家崇尚的仁爱兼备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代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当中,并且要贯通事情的始末,形成一种“和谐”“友善”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实现道德无忧升华的基本价值取向。尽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包含的精神内涵,不如西方体育文化那样具有明显的“体育”气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比我国母体体育文化精神更加突出,但是这种不可避免或者不完整的传统体系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立性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仍然在母体文化中实现了普遍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和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性。墨守成规以及宗教礼仪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磨灭,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前者将体育文化置于道德和教育的范畴当中,指出体育运动只能在礼节的适度下发展;后者则认为,体育运动应是在闲暇之余,课余时间充足的条件下以放松的形式进行的活动。这两种说法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对儒家学说的一种肯定,从本质上决定了体育文化的社会形态,并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体育文化的独特含义及其价值。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秉承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基本特性。在与多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交流传播时都散发出母体文化的多样性。在母体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尽管无法做到像西方体育运动那样主张“物质”“资本形式”的基本概念,但人们认为哲学本身是在文化鼎盛时期一切都充满生机的现象。实践者自身与外界都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局面,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并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自身受到道德和精神的升华和束缚,便可以达到“自由放松”的状态。从整体上看,体育文化的价值不等同于体育文化本身。通常,人的价值观念只是潜在与表面的一些和谐关系当中,指自身与周围一切事物以一种和谐氛围相处。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其价值体系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并在各个时期中体现为实现不同价值表现出来:一是指传统体育文化底蕴当中饱含的民族“生命力”日益繁荣的价值体系,成为实现价值的主体。其次,一些保守派以及发表反动言论的组织由于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也逐渐淘汰,最终消失。如今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一个相互交流、融合的、多样化的价值体系,成为这个时代传统体育的主要载体,对于保守、反动、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民族精神理应遭到摒弃。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价值是经过几辈人的努力以及历史岁月长河的沉淀而诞生的结晶,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代表着我国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的差异性。体育文化的多样化,也反映出了我国各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状态。每个体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含义,反映了当时所处社会的真实状态。从这些体育项目也可以看出,该民族的人是充满着智慧以及特色。比如,傣族人民的划龙舟项目。傣族人民举办划龙舟比赛,并不是像我们汉族一样是在端午节,而龙舟是在他们的泼水节上。傣族人民利用质量较好的木材,对龙舟进行细心雕刻制造。在比赛时,傣族人民坐在船的两边用力划桨,呈现出精彩的龙舟赛。还有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苦聪人民,习惯于逢年过节时燃起篝火,并且伴随着他们特色的“阿莫朵”。这是一种具有他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后经过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体育项目。在进行体育项目活动中,学生也同时在进行着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道德水准,间接提升个人自身文化修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提高新青年的素质修养,对时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3]。

各大高校将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作为教学理念的首要步骤,提倡科学指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于锻炼身体好处的基本认知。传统的体育活动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娱乐活动形式或者游戏来进行参与。这些不同类型的内容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娱乐性特点。

2.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课程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校设置传统体育课程的现状来看,高校设置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相对于竞技体育来说会更加简单,并且会比竞技体育更加充满娱乐性。大学生在进行课程时,不仅仅能锻炼到身体素质,更可以在这些民族体育活动当中愉悦身心,如跳竹竿以及秋千等。这样通过娱乐的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到传统体育课程当中,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并且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进行加强。与此同时,学生的意志也可以得到磨练,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这样也从侧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族体育运动,具体而言,可以代表着各个民族的人民在生活习惯、精神价值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差异。其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不断推动着民族精神在各族人民当中的继承。在高校当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各个民族大学生的交流。并且,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生活习惯等,让他们更加乐意去推动各族文化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让大学生了解到各族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去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认知,不断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以及爱国精神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自信。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主要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并且在其教学设计上同样也是偏向于竞技体育。虽然在长期实施当中,已经获得了较多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的实施也暴露了其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学生在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并且竞技体育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所以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体育课堂活跃性不高,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下降。所以,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入手,转变课程设计方式,提高体育课程的本土性,能够有力的推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关键的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具有非常高的娱乐性、文化性。所以根据其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有效弥补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当中形式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的缺点。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教学的系统性,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各个高校可以根据其本区域的民族文化特点来适当开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通识体育课程以及民族特色体育课程相融合,来达到对学生民族文化的认识以及体育素质的成长。二者结合不仅仅能够系统改善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还能够为高校创建其特色品牌,不断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独特功能

我国从1953年开始就已经实行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在第一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就有了竞技类与表演类的区分。进行分类的原因不单是能够更好地推进体育赛事的进行以及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实际上更加有利于保护各个民族特色以及尊重其发展特点以及规律。所以说,高校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时,也应该将竞技类以及表演类体育课程进行分类,更应该尊重其发展规律。

“一校一品”,通俗来说,就是每个学校利用自身学校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去创办或者继续发展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品牌,继而利用该品牌来提升学校在该地区的地位以及优势。“一校一品的”项目最开始是在郑州市金水区的校园里进行,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该区校园发展的体育特色之一。“一校一品”在高校中开展可以首先以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为主要实施单位,而后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进行。并且,各高校可以利用本校的资源,为校内学生选择一到两个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课程进行教学,并不断取长补短,成为本校的特色[4]。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后的实施效果与教师教学的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并且它也非常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素养。传授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该方面的技能,并且对于所教的民族体育项目有相对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其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就必须要从师资入手,完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师资体系。高校要多派教学团队积极向民族体育项目的继承者以及专业团队进行学习。作为教师本身来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积极学习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对其各项动作的学习,还要对这些动作背后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普通的体育项目就是如此,民族体育项目更需要这样的深入学习。所以,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课程时,不仅仅要注重对于该体育运动的动作内容教学,更要让学生积极了解到这层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自学、教师讲解、学生交流和课后总结等方式,构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整体性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挖掘民族体育项目的历史由来、奇闻轶事、发展历程等,让学生了解这项体育运动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化内涵,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情感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与发展,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族体育项目带来的知识增长以及情感体验。同时,在学习民族体育项目时,要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练习和课后复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练习过程中增加表象训练法,增强学习的速度和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同时,通过课内训练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所学的技术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可以尝试通过在各种不同场景中比赛和表演的形式,增强个人自信,强化运动技能,展示项目魅力,传播民族文化。

高校在进行教学时还要注重“文化自觉”。费孝通指出,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正在呈现不断交融的景象,并且交流也相较于其他阶段更为频繁,因为文化自觉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日益显得迫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提升该文化地位时,应该注重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4.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娱乐、祭祀、节庆、治理等社会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来源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过程,民族传统体育结构主体就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教学中开展,就形成了体育课程教学,隶属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就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将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融入课程教育当中,实现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蕴含独特的“思政”优势。第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例如,中国的武术就蕴含了“哲理文化”“技击文化”“健身文化”和“娱乐文化”等展现中国体育文化,还有民族特色体育踩高跷、踢毽子、弓弩等实现国家意识培养。蹴鞠与足球、中华射艺与射箭等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第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政治教育理念契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了“体育育人”与“三全育人”立体化育人格局;第三,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据。先贤们重视,古有孔圣,“以六艺施教”,“射以观德”;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通过“内外兼修、德艺双修”来修身养性,自我完善,提升精神。高度重视,“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需以弘扬中华体育之精神,弘扬道德之风尚为‘标杆’”以及“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等重要的论断。

结语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体育文化是其中重要部分,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并将之传承和发展,提高民族文化自信。高校体育教育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传承场。提升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传承的话语权是学界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实践者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理论研究阐述了为什么要提升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话语权,旨在为实践执行者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魅力中国(2019年40期)2019-01-12 21:16:2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