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以青海某高校为例

2022-11-26 16:19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案例师生教学方法

王 梅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近年来,关于信息时代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很多,①相关文章、论著就目前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为我们从宏观上掌握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和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涉及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讨的,目前笔者掌握的有李雪的《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反思》(《现代交际,2015年第5期》)、郭文的《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2期)两篇文章。《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反思》一文通过高职院校“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特点来反思教学手段的采用,提出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教学质量。文章涉及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没有结合信息化的时代背景,而且文章论述简单,既没有对运用的教学方法的内涵做一介绍,也没有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而《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当代中国社会热点观察:文化实践与民族发展〉》一文作为书评,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热点观察:文化实践与民族发展》一书,在强调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探讨了通过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利用新媒体、实践教学来开展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文章就社会热点问题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谈,并没有结合具体课程来讨论如何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具体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深入探讨的成果。本文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中,运用方法的思路、原则和特点出发,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的教学以师生互动的方法体系为中心,具体采用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田野调查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组合,来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中,运用方法的思路、原则和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中,在明晰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分类体系的前提下,坚持一般的高校教学原则,充分考虑教学方法选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1]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与学的方法的统一。[2]掌握教学方法内涵的基础上,教学方法的分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除有助于教学方法科学体系的建立外,更是教师准确、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外研究已有很好的成果。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对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二分法(直接教学法、间接教学法)[3]、三分法(理论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4]、四分法和五分法(直接教学、间接教学、独立型教学、体验型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等分类结果,本文以四分法为例。根据教学方法操作主体的不同,教学方法可分为四类: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5]如前文所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而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一个互动过程。因此,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体系是基础选择。而在此基础上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考虑一般的高校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的制约因素即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特点、班级规模、可供利用的设施设备条件等。

运用具体教学方法时要坚持一般的高校教学原则即创造性教育的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等。[6]通过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使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内化。另外,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为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较为系统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及社会现状,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用以更好地达成该教学目标为中心。另外,内容特点也是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该课程内容具有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特点,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能够使学生有代入感,引发其共鸣,达到深化学生认知的目的。而教学班级规模,校园网络环境、相关课程的网络资源享有情况等外部因素也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采用。实际教学中,在青海某高校该课程作为院系专业课程是小班教学,班级人数在30~40人之间,这便于学生自主的、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组织学生讨论、外出田野调查成为可能。而信息时代,大学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普遍配备、校园网络环境的完善,“大学慕课”等教学网络平台共享的免费课程资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可能。基于以上制约因素的考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的教学,具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田野调查法、讨论法等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组合。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中,运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特点的同时,要兼顾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整体性特点,即多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内容、条件变化随时调整、灵活运用,同时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形成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地发挥整体效能。

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方法组合的探索

1、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简称为“MOOC”,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在线教学形式引起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它为高校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条件。而中国大学MOOC(慕课)作为由网易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向大众提供中国顶尖高校的开放课程。[7]这些“慕课”课程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大学“慕课”资源是混合教学方式的主要线上资源,在“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教学中可以选用开放的线上“慕课”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够超越传统的教室,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存在的时空限制。在“慕课”形式下,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相对自由,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这也符合新时期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状态。而且“慕课”课程可以回放,便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再学习,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慕课”课程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环境,有助于教学活动从“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除课堂教学外,“慕课”在线教学过程相对系统、完整。还融合了师生在线互动、学习测试、教学评价等环节。这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监督教学过程,掌握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提供了可能。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掌握,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在后期的教学活动中,及时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推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同时,尽可能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照顾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的教学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实现教学相长,师生的共同成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除选用线上课程外,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慕课”教学视频进行教学,通过增加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从上述看“慕课”线上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而线下的传统教学,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有“慕课”线上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优点。比如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达大量的信息,而且通过线下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丰富的肢体语言、眼神可以更好地促成具体社会问题讲解时师生在情感、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中对学生价值观、是非观的教育。因此,除“慕课”课程的在线学习外,线下的传统教学也是需要的。只是,在师生互动为主的方法体系下,要突破传统线下教学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为主以及形成的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的范式,灵活运用专题讲授、主题讨论、辅导答疑、小组学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消化课程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

2、案例教学法

教师根据授课课程的特点、教学的侧重点选择或自己设计典型案例。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决策和办事水平。还能使学生增加新知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8]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讲解,除理论的前期讲解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总结该类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走向,进而分析其解决策略。案例教学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该课程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情况联系紧密。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需明确社会问题动态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案例。此外,在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组合中的案例教学,不能和传统的案例教学一样,仅仅限于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而是要把案例教学作为开放的知识建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自己去“发现”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实现信息的师生双向交流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我国高铁走出国家的形势虽然良好,有着很大的潜力,但一些挑战是不可避免的,激烈的竞争、国际形势、未知的不利因素都是阻碍高铁发展的重要因素。

3、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也叫“实地调查”,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当中,以参与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信息,以便对调查对象作深入解剖分析的调查研究方式,[9]这是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中,对某一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法进行。“田野调查”法作为一种体验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深入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在经验的层面上去观察记录事实,获取真实地反映社会事实的第一手的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对具体社会现象进行理论概括和解释,将其上升为理论,从而验证或修正、重构关于社会问题的已有认知。通过田野调查法,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尤为关键的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

4、讨论法

讨论法(也称研讨法)是围绕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讨论的方法。[10]该方法的运用是高校课堂从“灌输中心的课堂”转向“对话中心的课堂”,是培育“新世纪的学习者”的必然诉求。[11]

讨论法对于参与学习者来说,有诸多优点。如美国教育专家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和斯蒂芬·普瑞斯基尔(Stephen Preskill)在《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一书中曾指出:讨论式教学法有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有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容忍度、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等15条优点。[12]同时对师生交互来说,讨论法可以在师生之间形成多向信息交流,师生在多元互动中交流认识,增长见识,锻炼思维,拓宽眼界,开发智慧。与此同时,增进师生了解,加强联系,增加友谊,提高互信。[13]讨论法是高校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深受师生欢迎。

需指出的是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要扮演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不把学生当纯粹的学生,而是当成自己与之沟通交流和对话的对象。给学生话语权,凸显其在课堂讨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他们交流的积极性,做到有效交流与互动。进而使学生通过自身观点的自由表达和言说,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个人知识的生成和教学内容的“内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案例举析

1、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慕课”在线课程资源丰富,有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慕课”资源主要有北京理工大学郑佳然副教授主讲的“中国社会问题与当代大学生”。该线上课程强调与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所以章节安排上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有所区别。因此,线上学生自主学习课程选取“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节。学生在线上自学该章节后,还可以参与线上阶段性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线下进行补充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巩固的基础上,与学生面对面就“老龄化问题”提问交流,包括:“现在开始尽孝,我能为父母做什么”“作为95后、00后的大学生你们怎么看待老年人问题”等话题。这一环节中学生表达的对父母的爱使人感动,而作为年轻人,其父母尚年富力强,他们对“老年人问题”实际解决的迷茫令人深思。

除在线课程的使用外,教师可以录制“慕课”教学视频进行教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中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讲解,需要通过典型案例的推介来进行。教学过程中对典型案例的介绍可以通过实地拍摄、“绿幕抠屏”等方式录制“慕课”教学视频来加以呈现。如在讲解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时,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一节,就各地兴起的合作社以小视频的形式呈现。具体以山东省“博兴县众意联合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新疆哈密市“兴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广东省高州市“晟丰水果”专业合作社和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作为不同门类的合作社典型,通过教学视频展示上述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以及当地村民积极入股参加、年底分红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展示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新型农村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一目了然,也使学生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更好地了解整合农业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生产工具、信贷资金等)的合作社形式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好地认识目前我国农村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持续增收的事实以及我国面临的世纪性难题——“三农问题”在艰难探索的基础上,在逐步解决中。

2、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案例通过网络及报刊等媒介就可以轻松获得,这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过程提供了便利。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有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信息及评论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学生通过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接收到的信息多种多样,鱼龙混杂,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浅表性认识,甚至出现混淆视听、形成错误认知的体验。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就典型案例做出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非常重要。通过这一环节,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有无偏差。如果有偏差,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是非判断。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内容等方面给予及时的修正,并做好正确的思想引领,向学生传递积极信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问题观,保持在社会问题的认识上与国家精神同向同行。避免出现“社会问题即社会弊端、社会阴暗面”的误解和偏见,更是要杜绝学生盲目跟风,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表有失客观的过激言论的行为出现。

如失业问题,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就这一主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先行查阅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了解其中有关失业的内容。读取关键信息:2019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14]202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左右,略有提升。而该年有874万大学生即将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15]从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失业率出发,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面临的就业问题谈谈看法。之后,由教师进行有效总结。教师小结中首先需指出失业为全球性问题,不是发展中国家所独有的,且一定量的失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失业过程是劳动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的过程。其次,强调中国政府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的努力(包括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减税、降费等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加强面向市场的技能培训,2019、2020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等具体措施)。[16]最后,指出自身的就业意愿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是实现就业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在我国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口质量红利的大背景下,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个人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有关失业问题的上述讲解中,教师结合实际,客观总结,给学生传递积极信息,避免悲观情绪的蔓延。

3、教学中充分运用“田野调查法”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之“三农问题解决策略和展望”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到西宁市城郊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了解“三农问题”解决对策之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

准备充分的“田野调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进田野点之前,师生都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学生需要通过教师讲授和自学,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对“三农问题”理论方面的前沿知识、国家制度方面的相关安排,各地解决“三农问题”的实例做一总体了解。教师在前期自身考察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田野调查点——以西宁市城郊某一特色小镇作为田野调查点。进入田野点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详细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了解小镇的地理环境、风情民俗、人口布局、经济概况,当地的产业融合等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该“特色小镇”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在形成以上相关文本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的特定教学情境,回顾社会问题的特点之一——“普遍性”(即社会问题“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原来的社会问题解决之后,新的社会问题又会产生),进一步分析“特色小镇”在农村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现象,其发展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改进策略。

通过学生自身田野实践,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对“三农问题”的深度认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也间接证明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过的内容,学以致用,教学的有效保持率最高。

4、注重运用“讨论法”,引领学生互动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解决策略,教师摆出国内不同学者的看法和主张,并通过设置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探讨中。如就生态环境问题一节,教师介绍《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两本著作中美国的德内拉·梅多斯和朱力安·林肯·西蒙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种极端观点。德内拉·梅多斯作为未来学中的悲观派,第一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具体从人口、资金、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等重大全球性因素出发,通过建立全球分析模型的方法得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将达到全球性的增长极限的结论;[17]而朱力安·林肯·西蒙属于未来学中的乐观派,他指出用技术分析的方法预测未来,往往与历史的实际进展相差甚远,只有用历史外推的方法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通过该方法他分析得出结论:“人类资源没有尽头,人类的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粮食在未来将不成其问题,人口将在未来自然达到平衡”。[18]在了解上述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极端观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问题,学生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最后强化正确的认知即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问题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指出发展经济并不只有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无公害产业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可以缓解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四、结语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中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受到不同标准或多种因素的制约。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体系下,具体采用传统讲授法和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田野调查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更好地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我们教学认识的不断提升、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的选择会更科学、更合理,而且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会日益娴熟,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不断更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教学方法的新探索也应该在路上。

注释:

①关于信息时代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的成果有马鸿严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长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姚利民的《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8期;陈晓瑞的《当代教学范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宋专茂的《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4期;陈晓瑞、毛红芳的《试论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构建》,《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第1期;别敦荣、王根顺的《高等学校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7-125页;单文经编著的《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51页,等等。

猜你喜欢
案例师生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