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对异化理论的借重与超越

2022-11-26 17:53:43侯建明
关键词:费尔巴哈手稿共产主义

侯建明

(烟台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他探索无产阶级解放和解决历史之谜的进程中。从1842年4月至1843年3月,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了一系列战斗性文章,开启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征程。从那时起,马克思初识共产主义,严正驳斥了奥格斯堡《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错误论调,明确提出了正确对待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第一,对于欧洲社会的现实决不能闭目塞听,不能抹杀共产主义问题的重要性,共产主义问题不仅是英、法两国的极端重要的问题,而且具有欧洲的意义。第二,敏锐地意识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存在严重问题,不承认当时存在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要探索新的、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三,提出必须以慎重的态度对待共产主义。1842年11月,马克思在致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批评了柏林的“自由人”在偶然写写的剧评之类的东西里,偷运一些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理的做法,明确认为这样做是不适当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一、借重异化理论初步阐述共产主义思想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表明马克思在政治立场上完成了由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但对共产主义还没开始真正的理论论证,在阐述人的解放问题时也没有明确使用“共产主义”这一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对共产主义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关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问题人们争论颇大:有的认为《手稿》的出发点是先验的理想的人性论;(1)赵家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6期。有的认为《手稿》的出发点是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人;(2)王东、纳雪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新探》,《江汉论坛》2012年第2期。有的认为是两种逻辑交织,一条是占主导地位的从异化史观出发的人本主义逻辑,另一条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逻辑。(3)张一兵、姚顺良:《两条逻辑的相互消长还是共同消解?——析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结构》,《理论探讨》2006年第3期。争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手稿》逻辑结构的认识不同。如果坚持“《手稿》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则会产生《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先验的理想的人性论”还是“从现实的人开始”的问题。如果认为《手稿》本身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话语的非同质的整体,则容易认为《手稿》的共产主义逻辑起点是两种逻辑相交织。通过对《手稿》文本的考察,可以看出《手稿》不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存在着哲学逻辑和经济学逻辑两种逻辑。当然,认为《手稿》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论述存在着两种逻辑相交织,也不等于说一种逻辑处于统摄地位,另一种逻辑处于从属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种逻辑存在着一个共同目的——探索无产阶级解放和解决历史之谜。

共产主义是主张财产共有的学说,是属于经济领域的范畴。可是马克思在《手稿》中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是实现人性的复归?为什么要通过哲学途径而达到共产主义?这都要归结为异化问题。异化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在青年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比比皆是。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开始,即使用异化概念并对异化现象进行研究。之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由自然哲学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提出了自我异化和物的异化关系问题,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消灭异化的决定力量。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入,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政治领域的不平等现象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经济领域的不平等是政治领域不平等的根源。这些认识上的进步,成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创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基础。异化劳动理论体现着经济学逻辑与哲学逻辑相交织,是沟通两种逻辑的契合点。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四个规定的逻辑关系时区分了“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造成了“物的异化”, 工人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属于“自我异化”。马克思还阐述了四个规定之间的逻辑关系:“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这样,异化劳动沟通了私有财产与人的自我异化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在《手稿》中采取逐渐递进的思路来论述共产主义。第一步,制定衡量一种思想是否是共产主义的标准,将当时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主义思想排除在外。这种标准是“共产主义是被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据此,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傅立叶、圣西门等社会主义者不能被称之为“共产主义者”,因为这些人对私有制的本质进行歪曲,他们实际上均对私有制采取了妥协的、保留的态度,或者只是口头上反对,或者在废除私有制的途径、方法上空谈。第二步,通过对主张“共产主义是被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的几种共产主义理论的分析,选择了所赞同的共产主义主张。“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第三步,除对这种共产主义展开进一步论证外,马克思还赋予共产主义以新的内容:私有财产的扬弃,人从异化的状态进入到社会的状态,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人与“类”的真正关系才能现实地建立起来;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将得以彻底解放;第一次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异化的需要向人的需要的转变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等。

《手稿》在经济学和哲学两方面论证共产主义取得的成就是不同的:在经济学方面,《手稿》提出把消灭异化与废除私有制结合在一起,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视为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视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种异化现象的解决方案,认为消除了私有制会使人的感觉和特性得到彻底解放,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马克思的一个天才发现,使其共产主义思想超出当时的平均共产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达到的水平。在哲学方面,《手稿》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即人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论证的哲学基础不够科学。有的学者认为此时的马克思是把人的类本质作为未被异化的存在来设定,是“人本主义价值悬设”,此种论述有言之过重之嫌。《手稿》关于人的本质及对人性的复归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虚幻的东西,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进行探索并有了答案,这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2页。“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恰恰是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所要达到的境界,这与《共产党宣言》讲的在共产主义新社会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存在着很大的相近之处。

在哲学基础方面,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现实命运和历史前途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索,“由此马克思初步创立了自己新的哲学世界观”。(7)薛晓源、刘宁宁、汪海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1页。但由于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进行论证时不是直接阐发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对当时的各种共产主义主张进行批判考察选择了自己所赞同的一种,然后对此加以阐发。这样的论证思路,使得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进行哲学论证方面以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为哲学基础。用异化理论来阐述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时,是设想存在着一个人从未异化的本真的存在,异化造成了非本真的人类存在,消除异化就是恢复了人本真的存在,于是,异化的扬弃就成了人的本性复归。如果将共产主义视为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复归,那就是以承认存在着一个理想化的不变的“人的本质”为前提的,并将其作为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按照这种理论来理解,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产生以前,人类存在过一个非异化的本真的自然的理想状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奴隶制时代都处于异化状态,显然不符合回归的原点的要求。

二、超越异化理论使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达到新境界

《手稿》中运用异化劳动理论论证共产主义时,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不足之处。在经济方面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时,可以做到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后来也没有完全放弃异化理论,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继续使用“物的异化”“劳动异化”“人与人异化”等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但是,用异化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论证时,其短板之处立即显露出来。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将传统的异化思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异化劳动理论,但是用“个体和类的矛盾”来阐释共产主义时,还是存在着抽象化和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倾向,这是《手稿》的不足之处。《手稿》完成后,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手稿》所阐发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因素毕竟不等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文简称《提纲》)中,由赞扬费尔巴哈到全面批评费尔巴哈,《提纲》明确使用了“新唯物主义”的概念,彻底划清了与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在哲学思想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秋—1846年5月)中对“新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新世界观”的确立,终于使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从而克服了《手稿》中对共产主义论证的理论上的缺陷。

第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关于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没有明确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手稿》本身对此已经蕴含着解答,“在人的本质的历史展现中,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呢?答曰:旧式分工和交换。”(8)孙成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辨析》,《理论学刊》2011年第12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了《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正面阐述了异化现象发生的根源,指出,当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产生某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脱离,而社会分工又把人完全束缚于一种固定的职业上,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由于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以要消除异化现象,首要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关系对人的奴役,即实行共产主义。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对共产主义进一步论证,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4页。至此,马克思基本完成了《手稿》中提出的从经济事实中为共产主义进行论证的任务。

第二,不再以“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来阐述共产主义。虽然《手稿》时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与费尔巴哈有所不同,如以异化劳动理论来阐述人的异化问题,但仍然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人的本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的理解,没有也不可能对“复归”到何种状态做出明确的定位,只是提出消除异化是实现人性复归的根本途径。这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本身所存在的价值预设、历史维度缺失等严重问题。《提纲》在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时,提出了人们所熟知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评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的看法,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0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区分,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0页。显然,此时的马克思已经走出了人的抽象本质、个体与类的关系的樊篱。

第三,批判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将共产主义从自然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然主义在费尔巴哈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把自己的整个唯物主义观点称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费尔巴哈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宣扬一种自然主义观点,即把人自然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特殊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主要是由外在对象的性质规定的。受此影响,马克思在《手稿》中,赞同那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观点。那时马克思认为,在异化的条件下,由于资本和私有财产的存在,使人的自然本性无法实现,只有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提纲》开始,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前的唯物主义共同的主要缺点,即它们的消极直观的性质,对人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了解。马克思指出,由于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指出费尔巴哈无视这样的事实:“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8页。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伴随这一新的理论立场的形成,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完善共产主义的内涵使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达到成熟

关于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是“运动”还是“社会形态”,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对此,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手稿》把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共产主义则是一种运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的环节。(15)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进》,《理论视野》1999 年第3 期。有的学者认为,《手稿》的共产主义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运动,而且还是到达社会主义的一个社会发展必经阶段,既是必然的或必要的环节,又是一种社会形态。(16)高放:《也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理论视野》1999 年第6 期。产生分歧的客观原因在于,《手稿》中有一段很容易引起人们争论的论述:“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7页。从表面上看,这里似乎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共产主义既是 “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又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此时的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其实,只要对这段话进行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这里把共产主义理解为“过程”与“形态”的统一,共产主义在这里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运动、一个必要环节,又是一种低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可见,《手稿》对共产主义进行最初阐述时,即认为共产主义是运动和形态相统一的。

对于马克思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共产主义”一词来明确表示理想社会制度或奋斗目标问题,有学者认为始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实际上,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可以看到这种看法是不可靠的。《神圣家族》在论及共产主义时,只是对英、法等国思想家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评析,并没有正面阐述马克思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学者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阐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特点,指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目标就在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观点很有道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来阐述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特点,提出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同时,他们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基本轮廓,如人们将自觉地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从而有能力支配生产,支配交换,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每一个人的才能和天资才会得到充分的和全面的发展等。

继《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原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后,马克思又在《哲学的贫困》(写于1847年1—4月)对唯物史观进一步加以阐发。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存在着严重的对抗性,它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引起劳动阶级的反抗斗争,其结果将是:“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55页。这个提法与《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联合体”的相关论述颇为相近。之后,马克思于1847年12月做了几次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报告(最初于1849年4月在《新莱茵报》陆续发表,1880年以单行本出版)。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论述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初步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指出:“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34页。马克思在此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运动与辩证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内在危机及灭亡的必然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总之,《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时工人运动的现实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明确提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蓝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有责任使自己创立的革命理论与现实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以便使工人阶级自觉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科学认识本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和目的,从而使国际工人运动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同无产阶级建立起了广泛联系。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认识到:“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争取德国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我们明确了这一点以后,就立即着手工作了。”(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3页。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之后在巴黎、伦敦等地设立了支部,目的是通过与各国工人团体、社会主义者的经常联系,团结先进工人,克服工人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涣散状态,传播科学的革命理论,促使各国工人运动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同当时阻碍工人运动发展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批判了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蒲鲁东改良主义,极大地消除了它们对工人运动的负面影响。这种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加速这些理论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正是在此背景下,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正确性,主动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并领导改组同盟。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参加同盟,并受委托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于是产生了《共产党宣言》。在这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的光辉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而没有使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名称。《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旧的所有制关系,“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5页。明确了建立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3页。这样,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在理论体系、现实运动、理想社会方面达到成熟。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手稿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