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兰州 730021)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让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型成现代农业强国。农业职业教育可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农业人才,助力农村的发展。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也改变了对农村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要对农业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1]。
农业职业教育是为特定经济提供服务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角色和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等要求及职业教育属性的契合度极高。所以,农业职业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主要扮演下述几个角色。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兴旺作为基础,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可使得乡村产业质量得到提升,为产业兴旺做好铺垫。绝对贫困任务现已达成,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即乡村振兴。新时期下,尽管农业职业教育并未改变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功能,但已改变了政策条件、基础设施等相关内容,表明了需要对职业教育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一是提升乡村产业的质量。首先,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职业院校为顺应此变化,应专门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专业群,培育出更多新型的职业农民,为乡村各产业提供有效服务,助力产业的稳健发展。其次,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助力[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为产业兴旺做好铺垫,使得新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农业生产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只通过职业教育进行传播必然是不够的,和地方企业加强合作构建产学研基地,一同创新科学技术,在科技创新层面为产业兴旺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促进乡村产业间的融合。首先,农业生产主体间加强融合。农业相比于其他的产业,生产周期相对较强、有着较高的风险,所以生产主体间应共同分摊风险。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新型农民,这些农民不单善于经营,还具有合作意识,并拥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可为农业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且可实现各主体间的技术互补,更好地规避各类风险,获得共同利益。其次,各类型农业实现内部融合。也就是打破各农业种类的壁垒,实现农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形成新业态。对于不同农业类型之间的融合,职业院校可对原本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但必须确保课程结构符合乡村经济发展要求[3]。例如,将种植业、养殖业等进行融合,形成稻田中养鱼等新的发展模式,使得资源提升了利用效率,生产成本得以缩减,消费者的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目前乡村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导致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受到阻碍。职业教育有着技能性、地方性等特性,其在培养乡村技能人才方面独具特色,在乡村振兴人才欠缺的问题上可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成为“供给方”也是必然的。一是可提供各种各样的农业技能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专业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必须要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加强和乡镇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人才;通过现有的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将职业教育的效用间接发挥出来。但应注意,若只靠外力的输入,是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的。所以,职业教育不仅可让有回归故土想法的人及农村的待业青年拥有农业发展的技术,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促进技能型人才在当地就业。很多职业院校出来的技能人才,在就业方面面临较大的问题,尤其是无法实现本地就业,这也是导致人才朝着城市涌入,乡村缺乏技能人才的关键原因。职业院校为使得该难题可以破解,可招收农村的有志青年,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毕业生也可更多留在本土发展,此种培养模式,符合精准培养的要求,达到的效果也非常不错[4]。
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通常都相对较高,不仅有农业技术,且懂得如何经营与管理。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必须要肩负起培育高质量新型农民的重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一是重新定位“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相比于传统的农民,其文化素质较高,懂技术、会经营与管理,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其能够受到社会的尊重,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新型职业农民不应当简单培训农业技能,受到技术的约束,而必须注重全方位发展,也就是拥有高水平技能外,还必须有创新精神,且能够肩负起乡村振兴的责任。
二是延伸培育对象的范围。首先,对于传统的农民,他们有了一定的农业技术,对农村也有较为深厚的感情,且拥有吃苦耐劳精神,将其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是必然之趋,尤其是那些种植大户,更应纳入到培养范围中。职业院校在今后需和政府、企业加强合作,做好种植大户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能够提升技术与经管能力,实现快速成长。其次,有志之士、返乡农民工等。目前,我国的高素质农民不断增加,农民队伍日益优化,也正是因为上述群体的参与,才可获得此效果,这些群体无论是知识或是技能优势都非常明显,参与职业培训可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乡村振兴助力作用。总的来说,职业院校不应对培养对象设限,应增加培养的范围,使得更多人可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使得优质农民欠缺的问题得以缓解。
三是提高课程、专业、学制的灵活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所以学习时间难以固定,为配合人员的时间,职业院校在学制设置时应提升灵活性。例如,可根据季节特性设置生产技术培训课程,确保各类生产需求都可获得满足。同时,为使得人才队伍结构得以优化,乡村振兴拥有更为充足的发展动力,职业院校必须要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可开设服务型专业,切实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融入农业理念[5]。
职业院校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内生力,其可为农民带来更多的专业知识,引导乡风的培育,为乡村的文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职业教育的“内生力”主要由三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培育兼具道德、技能和知识的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不单是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农民,还需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真正优质的职业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可为农民素质与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提供助力,更为原本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补给精神食粮,农民不但可接受新的乡村风尚,还可将本具有的乡村文明融入其中。
二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教育活动。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效用,就必须要将包含文化遗产在内的乡土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开展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工作。不仅可发展成乡村特色产业,还可打造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使得职业农民形成文化自信,拥有乡土情怀,能够真正在乡土扎根。
三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接受职业教育后的毕业生,可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重要力量,和传统农民一样在农业一线生产与经营。该群体将会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文明的种子,且通过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文明进行融合,使得乡土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农业职业教育虽然已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与此同时,缺乏优秀的农业人才,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阻碍,乡村振兴战略也无法有效实施。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要寻找有效的途径实现突破,培养出更多优质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的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
职业教育在近些年受到高度重视,其发展状况极为不错,但农业职业教育并未与其同步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与社会对其重视度不够,支持力度也有所欠缺。因此,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国家必须要有发展“三农”的魄力,对其加大支持力度,并积极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可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农民群体,树立正确意识后,会更为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阵营中。
应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加入到新农村建设阵营中。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和农业农村间能够加大联系力度,教育可更为接近农民生产实际,使得教育滞后的问题可获得有效弥补。与此同时,需和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合作,掌握前沿的农业知识与技术,努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局面,使得农业职业教育能够具有前沿性、时代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应做到与时俱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自身实现良好发展的同时,为“三农”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将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促进全社会都可高度认可农业职业教育,并有更多人积极参与其中。
农业和农村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时,也相应地改变了农村的经营主体,衍生出一大批农业合作社。农业职业院校应加强校校之间的合作,具体可由两方面入手:一是校园之间加强教育合作,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增加生源,为教育的稳健发展提供助力。二是校校之间加大服务合作力度。乡村振兴战略并非只是为了振兴农业,需要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还应加强乡村生态建设,保护好乡风民俗,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让乡村人民过上更为富裕的生活。各类职业院校必须要形成合力,寻找新的突破,共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助力,促进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农业职业院校必须要形成独特的教育特性,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双证书”的标准,应及时进行更新,让其做到与时俱进。对于职业技能证书,应让其呈现时效性特征,应结合农业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将某些等级证书废除,并引入新的证书考核要求,使得证书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较高的含金量,社会也更为认可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
现阶段,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显然是存在较多问题的,其和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因此必须要注重推广人员的培养,确保农技推广应用能够和农业同步发展。各级政府需要对推广人员招考政策进行调整,对于招考对象的学历需适当放宽,加大等级证书时效性要求,政府方面应倾斜于农技推广人才,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薪资福利,可优先调岗转岗。同时,鼓励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参与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工作,发挥自身在农业合作社中的作用,为农技推广和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如此一来,农业技术队伍建设问题不仅可获得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也可获得良好的智力支持,农业职业教育也随之获得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也能够更为顺利地达成。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过程中,职业教育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必须要明确角色定位,积极承担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创设良好的乡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针对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的困境,必须要毫不退缩、明晰问题的关键。此外,职业教育必须要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实现共同进步,达成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