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芳,秦玉丽,鲁小奋,吴 波
(山东工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都十分重视,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实现持续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的有为人才深入到农村,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是实现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毕业生作为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政府必须重视加大引进力度支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积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提供重要制度支撑。青年大学毕业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本研究通过各种调查研究探索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完善各种机制提供建议,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不仅能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158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有超过80%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参与乡村振兴,说明目前大学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较高。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学生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支持国家建设与发展,愿意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返乡创业的热情都仅仅停留在意愿阶段,并未深入考虑如何真正去实践,并且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要是受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生的价值。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家乡具体的乡村振兴政策并不了解,虽然创业意愿较高,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
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各地的乡村振兴政策仅仅了解一点,说明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政策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了解政策的途径有学习创业课程,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对于烟台市目前的人才引进及创业扶持政策机会不了解,没有具体、明确的政策来源渠道,不了解相关负责单位。近年来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政策,但是宣传力度不够,相关主体了解较少。目前烟台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对烟台市各单位发布的关于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政策进行收集,分人才工程政策、资金支持政策、岗位与职称政策及生活保障政策4个方面,共收集到26条来自不同单位的具体政策。烟台市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创业时间选择方面,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毕业3年内或者毕业3年后开始创业,只有20%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在毕业当年开始创业。在创业途径方面,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途径,先积累创业的资金及合适的经验,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但是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为这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来留住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在开始创业以前必须对农村的具体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入地了解,与相关的部门人员深入地沟通交流,真正扎根于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农村地区更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因为产业的选择范围较小,更需要创业者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
烟台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物产丰富,盛产苹果和樱桃,农业极其发达,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烟台市福山区的张某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有机大樱桃种植。通过不断学习农业新进技术,用生物肥代替传统大化肥,极大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带动了当地整个种植业的发展,实现了从以前的一个果农零散经验到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是目前媒体对于这类案例未进行大力宣传,导致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有成功的案列,普遍认为当前返乡创业的成功率较低。虽然国家已经从各个方面引导,倡导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地位,但是目前社会主流舆论依旧是在大城市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差、基础设施较差和文化教育落后,给大学生返乡创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少主流媒体的积极宣传,社会舆论发展趋势很难改变。
创业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其中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创业资金不足、资本原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创业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目前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并且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需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和精力,同时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此外,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阅历和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创业资源匮乏、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也阻碍其进行创业活动。而通过调研发现,大学毕业生个人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的支持及个人的储蓄,也有一部分人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创业的原始资本积累不足,可以利用的资源较少,在创业初期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场地、设备、人员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本压力。
再好的政策,如果不加大宣传以提高其知晓度,那么就会被束之高阁,无法真正实现政策落地。目前政府虽然出台一系列大学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超过46%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乡村振兴政策都只了解一点。针对目前烟台市出台的大量政策,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返乡创业政策的知晓度,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返乡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吸引人才。
首先政府的乡村振兴工作负责部门可以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到各大高校,进行各类政策宣讲,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解读党和政府的最新乡村振兴政策和人才吸引政策。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持续跟进,提供最新的政策消息,并正确引导其创业意愿,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打好政策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新变化,开辟乡村振兴宣传的部分。邀请研究乡村振兴的学者开展讲座,为大学毕业生介绍目前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前景等;同时可以邀请已经取得成功的返乡创业者分享经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成立创业学院,可对创业学院的学生进行政策宣传和培训,由创业学院的同学构建乡村振兴双创服务团队,服务全校的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同时可以在学生创业社团成立相关乡村振兴部门,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培育乡村振兴项目。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要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持续推动城市优质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地经验,高校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培养,更能培养出了解乡村具体情况,返乡创业能力更强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依托高校创新创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资源,在一些农学院和创业学业开设相关的专业(乡村振兴的专业),根据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的要求,高校可增设新兴课程,使得人才培养更能体现宽口径、多元化。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如乡村振兴局等可以与高校共同开展乡村双创人才培养,探索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尝试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项目,共建校企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等,作为返乡创业项目的孵化阵地,每年培养一些效益较好的乡村创业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带动项目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从各个方面积极倡导,让更多的资源、资本和人才流向农村。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足,生活环境差,导致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缺少家人的思想认同和资金支持,其创业的后续风险是难以控制的。因此,改变旧有观念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方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首先,政府除了提供各种优惠以外,更应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增加社会认同。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模式,先积累原始资本,了解具体情况后再开始创业,以便于降低后期创业的风险。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创业就业途径,给有创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一个缓冲时间:一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创业平台,加大资金、场所、人员和政策等创业要素的投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如在人口比较密集、创业项目比较集中的乡镇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开设乡村振兴创业学院等;二是大力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大学生农村创业项目在用工、用地等方面提供帮助;三是要连接各主要电商平台与大型农业产业公司,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平台、企业围绕乡村振兴设计各类优质加盟创业项目,吸引大学生来乡村加盟创业。
目前我国农村中存在大量闲置资产,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2017年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地对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全国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6.5亿元、集体土地等资源65.5亿亩(1亩约等于667 m2),农村闲置房屋已到达7 000多万套。目前农村大量闲置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大量的农村土地、农村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浪费现象严重、利用率低。农村可以利用大量的闲置资产,吸引更多人才。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进行创业,需要场地、人员和设备等,政府可以通过清点农村闲置资产,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转租给大学毕业生供创业使用,或者农民以一定的资产入股大学毕业生的返乡项目,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共同发展。首先可以盘活农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房产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健康养老等集体经济项目;其次盘活农村闲置的人力资本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农产品初加工、仓储和冷链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盘活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和捐赠资金等以入股等方式参与返乡创业的项目,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目前,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各地也在不断落实。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在实地调研中去研究目前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所取得的成效,返乡创业的机遇,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开展宣传和实践,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乡村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