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外: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建构四维探析

2022-11-26 18:16鑫,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单 鑫,张 放

(1.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上海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秩序和全球权力格局,鼓舞了追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国家和地区,为追求公平正义的进步人士提供了方向指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奋斗一直是国际政界、学术界和舆论界关注的焦点,形成了诸多极具启发意义的观点和评价。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挨打”“挨饿”的历史困局,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如何解决中国“挨骂”的现实问题,改变中国与世界软硬“实力逆差”与国际舆论场中“西强东弱”的固有局面,成为了国内理论界的重点关注话题。如何基于话语受众视角的传播效果评估,避免中国的国际话语建构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遇,对此,“讲好中国故事”需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其一,要立足自身选取合适的故事内容;其二,要确立他者借镜的合适尺度,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为故事线索,考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评价,客观公正地看待对外传播与受众反馈之间的内在张力。概言之,应立足自身实践寻找或创造与外界认识的重合地带,构筑跨文化传播的缓冲区,为中外交流对话创造可能。

一、阐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政治传统中,普通民众在帝制时代的统治者看来,更像是论证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必要工具,仅具有仪式性功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二元结构依旧牢固。在西方政党政治传统中,政党本就是依据部分人的私利结合起来表达政治诉求和主张的组织,代表部分人的利益。为了让代表不同利益的政党有发声表达的机会,才形成了政党竞争制度。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发展,自始至终都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5页。,将传统历史叙事中往往被忽视的人民群众置于舞台中心,以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政治和西方政党政治的双重超越。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具有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始终“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不是其获得执政合法性的工具和手段,也不是其彰显优越性的话语仪式,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凝练成了极具感染力的5个字:“为人民服务”。1939年2月,毛泽东在写给张闻天的信中批评中国传统政治实践缺失“为人民服务”的维度,首次提出这一表述。(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在1944年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追求做出了详细阐述。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共产党员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必须要真诚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虚心改正,并时刻准备着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毛泽东这篇著名讲话,将为人民服务与共产党员所追求的终极意义结合在一起,指明了党组织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机制,从生命的高度阐述了党与人民之间的精神关联。

具体到实践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首先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5页。。将民众组织起来,能够形成超越分散个体集合的整体力量,进而促成超越式成就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的深刻认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在其纲领中明确指出,党要和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站在一起,“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相比,中国的武装力量薄弱,似乎有战败灭亡之危险。因此,若要发现克敌之道,就必须扬长避短,准确定位中国的优势,而中国最大优势莫过于“本身的基本因素”,即凝聚的人心。(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0页。在毛泽东看来,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蕴藏着极其巨大的潜力,一定能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家园。众志成城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组织起来团结一致的民众不仅能够在战场上战胜侵略者,而且还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克服困难,以新的生产形式创造奇迹。在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堵截和日本军队围剿的双重压力,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根据地军民积极性,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为新中国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准备。(10)徐俊忠:《探索基于中国国情的组织化农治战略——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探索再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

在政治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艰难却富有成效的社会革命。在政治建构方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以三大改造与国家工业现代化发展为主要抓手顺利实现了新中国的经济变革;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清除旧社会的荼毒,为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诸多举措一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带领中国人民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世界。然而,受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逼迫,加之对于社会主义认知存有不足,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难免出现失误,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逐渐湮没在阶级斗争的革命浪潮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拨开了笼罩在国人心中的阴霾,中国共产党重新寻回了实事求是这一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随着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不断深化,“三个有利于”成为衡量党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愈加凸显了中国改革开放所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肯定与鼓励人们在市场竞争中追寻自身的正当利益与个人价值,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所富有的改革伟力与历史创造力,创造了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

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不忘使命,立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的政治宣言,将民心视为最大的政治,把人民作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37页。,引领中国人民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业,并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围绕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向往,实现小康社会一直是历史上各执政集团对于其统治下民众的政治许诺。然而,只有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人们魂牵梦萦的未来美好社会才方显端倪。从毛泽东时代的集体经济到邓小平时期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共产党对于小康社会的理解愈加深刻。新时代的中国跳出了平均主义倾向,走出了急功近利的发展迷雾,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协、可持续性。”(1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1页。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指出,“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13)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载《求是》2020年第11期。同时,提醒全党同志注意补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其中,针对脱贫攻坚这一底线任务,中国共产党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谱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组织民众进行生产,方能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开辟出一条新路。这一围绕人民展开的实践探索,给国际观察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根据地实践做出了真实客观的报道,并满怀激情地向全世界读者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状况。美国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毕森直到数年后依旧沉浸于延安之行带来的震撼,他认为延安存在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领导干部与普通民众穿着没有丝毫差别,他们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警卫员,观看演出没有特殊席位。大家“为了共同的事业,人人平等,官兵一致,齐心协力,顽强奋斗”,共同“分享着这种精神追求所带来的充实感”(14)[美]托马斯·亚瑟·毕森: 《1937,延安对话》,李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8页。。毕森敏锐察觉到这些现象的出现,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根源,不过他并未言明。在我们看来,这种根源正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根本准则,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并将民众组织起来,开拓集体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时刻体现出来的人民至上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国际观察者看到一种全新社会秩序诞生的希望,这种秩序有别于建立在资本主义逻辑之上的社会体系。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给观察者带来了极大震撼,他们通过文字将这种感触在海外传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关键词的国际话语。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延续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更使得国外观察者们震惊。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的自由撰稿人安·斯科特·泰森( Ann Scott Tyson) 看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100年间持续焕发活力,其政权建设能够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政治许诺。(15)Ann Scott Tyson: “Vilified abroad,Popular at Home: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t 100”,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February 18,2021.可以说,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都为解决国际社会治理困境提供了实践范本。更为深远的是,其成功经验为推动国际理论界的话语创新提供了新的知识要素。因此,中国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话语构建,阐明中国发展背后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掌握解释中国发展的话语主导权。

二、强调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延续

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福祉出发,根据现实情势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加强巩固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取得成功的基本方法之一。一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向前进,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1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3页。。与世界其他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能够把革命精神贯彻到底,敢于向组织自身发起革命,以促成其不断发展进步,更好地体现人民利益。很多外国观察者都难以理解,为何中国共产党甘愿承担巨大风险和压力进行自我革命。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1~12页。。没有私利羁绊,革命才能彻底体现公意,人民才能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进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党逐渐认识到自身建设对于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将党的建设同中国革命与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的党建思维。1929年在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对党内存在的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倾向、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等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严厉批判,指出这些思想若不彻底纠正,将对“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18)《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78页。,势必无法担负革命历史使命。在指明上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毛泽东考虑如何确保党组织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发挥领导作用。他认为关键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才能调动每个党员同志的心思才力,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即在教育,“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19)《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94页。为了更好地教育党员,党中央制定了诸如办报、开思想训练班、个别谈话、举办各级别会议、参加实践工作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党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田会议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无产阶级代表性,深刻揭示了党、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为切实提高党的领导力做出了诸多开拓性创举,更奠定思想建党的根本原则,为党领导下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组织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是否能够继续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继续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便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取得革命胜利进而执掌政权后所需面对的问题,即在提升管理与建设国家能力的同时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此,毛泽东不断提醒并告诫党内同志,要时刻防范产生“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20)《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进而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整体上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第一,严厉打击党内干部贪污腐化的行为。例如,在1950年代初的反贪污运动中,党要求各单位负责人自上而下进行检查,揭露贪污分子;与此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进来,在查处违规党员的同时,还进一步拉近了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关系。(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14、543页。第二,建立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机制,确保政治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干部政治学习一般由地方党校牵头负责,学习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常识、中共党史和党建常识以及政治常识等,除此之外各地还会结合地方特色增加一些实践板块的学习活动。第三,尝试探索破除官僚主义的机制。毛泽东鼓励干部大兴调查之风,决不允许党员干部与群众隔离,关在房间里做主观主义决策,“一切问题都要和群众商量,然后共同决定,作为政策贯彻执行。”(22)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1页。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展开了一系列制度探索。例如河北省吴桥县推出了“二五制”工作法,即一周7天,2天在政府机关办公,开展工作研究和政治学习,5天要深入基层参加生产,了解一线群众生产生活真实情况。(2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4~67页。玉成于战火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在组建国家政权,引导国民经济走向稳定与复苏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执政党的新身份,并依托新的历史环境与时代任务不断地更新着变革自身的方式方法。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分析世界格局演进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对党的建设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思考。1970年代末党中央对时代主题做出重要判断,认为“已逐渐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24)何方:《论和平与发展时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首先逐步恢复党内政治生活,重新强调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并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党内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25)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其次,党中央及时停止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明确发展生产力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2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再次,完善健全党内法规,恢复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体领导制。邓小平在198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专断,阻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集体智慧发挥,成为官僚主义不断衍生的温床;而家长制、终身制、特权意识等现象被明确为组织建设重点改进的目标。(2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327页。从强调思想建党到深化党的组织建设,不仅延续了中国共产党身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品质,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角色定位与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愈加科学化、体系化。

在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重要变化,部分党员的心态和信念也随之出现些许波动。(28)[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6~24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其重中之重即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9)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第41页。。习近平强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89页。为进一步加强巩固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党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如坚持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角色落实机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等,以期通过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式进一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3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第42页。

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针对性地展开自我革命,及时果断地纠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党践行初心和使命提供保障。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建设,国际舆论界和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其论述中更加强调中国共产党的调适能力。曾几何时,在海外刻板印象中,中国共产党内部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组织,缺少变通性与灵活性。因此,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很多外国观察者不禁做出判断,认为中国共产党将无法适应“历史终结”后的世界变化,必将出现“崩溃”或者“解体”,而后拥抱西方政治模式。然而,中国共产党并未如这些“预言家”所愿,而是带领中国实现了发展奇迹。在无法辩驳的事实和数字面前,西方观察者开始意识到他们之前缺少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变化的分析,忽略了党组织内部深刻且积极的变化。于是,他们呼吁“把中国共产党带回到中国政治研究中”(32)吕增奎主编:《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导言”第2页。。在新的视角下,海外观察者发现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33)[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吕增奎,王新颖,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做出整体发展规划则是中国决策制定的重要特征。(34)[德]韩博天:《红天鹅:中国独特的治理和制度创新》,石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新时代以来,海外观察者愈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将分析焦点对准组织本身。他们发现中国共产党更加坦诚开放,且善于学习创新,能够不断提升治理能力;(35)李海,范树成:《国外学者政要纵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载《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勇于自我革命,加大了对组织内部腐败行为的查处,在净化党组织的同时还获得了民众支持。(36)潘春玲,过勇:《海外学者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工作的评价》,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概言之,海外观察者在建构关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话语过程中,越来越凸显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和作用,这也使我们注意到,在建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话语时,必须重视党的建设这一基本维度。

三、彰显独立自主的方法论原则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在洞察国情、理解社会的基础上,探寻契合自身民族特点的发展道路。从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化革命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关键便在于时刻坚守独立自主的方法论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与独立自主原则密切相关,成功经验源自于对其坚定贯彻执行,失败教训则因对其忽略或无视。早期共产党人成长的近代思想语境,传统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迅速解体,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的自信心和方位感开始瓦解。20世纪初期的思想基调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全盘性否定”,并希望通过对外来思想资源的援引,从根本上以一种整体性方式彻底铲除中国之种种弊病,即“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37)[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在那一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中,外来理论可以无缝嫁接,即插即用,指导中国走出泥淖。

经历过一战阵痛,进步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代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诸理论作为探索新路的思想指导。不少早期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教条层面,认为只要照搬书本上的文字表述,就能为中国开辟出一条成功的新路。然而,一次次革命行动的失败,以无法辩驳的事实给部分存在教条幻想、期望革命一蹴而就取得胜利的年轻共产党员上了严肃的一课。中国革命的出路究竟在何处,就成了党必须直面的问题。毛泽东此时走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所设定的框架,将目光对准了广袤的农村。毛泽东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翔实的社会调查,洞悉了农村社会的秩序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将诸如“阶级”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概念运用于中国农村分析,重构农村权力结构,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之源。随着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道路,中国革命才焕发生机,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决定性转折的关键就在于党开始认识到独立自主原则的价值,并在其指导下深入中国社会现实以寻找革命的出路。自此,中国革命的主体性才真正得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最初选择学习苏联的发展道路,这与当时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中共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地位以及中共领导人的普遍观念密切相关。建设初期选择模仿苏联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帮助新中国迅速走出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建立了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基础。不过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实践还是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过于倾向于重工业发展,重轻工业、工农业、城乡之间缺少统筹规划,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3年版,第705页。鉴于革命时期的教训,毛泽东对缺少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道路一直保持警惕和反省。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做出了针对性反思,进一步凸显了独立自主原则的方法论地位。

1956年4月,毛泽东就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在此,毛泽东明确发出反思苏联模式的信号。他认为寻找中国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第一次结合的结果,如今必须进行第二次结合。中国的发展要从自身国情出发,“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了”(39)吴冷西:《回忆主席与战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9~30页。。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苏联经验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但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苏联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较于两年前,此次毛泽东更加具体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点名指出工业、教育和宣传3个部门对苏联模式最为倚重,缺少独立思考,“处处要扶,否则就丧魂失魄”。毛泽东指出,“搬,要有分析,不要硬搬,硬搬就是不独立思考,忘记了历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4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这种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倾向,甚至被毛泽东称之为奴隶思想,是应当予以坚决摒弃的。(4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18页。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于独立自主原则的强调,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发展道路探寻过程中的方法论意识,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选择提供了方法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原则愈发弥足珍贵。改革开放意味着新中国突破传统秩序结构,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当时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人陆续走出国门,怀揣好奇的目光观察世界,寻找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暂时落后、渴望发展的急迫心态使得社会舆论中开始出现全盘学习西方的声音,试图通过移植西方的发展模式甚至文化观念,彻底改造中国。这种观念与中国近代思想界流行观念的底层逻辑非常相似,如若占据主导,势必再次违背独立自主原则。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于1979年中共理论工作务虚会议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这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4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165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正面回答了在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应如何保持冷静头脑,不盲目追随西方发展模式特别是价值观念,奉行独立自主道路的根本问题,成为贯穿改革开放的根本指导。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独立自主原则被进一步贯彻。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9页。。对主要矛盾性质判断的变化,恰恰反映出独立自主原则的方法论意涵。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发展战略、凝聚发展方向的基础。经过数十年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之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普遍提升。在这一前提下,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判断旨在表明,中国要克服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的传统弊病,开辟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促成其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新路。这条新路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正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应用和体现。

独立自主原则不仅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而且作为中国取得成就的核心方法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认为独立自主对于中国革命胜利而言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独立自主和塑造革命主体性视为宝贵的革命经验,时常向国际友人提及。例如,1958年1月,毛泽东与加拿大劳工进步党总书记布克谈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先进文明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认为马克思的“个别论点不是不可以作一些修改”(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页。。他以中国为例指出,革命期间的工人阶级数量有限,不过几百万的产业工人,如若单纯依靠工人阶级,很难取得革命的胜利。不过中国拥有几亿农民,这是十分广泛的同盟军。中国革命依靠这支同盟军,特别是贫雇农,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向国际友人坦承教条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教训,通过对比显示独立自主的弥足珍贵。国外学者也认识到独立自主之于中国革命的深刻意义。日本学者在对比中日近代历史进程时指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扩张道路,而中国则通过建构革命主体走上民族独立发展之路,两者呈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屡次试图直接通过援引外部思想资源以解决内部问题,始终没有建立主体性的意识,而中国则结合国情、深入社会找到了一条塑造主体性之路。(45)张放:《论毛泽东对战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影响》,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年第4期。北美学者则对秘鲁、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主要是由于这些运动没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甚至还拒绝地方文化传统。他们认为这些国家的革命者虽然号称学习毛泽东思想,但只是在教条照搬中国经验,恰恰没有学习到独立自主的精髓。(46)[美]阿里夫·德里克,保罗·希利,[澳]尼克·奈特主编:《毛泽东思想的批判性透视》,张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国外学者的学理性反思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四、呈现国际视野下的大国担当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绝不意味着仅仅拘泥于自身,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具有国际视野,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有所了解,进而洞察全球发展趋势,是一个国家进行战略部署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处理国内事务时充满前瞻性,可以有效规避诸多潜在风险,源于其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从而可以对自身所处形势进行纵深分析,吸收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下,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使其可以客观理性地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分歧,进而可以超越意识形态与狭隘价值观念的束缚,引导国际格局的有序变革。

从19世纪开始,在资本主义的强势推动下,世界历史已经由民族的区域的历史向全球的历史演进,全球各个地区的前途和命运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了一起。早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做为破解中国困局的理论资源,已体现出了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李大钊曾经在俄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之间做出比较,认为“法人当日之精神,为爱国的精神,俄人之今日精神,为爱人的精神。前者根于国家主义,后者倾于世界主义”(47)《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在他看来,资本主义革命根植于国家主义,不能以解放世界各受压迫民族为己任,可能会造成战争频发;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根植于国际主义,致力于为世界和平而奋斗。中国革命应向后者学习,拥有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受到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影响的中国共产党,深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唯有依靠全球性侵略扩张来维持本国大资本家的特权地位,这种发展模式只能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以及全球秩序中的剥削压迫结构,扩大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关系。基于跨越文明的宏观比较,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洞悉了资本主义文明中的根本缺陷,进而明确将社会主义道路做为发展的总体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首先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单一发展模式的批判和对文明多样化的肯定。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显著特征即是希望将资本逻辑赖以生存的制度得以推广,使“世界各地人民在制度上被统一标准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48)[英]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黄树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7页。。但这种将历史发展统一化的构想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毛泽东曾经对西方各国的土地改革过程进行考察,他发现只有法国比较彻底地分配了土地,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土地改革均不彻底,日本则保留了封建的土地制度,而美国一开始就发展了资本主义农业。他认为不同国家的土地改革都呈现出各自特点,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页。通过比较,毛泽东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标准化神话,进而明确各个国家基于具体传统和文明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反复强调,要勇于反对西方霸权主义,摒弃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崇拜,破除对西方国家发展道路的迷信。毛泽东在比较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多元论,给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带去鼓舞,在海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还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心态。1956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腐朽文明的批判,“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5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7~238页。从197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有意识地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初见成效。改革开放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成为时代主旋律。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强调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5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李先念认为独立自主“不排除同外国进行商业往来和技术交流”(52)《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李先念年谱》(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85页。,他坦承:“老实说,我们掌握的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知识是不够的,不是一般的不够,而是很不够。因此,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并善于学习,不断提高。”(53)《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李先念年谱》(第5卷),第565页。正是这种开放心态促使我们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宽度不断拓展,不仅以更加开放与主动的姿态融入到世界市场,更以自身完备的工业体系与高速且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中国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西方对外扩张以转嫁国内矛盾的现代化道路,其和平、自主、开放的发展方式为世界其他落后国家与地区摆脱落后面貌提供了现实参照。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明多样化思想和开放心态进一步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集中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紧密相连,人类社会“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3页。。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各个国家及其文明传统之间是平等的,并致力于打破传统世界秩序中的优劣等级关系,“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41页。。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这必然为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交往借鉴提供契机,自身文明也正是在多种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得以发展。(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8页。

面对传统国际治理格局失灵、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超越了西方话语逻辑中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克服了狭隘利益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束缚,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此,上合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直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57)《国内外专家学者热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日报网,2017年11月30日,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7-11/30/content_35133598.htm在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主任胡利奥·里奥斯(Julio Rios)眼中,传统的国际治理格局已经无法有效解决现实发展带来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与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努力推动全球治理的实质性变革不同,西方对变革的抵制则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58)严喻:《中国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1月12日。此外,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前景也给予了充分信心。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体现出中国超越意识形态束缚、价值与文明观念差异而追求开放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善意,为世界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 Peter Thomson)将其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59)《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载《人民日报》2017年2月14日。。

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社会便时刻留意着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大国的发展动向。当中国以大无畏的精神拉开改革开放序幕时,外界对中国的未来走向依旧存有质疑,直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谷接下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国际社会逐渐开始正视日益复兴的中国社会,并试图解读中国的发展道路,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此时,“受限于西方‘他者化’的话语霸权桎梏,中国的国家话语多在‘迎拒’西方的双重姿态间徘徊,陷入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求与较弱的知识生产能力的落差。”(60)陈薇:《作为知识生产的国家话语:国际传播中的知识理性与主体性认同》,载《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国际社会中诸如“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一系列带有西方意识形态偏见的理论解读甚嚣尘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虽然在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体系中开辟出了一条新型道路,突显了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但是相较于西方成熟且系统化的理论与价值体系,中国经验的理论化梳理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国际话语权建构本质上是寻求国际社会的认同性和合法性,(61)张毓强:《变动不居与确定性追求: 关于国家“形”与“像”的再讨论》(上) ,载《对外传播》2020 年第7期。但是在审视外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评价与回应时,必须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立场,避免将寻求共识异化为自身独立性的消解。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有了你
——献给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