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培育现代供应链新增长点、形成现代供应链新动能的目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示要重点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产业链和供应链。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1-2]。建立农垦新型供应链体系,补齐仓储、物流短板,对于提升农垦系统市场竞争力、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近期针对农垦企业的调查情况来看,承担供应链流通的主要是垦区生产性企业和仓储企业,其次是物流和商贸企业,批发市场和供应链公司占比较少。
农产品生产、仓储与加工一体化,是农垦产业链供应链独特优势。垦区立足于订单生产,以社会服务为核心,以购销合作为手段,通过良种、种植、农服、收储和加工5个主体的协同联动,达到要素、产业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收储方面优势明显,农场粮库按就近原则设置且集中于粮食产区,方便为周边地区粮食生产企业提供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确保产储与加工的无缝衔接,降低粮食运输费用,保证垦区和当地农民的粮食顺利收售。
农垦系统依托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在产业园建设方面也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实现了仓储、物流与加工初步融合,为开拓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农业观念影响,一些农场功能结构较为单一,大多以生产、销售为主,没有开发和利用农场的其他功能,造成产业链过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过于单一的农场结构缺乏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垦供应链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过多年建设和升级改造,农垦企业的仓储物流设施设备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基础设备陈旧、仓储自动化程度不高,一些环节需要大量人力操作等问题。同时,随着城乡地价不断上涨,仓储物流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的成本和难度越来越大,原有老旧库房改造审批手续烦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进一步增加库容、提升仓储物流自动化程度方面的发展。
农垦粮食生产企业整体处于小、散的状态,无法满足规模经济的需要,对供应上游和下游的拉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垦区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除少数大城市周边垦区,农垦企业在城市保供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
经过多年努力,农垦系统在专业协同与分工协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对标新型供应链关键指标,农垦供应链体系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与可视化供应链建设、全链条可追溯与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存在综合性差距[3]。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在农产品生产方面,通过政府补贴、专业技术培训、标准制定与规范等方式,鼓励农产品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种养加和产供销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多角度、全方面地开发农产品文化功能,创新性融合发展农业旅游与创意文化产业;以电子商务与农业物联网为依托,致力于构建覆盖农业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系统。在农产品流通、加工方面,打造上下游相互衔接、设施设备完整配套的农垦粮食物流加工网络,有效衔接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贸易等供应链各节点,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条。
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平台型”供应链。构建“农垦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依托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监管等全产业链各大环节数据资源,融合上下游数据信息资源并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农垦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贸易及监管数据的综合访问及实时监控,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共享政策、市场、科技、金融和保险等信息服务,推动产业模式与监管方式变革,推进供应链专业分工与协作。
加快垦区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供应链的融合发展。加速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等技术与设备的普及,推进感知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促进全链条内部信息交流,打造智能化供应链及可视化供应链。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有机食品理念,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的远程实时监控设施。以“看得见”的食品安全为核心,形成数据采集和远程视频监测一体化的供应链平台,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远程查看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增强人们对粮食安全、基地安全的信心。
培育绿色流通企业,以绿色物流拉动绿色供应链发展。鼓励各垦区企业采用低碳、环保的配送模式,促进绿色物流等新技术、新装备的普及。把绿色物流作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切入点,在运输、装卸、仓储过程中落实绿色环保标准,推广循环包装应用,实施产品包装及物流设备绿色化、减量化。
建立逆向物流体系,实现供应链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健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源头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通过“互联网+生产”“互联网+加工”“互联网+初级经销商”,对初级经销商到生产者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
发展国际物流,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鼓励垦区企业建立以多式联运为特色的大型跨国物流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销售和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建立东道国本土化的供应链体系[4]。
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升供应链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中推行信用评级和主体评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加强供应链数据分析和运用,以达到对供应链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通过建立农业重点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机制,制订供应链的安全规划,加强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型供应链体系在推进农垦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垦各个职能部门和各级企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真正将新型供应链建设发展列入重要议程。
建立领导协调和执行机制,强化政策规划制定和落实。建议成立“农垦新型供应链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垦新型供应链政策规划制定与实施推进的统一指导、监督、协调、管理和服务。农垦相关部门和企业要措施到位、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把各项政策和规划落实到位。有关部门要跟踪检查规划执行情况,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测预警和组织实施[5]。
定位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将新型供应链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农垦应成立专门供应链机构,集聚供应链专家,根据客户需求,实施从问题解答、实际解决到有效实施一条龙的供应链优化服务,为客户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人才的引进、培养,形成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人才集聚区。通过人员招聘、岗位交流等方式,重点引进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人才,通过外部渠道解决农垦人才短缺问题。建立适合农垦企业的用人、育人和奖惩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内部渠道,发掘和培养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人才。
成立农垦新型供应链建设发展基金,多渠道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和股权资金、增资扩股等方式将优质资源归集到建设发展基金旗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和低利率的中长期借款,不断扩大建设发展基金的资产规模、现金流量,解决新型供应链建设发展中的融资、资金运营问题。
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强力支持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发展。农垦应适时出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培育等专项补贴政策,提高各农场建设发展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的内生动力,重点支持农垦企业自建或与中粮集团等大型粮食产业集团合作,共建全产业链粮食产业园。
引育、联盟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新型供应链建设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着力引进、培育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知名粮食加工物流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其在新型供应链建设发展中的核心龙头作用、导向与集聚作用。
整合产业资源,培育和集聚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引导优势资本参与农垦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发展。对企业入驻农垦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实现资源共享、项目互补,使园区主导产业明确、集聚效应明显,把农垦产业园区打造成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发展的孵化基地。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建设农垦新型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农垦系统市场提高竞争力、保证农产品可靠供应的重要举措。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垦新型供应链体系建设效果不够理想。基于此,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建立领导协调和执行机制,加强新型供应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作用,进而更好地保障农垦新型供应链体系,助力农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