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仁 包媛媛
2021年9月28日,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座楼麻核桃的起源地平谷熊儿寨乡,第五届平谷区四座楼文玩核桃品鉴季在乡政府北侧的九里山广场举行。这个位于北京东部、常住人口不足3 000人、平日里甚至有些凋敝的山区小乡一时间涌入了大量人员。10多家商户沿着广场西侧一字排开,每家门口成箱摆放着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青皮核桃。“一百一对盲开”“五十一对盲开”的招牌张贴在每个商铺的门口。大量顾客聚集在核桃摊位前,如同开盲盒一般挑选心仪的核桃,在众目睽睽之下剥去核桃的青皮。大小一致、花纹相似、底座完整的麻核桃往往赢得人群的赞叹;参差不齐、品相较差的核桃则会招来人群的嘘声。网络直播的兴起使大量买主通过视频UP主加入盲开核桃行业中。UP主们激情的解说及现场人群的喧嚣不断地调动现场的氛围,将整个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对大部分民众而言,单从外表形态上鉴别、挑选麻核桃的“猜青皮”具备鲜明的“盲盒”交易属性。盲盒交易最初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商家在精美的外包装盒子中装入各种产品,但从外包装上无法判断,消费者随意挑选的交易方式。盲盒最初流行于青少年喜好的玩偶、手伴等行业。传入我国后,餐饮、旅游、美妆、文具、图书等消费领域也掀起了“盲盒风”,成为我国经济创新的新业态(艾媒咨询,2021)。盲盒经济的发展,固然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消费升级的产物。“抽奖式”的交易方式、以运气取悦自我的消费特征迎合了现代人寻求刺激的心理需求。盲盒经济的形态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成为撬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动力(张园园,2021)。但是,盲盒的未知性、不确定性与神秘性特征强化了其非理性消费的特征,盲盒“成套成系列”、随机销售等特点,也引起了学界对其“赌徒”心理的批判(王帝钧,周长城,2021)。这样的分析固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然而,“人类的经济是附属于其社会关系之下的”(波兰尼,2017:96)。盲盒交易的方式,显然不只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具备赌博属性的消费行为。在不同场域、不同行业中,盲盒交易的意义并不相同。
就此而言,格尔茨对巴厘岛斗鸡的分析,对于理解麻核桃的“盲盒交易”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对作为巴厘岛社会事件焦点的斗鸡的分析中,格尔茨注意到当地社会两种不同类型的斗鸡:一种是位于中心的、集体参与的、大规模的轴心赌博,另一种是边缘的、小型的、个体参与的赌博。在引入边沁“深层游戏”(deep play)的概念后,格尔茨认为,与外围的、边缘的、不对等的赌博相比,大规模集体参与的、赌资较高的轴心赌博呈现出公平、对等的形式。原因在于其获胜的收益远小于失败的成本,由此使得轴心赌博更注重公平的制度与结果,其目的并不在于使一方获利,而是以此展示、巩固既有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事件的赌博也就具有了道德象征的意义(格尔茨,2008:438-456)。格尔茨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学对赌博“社会问题”的定性,其将斗鸡作为社会形态呈现的分析模式亦对本文有着较大的启发。作为“制度化进程”(an instituted process),经济活动深受各种社会关系与权力网络的影响。那么,在京郊农村的熊儿寨乡,作为道德主体的农民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卷入麻核桃盲盒交易进程的?麻核桃盲盒交易方式的形成,是否寓意着乡土社会道义经济的彻底解体,以及建立在市场经济体系上风险经济对农村社会的渗透?在“村落的终结”近乎成为普遍共识的当下,麻核桃“盲盒交易”在京郊农村盛行,是否寓意着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瓦解,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利益格局(谢立中,2010:169-170)在乡土社会的建立?麻核桃这一盲盒交易方式的盛行,对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麻核桃的保护,以及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在对麻核桃种植户、从业人员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访问的基础上,笔者走访了周边地区的麻核桃农场、集市以及位于北京市区的文玩市场,试图回应上述问题。
四座楼麻核桃的主产区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熊儿寨乡。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离北京市区不到100公里,离平谷区城区不到15公里。熊儿寨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小乡,全乡下辖七个村,2021年户籍人口为2 589人,人均纯收入为1.67万元(1)以上数据来源于熊儿寨乡政府内部资料。。经济并不发达的熊儿寨拥有让北京城区市民艳羡的自然环境。偎依在燕山脚下的熊儿寨乡地势东高西低,四面环山,乡域内几乎皆为山地。崇山峻岭间是密密麻麻的丛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1%以上。由于山高路陡,耕地缺少,当地形成了果林为主的经济形态。
在熊儿寨乡的诸多山脉中,海拔1 063米的四座楼山可谓声名远播。四座楼山位于熊儿寨乡中部,这里北控关外、南拱京师,地势陡峭、群峰环绕,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时,朝廷在此修筑长城,熊儿寨成为蓟镇长城上的重要据点。因为朝廷在熊儿寨乡中部的群峰中修建了四座敌楼,四座楼山因此得名。四座楼地区松林密布,生长着500多种植物与3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极为优良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在改革开放后就建立了生态保护区。
四座楼地区盛产野生麻核桃,这些野生麻核桃是文玩核桃的重要品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玩核桃纹路清晰、庄重大气,具有不凡的装饰效果。尖刺、凸起和有棱角的核桃,在中医里具有疏通经脉、强身健体的作用。此外,文玩核桃保存期较长,具备一定的宗教蕴含,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把玩成对的核桃与道家修身养性、天地相合的观点一脉相承,使文玩核桃成为文玩市场上的重要种类。一般观点认为,把玩文玩核桃之风始于明代中后期,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启皇帝朱由校对文玩核桃的钟情,进一步带动了社会大众对文玩核桃的喜爱。民间以此编创了“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传说(袁牧,2015:27)。清军入关后,定居北京的旗人每月领取朝廷发放的钱粮俸禄,衣食无忧(滕绍箴,1989:4-5)。耗财买脸、大爷高乐的旗人热衷于溜猫逗狗,文玩核桃也成为旗人青睐的物品。北京城里有一句老话:“贝勒手中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讽刺的正是旗人不务正业,热衷于把玩文玩和逗鸟的行径。当然,这句俗语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旧时文玩核桃的风靡。
四座楼的麻核桃品质极为优秀。原因在于险峻的地形使得这里少有人为活动的痕迹,保留了较为多样的野生核桃的品种,为核桃的串花杂交提供了自然条件。此外,四座楼山间夏有密雷、冬有寒风,造就了麻核桃顽强的生命力和极佳的品质,使其有着庄重大气的外形、规整舒展的纹路,具备极佳的观赏价值。尤其是四座楼山上四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树出产的麻核桃,矮桩大肚厚边闷尖,独有纹路清晰的菊花地,皮质密度极佳,是文玩核桃极品。以四座楼为核心,西起刘家店镇的丫髻山,经镇罗营镇、熊儿寨乡到四座楼,东至南独乐河镇、黄松峪乡到金海湖镇,在这300余平方公里的群山峻岭间,也广泛分布着大量野生山核桃,只是品质上不及四座楼。正是因为四座楼麻核桃极优的品质,2015年其入选了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由于不能食用,加之多生长在险峻之地,在漫长的时间里,麻核桃并没有走进人们的视线。直到2003年左右,随着文玩市场的日渐火热,麻核桃才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麻核桃的崛起,与文玩商贩张云霞的经营密不可分。1970年出生在南方的张云霞,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北京打拼。从最初的摆地摊卖核桃,到后来在文玩市场里打拼。她几经周折,在北京文玩市场立下了根基,并在阜成门外的胡同外开设了一家文玩核桃店。2003年“非典”后,文玩市场上突然兴起了一股核桃热潮。张云霞把握机遇,多方打听,将甚少有人听闻的四座楼麻核桃引入市场。庄重大气、纹路规整的麻核桃受到市场的极大青睐,张云霞也成为麻核桃市场上首屈一指的经销商。慕名而来的客人排起了长队,张云霞不得不以排号的方式逐一接待到访的客人。人多的时候,整个队伍夸张地排到了一百多号,供不应求成为常态。
市场的躁动造就了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传说张云霞当时每天的销售额都在百万左右,文玩界开始流传着“大奔换核桃”的神话。据说一位开着奔驰车的客户,看上了张云霞店里的一对核桃。张云霞开价18.8万元,客户提出直接用奔驰车交换,最终被张云霞拒绝了。这一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但足以映衬文玩核桃的火热。中央电视台的文玩节目对麻核桃的推介更为核桃热添了一把火,2007年,一对乾隆皇帝曾经把玩过的文玩核桃在《鉴宝》栏目中被专家给出了17万元的参考价格。一对三棱狮子头核桃更是拍卖出了36万的价格(何悦,郑伟涛,2018:168)。在文玩核桃热的背景下,离北京最近、质量上乘的平谷四座楼麻核桃一跃成为市场的宠儿。
文玩市场对麻核桃极力追捧的背后是,20世纪80年代后一个相对独立的、脱嵌于日常生活的市场经济体系全方位的建立。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一些个体不再臣服于乡土中国的道义理性,而是技巧性地运用各种伎俩,将自身经营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由此导致乡村社会中道德衰败的出现(Liu,2000:181-185)。麻核桃在文玩市场上的疯狂,极大地改变了熊儿寨这个宁静乡村的道德秩序。四座楼山中几株有着500年历史的古树成为文玩市场上极为稀缺的资源。这些麻核桃纹理清晰、富有光泽,菊花底清晰可见,是麻核桃中的顶级上品。然而,这些古树一年产出的核桃数量极低,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嫁接麻核桃,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唯一方式。麻核桃种植中讲究“代码”。从原生野麻核桃树嫁接成功的一代树,被称为“一代码”。从“一代码”嫁接而生的树,被称为“二代码”。代码越小,意味着核桃越接近自然形态,价格也就越高。在麻核桃热持续兴起的背景下,包括熊儿寨乡张秉生在内的核桃农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四座楼山中的古核桃树,并将其树枝嫁接回自家院落。此后,又陆续有三位核桃农嫁接了四座楼山中的“一代码”。在高昂利润的诱惑下,为了捍卫巩固自家一代码核桃的优势垄断地位,一名核桃农在成功取码后,将山中的古树彻底毁坏。最终只有四位核桃农留下了珍贵的“一代码”。“一代码”的稀缺极大地提升了麻核桃的价格。不少核桃农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有“一代码”园子的主意。包括张秉生在内的几位有“一代码”的核桃农不得不装上摄像头和铁丝网,有的更是雇人24小时值守核桃园。
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工具理性在完成对个体道德重建的同时,也将个体从家庭、村落等传统社会中解放出来,驱动着个人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主体,并使个人的行动表现出机会主义的取向,推动其革新麻核桃的交易方式。在文玩核桃热大幅度兴起的背景下,如何尽量压缩交易流程,迅速抢占市场,成为张云霞思考的问题。在一次对四座楼麻核桃的考察后,张云霞当机立断,直接提出以3.8万元包下一棵树上正在成长的19个麻核桃果,待成熟后再来采摘。张云霞包树的方案不胫而走,大量核桃商人都开始采用这一交易方式。每年7月,在核桃青皮成熟后,核桃商人就开始前来熊儿寨考察。他们在充分考虑核桃树密度细度、码子的代数的基础上,以当场剖开样品的方式选择包树对象。随着麻核桃交易价格的水涨船高,一些财大气粗的核桃商人从最初的包树发展到包园。在麻核桃市场最为狂热的2010年左右,一棵“二代码”麻核桃树包树的价格在20万元以上。在岳各庄村,一棵麻核桃的价格在50万元以上,包下一个四座楼麻核桃园的价格在200万元以上。
虽然实地考察时核桃商贩们会打开一两个青皮核桃,但他们并不熟悉其他核桃的真实品质。包树、包园的方式呈现出盲盒交易的属性。然而,在核桃泡沫经济形成的背景下,包树、包园的风险远远小于他们的利益所得。麻核桃讲究成对匹配,基数越大,配出的核桃数量就越多。基于熊儿寨四座楼麻核桃声名远播、普遍质量上乘的事实,核桃商人愿意以包树、包园的方式,扩大配对的基数,提高自身在文玩市场上的占有率。对核桃农而言,包树、包园的方式省去了交易的烦琐,亦能够迅速实现资金回笼,是其上乘之选。
包树、包园交易方式的兴起与一次性成交的大额收益,进一步刺激着熊儿寨附近的农民投入到麻核桃的种植中。麻核桃产业的发展也与熊儿寨乡政府的推广密不可分。作为山区乡,熊儿寨长期缺乏支柱产业。基于四座楼麻核桃市场的火热,熊儿寨政府2012年将麻核桃纳入本地《特色果品产业发展配套扶持政策》,着力打造特色文玩产业。乡政府出台规定,每新发展五亩麻核桃,补贴五万元,当年共发放补贴款20余万元。2013年发放补贴款40余万元,2014年发放补贴款60余万元,累计30多户农户申请到了补贴。此外,乡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麻核桃嫁接技术更新,提升麻核桃的成活率和出果率。在政府的激励下,2015年,熊儿寨乡有“四座楼”文玩核桃7 000多亩,嫁接8 000余株(2)以上数据来源于平谷区熊儿寨乡政府的内部文件资料。。
嫁接麻核桃讲究码源,为了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确保“一代码”核桃的稀缺价值,拥有“一代码”的核桃农并不愿意向新核桃农们出售层级较低的、接近自然形态的代码。这导致新发展的麻核桃大多数是由“三代码”“四代码”甚至“五代码”嫁接而来。这些多代嫁接的麻核桃比原生的麻核桃外壳更硬,果边更厚,果型也明显偏大,在纹路的清晰程度和菊花底的质量上根本无法与野生麻核桃媲美。加之在2013年后,文玩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回调,新发展的麻核桃很快就陷入了滞销的困境。
当时,张云霞也收购了这样的一批核桃。因为销路不佳,她无暇顾及,直接将这些核桃青皮成框地堆放在门口。成框的青皮核桃引起了不少玩家的兴趣,不时有人向她打听核桃的情况。张云霞疲于应付,干脆贴上“二十元一对,任意挑选”的标签。张云霞的无意之举却在麻核桃市场上掀起了一波浪花。在麻核桃热余温尚存的当时,大量文玩爱好者被低廉的价格吸引,纷纷加入盲开的队伍。不到一个小时,一整框青皮销售一空。张云霞从中看到了商机,将库存的青皮核桃成框地摆放在门口,一天下来的营业额竟能到几万元。此后,她开始大规模收购青皮核桃,并购置了保存青皮的冰箱,将青皮盲开作为主营业务。
从源头上来说,“猜青皮”的形成,与之前张云霞等人发明的包树、包园等核桃交易方式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其实质是核桃商人在麻核桃产业化种植、文玩市场萎缩、利润空间下降的背景下,开发出来的营销策略。核桃商人试图在市场这一人群密集的空间,以盲开的方式强化麻核桃交易的“赌博”意涵,并依靠这一过程的刺激感和风险性,提升质量不佳的麻核桃的销量。然而,与包树、包园不同,核桃商人与作为消费者的文玩爱好者们并不处在平等的地位。核桃商人没有将青皮的实际状况告知消费者,而是试图利用赌博的方式、以归结于“运气”的形式掩盖青皮质量低劣的事实。交易的不对等性与交易过程中的欺瞒,使“猜青皮”成为文玩市场上一次性的交易行为。拥有专业知识的文玩爱好者,在意识到盲开核桃的低劣品质后,很快就不再参与。文玩市场上的青皮盲开,在短暂的狂欢后迅速陷入了沉寂。
在文玩贩子不再收购这些新发展的、嫁接的麻核桃后,核桃农接过了“猜青皮”的接力棒。他们从田间地头转移到终端的核桃销售,成长为如今核桃销售市场上的主力。70多岁、有着20多年核桃种植经验的核桃农田师傅告诉笔者,2014年以后,前来熊儿寨乡收购麻核桃的商贩少了许多。他家中有两棵从张秉生家嫁接而来的“二代码”麻核桃,虽然价格有所下降,但由于品质尚好,每年都会有熟客前来包树购买。但其家里新栽培的“三代码”“四代码”核桃树,由于品质不佳,价格不仅达不到预期,甚至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滞销问题。田师傅开始前往潘家园等文玩市场兜售自己家的麻核桃,颇有趣味的“猜青皮”成为其销售这些“三代码”“四代码”的主要方式。
我一开始去潘家园市场,还有不远的十里河,在那里把这些青皮出售,后面生意不好了,也去过一些乡镇的大集,比如我们这里的靠山集,在平谷区、密云区的市场里也做过。潘家园、十里河的人多,卖得多,价格更好,但是后面买的人很少了,平谷、密云这边价格虽然低一点,买的人也不如潘家园那边多,但是总是有的。再几年,就是咱们乡里组织这个麻核桃节了。这几年人越来越多,猜青皮的人也越来越多了。(TDY, 2021年9月28日访谈记录)
“猜青皮”与文玩核桃销售的捆绑,与熊儿寨乡政府的力推密不可分。2014年后,随着文玩市场的萧条,新发展出来、规模化种植的麻核桃出现了严重的滞销。为了拓宽销路,熊儿寨乡政府计划打造了麻核桃品鉴季,将麻核桃销售与地方旅游发展结合,将挖掘核桃文化与推介四座楼麻核桃品牌结合,以此提升四座楼麻核桃销售量。调研过程中,熊儿寨乡政府注意到文玩市场上“猜青皮”这一特殊的交易方式,认为其盲开的属性能够极大地调动消费者的热情,破解当前麻核桃的销售困境。2015年,熊儿寨乡政府重点打造了以“猜青皮”为主要内容的首届麻核桃品鉴季。本次品鉴季,共有18户麻核桃种植户参加,两天的活动共开出2万多对青皮,每户平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此次活动的巨大收益,使熊儿寨乡政府与核桃农不约而同地将麻核桃的销售与“猜青皮”捆绑起来,“猜青皮”也成了新生代核桃农出售麻核桃的重要方式。
不可否认的是,“猜青皮”的延续与发展,是在文玩市场衰微、文玩商贩无意参与核桃销售的背景下,核桃农自谋生路的无奈之举。核桃农们试图继续借助文玩核桃的神话,利用青皮盲开的方式,在市场上推销这些品质并不优秀的新生代的嫁接核桃。然而,“猜青皮”背后的麻核桃分化及规模化种植麻核桃质量低劣早已是文玩市场上公开的秘密。铩羽而归的核桃农们只能回归到平谷及其周边的乡村集市,在平谷城乡的市场体系中,继续推销着这些滞销的核桃。平谷区有着发育成熟的市场体系。以平谷城区为核心,从东部的靠山集,南部的马坊,再到北部的华山,西部的峪口,各个乡镇、区域之间形成了交错的市场体系。从2015年开始,每逢核桃成熟的9月,大量核桃农奔波在平谷城乡的各个市集中,利用错开的集期,以猜青皮的方式推销着他们自家产出的麻核桃。与文玩市场上一次性的推销不同,核桃农们对固定的、周期性的乡村集市的参与,更是地方社会的回归与嵌入。核桃农们对本土社会的回归与嵌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参与主体发生变化。与文玩市场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文玩贩子们不同,这些穿行在平谷城乡各个集市的核桃农大部分都是来自熊儿寨及其周边村落。仅有一位外省人员,跟随外嫁至熊儿寨的姐姐在此居住了20多年,早已与本地人没有多大差异。参与购买的主体大部分是平谷城乡及其周边的本地居民。在平谷东部最有影响力的靠山集上,来自靠山集村及其周边的红石门、蓟州区等地的普通民众是麻核桃主要的销售对象,他们完全没有文玩贩子的身影。即便是在熊儿寨乡政府力推的文玩核桃品鉴季中,参与人员大部分是熊儿寨与周边村落的民众,此外还有不少来自平谷区城区、周边乡镇的居民与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并非文玩爱好者,而是在政府的宣传中,或在朋友圈中看到了品鉴季的消息,专程前来参加。除了购买麻核桃外,他们还会挑选一些桃罐头、南瓜、大豆和玉米等山货。可以看出,回归本土社会的麻核桃交易是完全以本地居民为主体的乡土经济行为。然而,与传统意义上被基层集市束缚的小农不同,这种本土交易行为并不局限于以熊儿寨为核心的基层市场,而是呈现出以整个县域为单位的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状态。
其次,与购买主体变化同步发生的是购买者诉求的变化。在潘家园等地的文玩市场,参与猜青皮、购买麻核桃的消费者大部分是文玩贩子与文玩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盲盒交易的方式,以低价的形式获取质量上乘的麻核桃,谋利是其猜青皮的主要目的。无论是在平谷固定的集市,抑或是在麻核桃品鉴季上,大部分参与猜青皮的本地居民却纷纷表示,他们参与猜青皮是因为“好玩”。在靠山集的大集上,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猜青皮”。缺乏专业知识的他们只是单纯地依据麻核桃的大小来检验自己的运气。在工作人员或者核桃农的解说下,他们才知道文玩核桃鉴赏与配对的基本知识。几乎所有参与猜青皮的顾客表示,盲开的核桃会带给家里的老人们把玩,或是用来装饰。“猜青皮”主体及其动机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隐喻了这样一个事实:昔日文玩市场中一票难求的天价核桃,在经历了盲目的扩张与滞销后,逐渐蜕去了市场上虚幻的资本标签,成为平谷地区民众日常生活的装饰与玩物。这不仅是麻核桃价值理性的回归,更是麻核桃社会意义的一种回归。在旧时,这些生长在崇山峻岭中的麻核桃,本来就只是山野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玩物。
最后,无论是在集市还是在熊儿寨乡政府组织的文玩品鉴季上,“猜青皮”都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一锤定音过程,而是有着讨价还价、充满人情味的互动过程。虽然参与“猜青皮”的核桃农们都会在摊位前挂上一百一对或者五十一对的标签,但这并不意味其会严格按照这一价格销售。大部分核桃农会接受顾客的讨价还价。在麻核桃品鉴季上,原本标价一百一对的盲开核桃,五十一对、二十一对开出也并不少见。在靠山集上,标价一百一对的麻核桃甚至有顾客以十元一对的价格开出。作为经济交易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达成交易合作,公平地分配合作收益的人类行为(童乙伦,2009)。在乡土社会中,讨价还价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道德秩序对交易行为的植入,是建立在彼此差序关系基础上对于经济收益的相互让渡。“猜青皮”中讨价还价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虽然盲盒核桃交易的场所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的乡土社会,但这一交易过程仍然具备着乡土社会道义理性的特征。事实也是如此,几位正在交易的核桃农们表示,这些文玩核桃都是自己家里出产的东西。几位正在交易的核桃农们表示:“没有多少成本,讨价还价不是什么大事”,“都是乡里乡亲,没必要斤斤计较”。核桃农们对于价格的让渡,也进一步推动着平谷本地居民对于麻核桃的接受。几位参与“猜青皮”的顾客表示,“一顿盒饭的事,花不了多少钱”。
麻核桃回归平谷地方社会及平谷城乡民众对“猜青皮”的广泛参与,反映出一种具备中国特色的“团结经济”在基层社会的兴起。涂尔干1893年在《社会分工论》中首次将“团结”一词应用于社会科学(涂尔干,2000)。同为法国人的纪德(Gide)在1905年的《社会经济》中首次提到“团结经济”(Fraizy,2016)。虽然不同学者对“团结经济”的定义有些许差异,但总体上而言,团结经济是在对理性的、逐利取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思中,通过强大的社会运动,识别联结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们,创造一个积极的、集体想象的经济组织过程(米勒,2012)。进而,团结经济是一种不以金钱为中介,基于互惠互助,强调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经济活动。这一经济活动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体系下处于边缘的、被排斥的社群与人民的动员与赋权,抵制差异与不平等,应对波兰尼所言的“市场自由主义经济体的危机”。
乡土社会道义经济是团结经济在中国生成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村落社会的裂变,导致“村落终结”出现。然而,建立在地缘、血缘基础上的村落社会及其道义理性却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继续延续、裂变与新生(李培林,2004:31),成为地方社会团结经济生成的基础。此外,改革开放之后,县城作为区域社会经济中心地位日益确立,一种建立在县域社会基础之上的共同体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平谷为例,早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平谷就已作为一个地域性、完整性的概念出现(陈平,2009:97)。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区域概念,早已成为当地民众地方感与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县域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县城的流动不断强化着县城与乡镇的联系。“居住于县城的市民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现代性与城市性,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交往之道也明显带有乡土性”(狄金华,2020)。由此,在市场经济秩序与地方社会多重认同叠合的社会结构中,乡土社会中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团结经济,与市场经济体系中逐利取向及其对于公平正义的经济理性交互叠合,构成了当前中国乡土社会复合的、复调式的经济形态。
乡土社会团结经济的生成,亦离不开国家权力主导。甚至可以说,国家权力是促进团结经济生成的引导力量。在西方社会的语境中,市场与国家叠合下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的危机是团结经济生成的土壤。其意在通过对公民和草根组织的动员以及对另一种经济模式的替代,克服权力与资本垄断的自由主义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米勒,2012)。这一观念背后是西方社会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然而,国家与社会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增权的可能(米格代尔,2012:267-269)。我国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探索,在宏观指导上为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团结经济的生成提供了制度与思想上的准备。在基层社会中,大量本土社会成长起来的公务员队伍,成为引导地方社会团结经济形成的重要力量。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农业大区,平谷长期以来承担着为首都供应农副产品的功能。国家、北京市两级政府在平谷区域内启动了多个农村开发项目,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并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设与完善公共设施,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一系列项目、计划的落地实施,是在国家权力的推动下,资本、地方精英和社区民众共同协作的过程。其在相当程度上具备强化不同主体的联结、促进团结经济生成的意义。课题组自东向西走访了红石门、将军关、黄松峪、北寨、鱼子山、熊儿寨和镇罗营等平谷多个乡镇,几乎所有乡镇的工作人员与基层农民都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在对一系列农村发展项目的支持与参与中,平谷区域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司都建有多个定点采购农产品的微信群。他们直接与农民对接,减少了许多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餐桌的中间环节。在熊儿寨乡,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纷纷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大力推介麻核桃、青皮核桃、山蘑菇、烧鸽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行走在平谷的乡村中,“不要随意采摘农民果实”和“农民劳动成果不易”之类基层公务人员张贴的口号标语随处可见,显示着平谷地方社会团结的生成。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乡土中国团结经济的生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混合的政治实践。这一在国家权力引导下、建立在地方社会场域内、融合乡村社会发展逻辑与地方社会文化认同的团结经济的模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道义理性的底色,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亦成为不同阶层、职业民众共同增益的过程。为了推介陷入滞销困境的文玩核桃,熊儿寨乡政府打造了“麻核桃品鉴季”,将富有趣味的猜青皮与文玩核桃的销售捆绑起来。事实上,“猜青皮”在平谷城乡的兴起与发展,正是团结经济运作的实践。通过调动熟人社会关系,精心运作这一文创品牌,促进了平谷城乡民众对文玩核桃的认知。土生土长的平谷城乡民众,也正是在参与“好玩的”“不是大钱”的“猜青皮”活动中,消化着老乡们种植的文玩核桃。
乡土社会的团结经济对于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在农业商品化的浪潮下,几乎所有的村落都在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然而,受供需关系、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呈现出明显的价格波动,处于生产结构底端的农民成为价格波动风险的承担者。依托地方社会的团结经济,通过本土社会地方精英的引导,可有效地预测农业市场化中的风险,引导农民回避风险。此外,地方社会共同体市场可为卷入市场的农民提供一个可以依托的、安全可靠的避风港,起着缓解市场经济风险的解压阀作用。2021年秋季,平谷当地青皮核桃的收购价格仅为0.4元,“三代码”及以下的文玩核桃更是没有商贩收购。在核桃滞销的大背景下,平谷城乡民众对于“猜青皮”的参与,以及对麻核桃、食用核桃的购买,对缓解核桃销售困境、增加农民收入及实现乡村社会安定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正是依托这一团结经济形态,大桃、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等平谷当地的农副产品,虽然价格优势并不突出,却并未出现过滞销的现象。
这一基层社会的团结经济,亦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文玩核桃产业的发展,熊儿寨乡政府加大了对原生四座楼麻核桃单株的调查、保护与管理,大力嫁接改造发展麻核桃。四座楼麻核桃不仅走出了濒临灭绝的困境,而且成为熊儿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截至2018年底,熊儿寨全乡已经发展文玩核桃10 000多亩,30 000余株。早期发展的农户,年均收入可达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3)以上数据来源于平谷区熊儿寨乡政府的内部文件资料。。以麻核桃产业为龙头,熊儿寨乡特色果品产业初步形成。“麻核桃文玩品鉴季”已经成为平谷区域内颇具影响力的休闲活动,以麻核桃为主题的民俗旅游等产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共生发展的沟域经济新形态。
从险峻山中少人问津的麻核桃,到文玩市场上风靡一时的宠儿,再到平谷城乡民众共同参与的“猜青皮”,短短数十年里,平谷四座楼地区的麻核桃经历了从乡村到市场,再从市场回归乡土社会的过程。在麻核桃回归平谷本土、城乡民众对“猜青皮”广泛参与的背后,是一个国家权力主导下多重主体共同参与的团结经济生成的过程。这一团结经济的生成,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接着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缓和了市场经济对底层农民与乡土社会的冲击,由此使得基层农村市场中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不仅具备利益分配与交换的功能,而且是一种建立在地方认同基础上的道义互惠,具备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四座楼麻核桃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平谷城乡民众对其的接受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团结经济的生成与运作,仍然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是聚焦经济效益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产物。在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如何能够利用乡土社会既已生成的多元主体,成为中国农村团结社会生成新的契机,进而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实现乡土文明赓续的同时,为中国城乡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