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晨小茜 师 帅 吴彦静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广西河池 54630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幼儿阶段是接受文化熏陶的关键时期,且幼儿获得的文化经验会对他们产生终身的影响,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的教学中,有利于幼儿从小受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让幼儿更能理解和喜欢民族文化,对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有着重要作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的空间;可以让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感受祖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指南的提出为幼儿园弘扬民族文化指引了方向。民族童谣是以民族方言为载体的蕴含民族文化的歌谣,它是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言语反映世界,并传达儿童思想情感的歌谣。桂西北地区民族童谣汲取地区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反映了地区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是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幼儿教师对民族童谣的认识是民族童谣能否应用到幼儿园的关键。通过实际走访幼儿园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民族童谣了解程度较浅,仅停留在各地区较熟知的传统童谣上,并且对民族童谣材料的收集较少。主要体现在:其一,较多幼儿教师不是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居民,对本地区民族童谣的认识较少;只有部分在本地区生活较久的老教师能够举例出地方民族童谣,但很少能完整演唱。其二,随着社会发展和普通话教育的普及,人们较少能接触到本地区方言,且方言与普通话难以直译,再加上,受到地域与方言的困阻,幼儿教师通常以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民族童谣,材料收集有限。
本文对桂西北地区民族童谣在幼儿园的应用现状,主要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活动和主题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民族童谣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情况是反映其应用现状的重要部分。幼儿园教育活动可分为: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现状,研究如下。
(1)民族童谣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民族童谣在大多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利用度不高,且普及率不强,大多运用在艺术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活动。主要体现在:在健康领域活动中,一般结合体育器材进行活动;在艺术领域活动中,以唱歌、律动和绘画等形式开展活动;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多采取口头教学,跟读、吟诵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教师利用毛南族童谣《小蝴蝶》开展活动:教师首先教唱民族童谣理解歌词的含义,其次鼓励幼儿进行创编舞蹈动作,完整学会民族童谣,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歌词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语言领域活动中,教师通过改编《过年谣》,用普通话和毛南族方言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唱,让幼儿跟读学唱,理解民族童谣内涵。民族童谣在其他领域教学活动中较少涉及,仅仅在个别领域活动教学时偶尔会使用到[1]。
(2)民族童谣在生活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民族童谣在幼儿园生活活动应用中,大多运用于晨间活动、常规活动、入园离园活动,通常以播放歌曲的形式出现。例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A幼儿园将民族童谣《迎客歌》改编成了园歌,作为幼儿每日入园、离园和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或指令环节的歌曲播放;宜州区A幼儿园将民族童谣《绣球飞飞》结合绣球改编成晨间活动,让幼儿在欣赏民族文化的同时锻炼身体。由此看出,民族童谣在生活活动中的应用现状较常见,使用程度较高,教师运用生活活动各环节将民族童谣以播放音乐的形式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3)民族童谣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幼儿园活动以游戏活动为基础,这是根据游戏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丰富幼儿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民族童谣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体育游戏、区域游戏、自主游戏以及角色游戏。例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A幼儿园,教师会选择幼儿熟悉的民族童谣《侬呀侬》,利用马革、转陀螺等体育器材进行创编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边念童谣内容边进行游戏;宜州部分幼儿园,幼儿教师也会使用壮族童谣《小小刘三姐》让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创编,利用其歌谣内容扮演角色开展游戏。由此可见,民族童谣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形式较多样,教师会选择合适的童谣并结合道具、材料进行游戏创编,使民族童谣与游戏实现歌戏互补,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趣味性[2]。
综上可见,民族童谣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两个方面,大多以歌曲播放的形式,对民族童谣进行直接运用或改编,融入幼儿的游戏和生活环节,而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率不高,且集中在部分领域。
通过研究者在见习与实习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到,桂西北地区民族童谣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创设和精神环境创设两方面。
(1)民族童谣在物质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
民族童谣在物质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班级主题墙、区域活动、园内文化长廊的公共区域等三个方面。一般应用形式为:幼儿教师会为幼儿在主题墙和园内文化长廊的公共区域展示关于民族童谣歌词内容、组织游戏活动、主题活动的场景图片;在班级区域阅读角中为幼儿投放关于民族童谣的绘本。例如:宜州A幼儿园运用壮族童谣《小小刘三姐》,将歌词内容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图片进行粘贴布置在园区室内外,记录宣传民族童谣相关活动,丰富幼儿园环境创设,为幼儿园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在班级区域角中,教师投放可以看图演唱的民族童谣绘本《壮族铜鼓》,引导幼儿学唱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所喜欢的民族童谣。由此可见,部分幼儿园将民族童谣融入了物质环境当中,但应用形式较为单一,只是单纯地进行展示,不能灵活地运用物质条件进行创造与改编[3]。
(2)民族童谣在精神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
民族童谣在精神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幼儿园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将民族童谣改编为入园歌曲、早操音乐、叫醒音乐等,将民族童谣潜移默化地融入早操、入园、离园和午睡等各个环节当中,为幼儿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例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A幼儿园利用《不怕大老虎》童谣轻快、活泼的风格特点,将其作为午睡叫醒音乐;宜州区A幼儿园利用《跟我学壮语》创编早操,让幼儿欣赏童谣同时锻炼身体。
主题活动是以一个中心内容延展为多个活动的课程模式。通过研究者实习观察与对幼儿园的实地走访中发现,幼儿园普遍将民族童谣应用于大主题活动的分支主题中,以民族童谣为大主题的活动较少,教师在设计主题或者选择主题活动时也较少考虑使用民族童谣。例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A幼儿园开展三月三、分龙节、糯过祝、蚂拐节等民族节日主题活动中,大多以竞赛、游园、表演、展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分支主题活动。对于民族童谣的应用仅是在表演活动中,以演唱、角色扮演、舞蹈和戏剧等形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不能灵活运用民族童谣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综合上述,桂西北地区民族童谣在幼儿园中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为:民族童谣的应用在教育活动、环境创设、主题活动三个方面都有涉及,以在教育活动领域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为主;在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中的应用度不高,且形式较为单一,具有局限性。
通过调查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对民族童谣的认识、民族童谣在教育活动、环境创设、主题活动的应用现状,发现一些影响民族童谣在幼儿园应用的因素和问题,大致如下。
(1)幼儿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重视度不够
在研究者进行实习和见习过程中发现,桂西北地区有部分幼儿园以民族特色办园,但真正开展民族文化教学的很少,对民族童谣的应用更是屈指可数,普遍开展蒙台梭利课程、瑞吉欧方案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等国外教学模式。且民族童谣在幼儿园中的应用仅在部分领域教学中,利用率不高。因此,幼儿园对民族童谣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不够重视。
(2)幼儿教师了解民族童谣的途径单一,且民族童谣语言性复杂较难掌握
在与当地教师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认同民族童谣作为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但在现实实施中却会遇到诸多无法预知的困阻。主要表现在:首先,幼儿教师收集民族童谣素材的方法通常是上网查询,资源有限。其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因为民族童谣语言性比较复杂且以地方方言为主,方言与普通话难以直译,导致教师在教学上难以掌握,故而产生畏难情绪,限制了民族童谣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3)桂西北地区民族童谣素材零散,没有系统、完善的资源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对普通话的需求,普通话普及率较高,而民族童谣一般以方言为主,通过口口相传、口头教学的形式流传,且方言与普通话难以直译,因此素材较零散,文字记载下来的较少,没有较完善、系统收集的资源材料,再加上现代社会文明的多元化发展与进步,新奇时尚的国内外流行歌曲纷涌而至,导致很多口口相传的民族童谣被网络和流行的儿歌取代。
(4)幼儿掌握民族童谣的能力具有局限性
幼儿期是学习、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许多幼儿园、家长从小就开始普及普通话,甚至是英语的双语教学,很少学习与接触本地民族方言,导致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幼儿对于民族方言不了解,较难理解民族童谣的内容,掌握民族童谣的能力有限[4]。
(1)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弘扬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杂志和网络媒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群众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传承民族精神,推动幼儿园对民族文化的教育。
(2)幼儿园组建民族童谣特色教研队伍,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发展,各地方幼儿园组建民族文化交流会,促进幼儿园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学习,深入了解当地民族童谣,对民族童谣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出适用于各阶段幼儿的素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在各个领域中灵活运用民族童谣资源,积极开发与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教师和幼儿多了解民族童谣。
(3)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自身的使命感,自发地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提升对民族童谣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民族童谣教学活动运用的实践中,通过自身学习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民族童谣文化。
总而言之,民族童谣是发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并且民族童谣具有童趣性、生活性、多样性、教育性、游戏性等特点,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要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我们应该在掌握好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修养,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加强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弘扬民族文化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