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春
(清水县新城乡中心小学 甘肃清水 741411)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就是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重要构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认知的一种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构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不仅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更能够探索数学思想内核,实现深入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1]。
人的思维总是伴着情感而进行的,例如积极的情感可以活跃思维,引发创新探索;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形成思维障碍,影响思维的活跃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2]。
第一,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行主动思考。情感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不仅要在学习上予以耐心引导、给予帮助,还应在情感层面给予关怀和体贴,让学生真正获得教师的关爱。这样则可以在师生之间搭起情感的桥梁,并在课堂上营造出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氛围,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主动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讲解了“凑十法”,教师为学生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计算9加几,并提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如何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题目?通过提问,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仿照之前所学的内容完成计算,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数学“学困生”在计算过程中比较困难,依然采取常规的计算方法,而没有进行“凑十”。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与“学困生”进行积极沟通,点拨其“凑十”的技巧,并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帮助其打消内心的抵触、接受教师的关心,进而通过情感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其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的掌握效果[3]。
第二,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思维训练。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有了兴趣的引导才能刺激学生主动思考,发展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获得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4]。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于动手操作十分感兴趣,因此,设计了串珠子的游戏,即教师为学生展示按照不同的规律串好的珠串,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观察、实验,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确定规律,并按照规律补齐所缺的珠子。教师在出示了不同的串珠后,第一组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串珠的排列规律是2颗蓝珠子、2颗红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最后确定掉的是1颗蓝珠子、2颗红珠子;第二组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串珠的排列规律是1颗蓝珠子、2颗红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最后确定掉的是2颗红珠子、1颗蓝珠子。这样的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兴趣而展开,利用游戏的方式活跃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主动推理,并实践操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教师应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学生对思维训练的重视。教师在情感教育中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逐渐理解数学学习不仅在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于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并以此转变学习态度,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思维能力培养[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总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坐不住凳子”,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上,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敷衍应对,不愿意进行主动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批评,而是应该从情感上予以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理解教师的期待,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来,以活跃思维,提高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能力。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究与运用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创新性、批判性、深刻性等等,进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6]。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情形的变换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数学知识的外延;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打破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克服思维肤浅性,让思维向更深的层次发展;给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发散联想,灵活应变各种数学问题,打破思维定式,实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设计探究性题目,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反思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通过反问、讨论、辨析、质疑等方法暴露思维过程与解题策略中的不足,从而发展思维的批判性,实现创新探索。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完成相应的习题。各组学生在填写后,开始列出的综合算式是:(1)12×3+4,(2)98-33÷5。写完之后,有的发现列的算式与原来的计算顺序不一致。于是各小组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小组用加引号的办法来解决,即(1)12ד3+4”(2)“98-33”÷5 ,并说明要先算引号内的;有的小组用加横线的办法解决,即 (1)12×3+4 (2)98-33÷5 ,并规定要先算横线上的;有的小组用加括号的办法解决,即 (1)12×(3+4)(2)(98-33)÷5 ,并规定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师对于不同的方法没有马上点评,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讨论的空间,让他们说出哪种方法更好,并说明理由。最后,多数学生认为,加括号的方法更加符合数学规律,能够一目了然,也可以有效运用混合运算的法则。这样的训练能够营造积极活跃的辩论风气,让学生走出盲从的误区,也引导学生及时反省自己的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学科有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这些特殊的语言严谨清晰、精炼准确,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引导,也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数学语言并能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由于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抽象性,其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强化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简化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7]。例如,在学习“倍数”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倍数”概念,教师引入了线段图,并结合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绘图分析,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深化学生的理解。在这一案例中,图形语言让数学知识的呈现更加形象,有利于数学问题的具体化,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提供了直观模型。正是因为有了图形语言的基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得到了简化,因而也提高了思维效率。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同时也是一个人思维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提高问题质量,在学生最易混淆、感觉最疑惑、最难接受的地方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激发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等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例如,学习“长方体体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具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为各小组发放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要求学生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然后提问:这样会拼成一个什么形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样知道的?为什么?这些问题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疑虑。教师这样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设计问题、层层推进,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实物进行逻辑思考,进而推导出长方体体积公式。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与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深化探究,并达到了生成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孙子算经》中的记载向学生提出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接下来,教师根据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并指导学生总结方法与步骤。接下来,教师举一反三,继续设计问题:现有一群鸭子和狗,已知狗比鸭子的 2倍多 2只,狗和鸭子共有68条腿,狗和鸭子各有多少只?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多出的2只的单独算”,这样则帮助学生翻越了思考的难关,并通过2x4=8算出剩下68-8=60条腿,并完成了分组。接下来,教师继续提问,如何将鸭子和狗进行分组。学生考虑到剩下的狗是鸭子的2倍,可以将2只狗和1只鸭为一组,这样每组就有2x4+2=10只腿,这样的一共有60÷10=6组,所以,鸭子有1X6=6只,狗有2x6+2=14只。这样的教学设计从问题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之前所学的知识,并通过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知识运用的规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运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学生的知识学习中来,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和差问题的练习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题目:三年级一班和二班共有学生98人,一班比二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清“题目中有几个数量?”“几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是面对求两班各有多少人,许多学生却一下子找不到直接的算法。针对此,教师则引导画线段图,即用一段线条表示一班,另一段稍短的线条表示二班,两条线段之和是98。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迅速理清了数量关系,完成了列式计算。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字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融合了不同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数学语言,从而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也锻炼了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圆形面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将直径是20里厘米的圆形卡片沿半径分别4,8,16,32等分再进行拼接,并要求学生回答:请问你将这个圆形进行了几等分?分割拼接后的图形近似什么形状?学生通过操作与观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把圆沿半径平均分得的分数越多,则拼成的图形越近似长方形,这样就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圆形的面积公式。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教师在启发学生推导圆形面积公式的同时也渗透了转化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加强情境教学引导、重视思维品质及数学语言教学、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等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并结合课程改革需要继续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且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实践加以落实,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提升数学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