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李 双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九小学)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并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乡土资源是农村地区美术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美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探索乡土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很有必要,可以丰富农村学校的美育资源,实现农村学校的全面育人使命,进而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意见》要求,美育“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教师应强化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对具有本地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利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具有直观性、可利用性。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能很好地补充教材资料的不足。一是利用优质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在绘画中创造美。比如,春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野外,观看百花绽放;秋天,组织学生去果园采摘、品尝,体验劳动的快乐,用画笔描绘丰收美的喜悦。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参观学习草编、柳编、藤编、毛线编、秸杆(麦秆、玉米皮)编、泥人、剪纸、灯笼、风筝、扎染等。这些民间传统文化丰富了学生美术活动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三是利用民间艺人资源。农村有许多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将其聘请到学校开展讲座,传授传统技艺,让学生学到地道的民间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教育素材,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可根据农村特有的优势,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探索美。比如,在教学“动物聚会”这课时,仅凭几张图片,很难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所画动物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动物,引导学生设想动物们在森林中快乐生活的情景,鼓励学生通过形象、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大胆采用拟人手法表现动物,从而画出动物们在玩耍、聚会或竞技时各种有趣的形象姿态和热烈而欢快的场面。大自然有如此多的动物,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动物既熟悉又有吸引力,使得学生从一个观赏者、研究者、探寻者,变成一个创造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这种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更加贴近自然,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应局限于美术课堂,可以拓展至更深更广的范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在触摸自然性的文化肌理下创造美。重庆市开州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山清水秀,四面环山,是重庆市的农业大区、移民大区、资源大区,近年来更谱写出了乡村振兴新篇章,打造出了“乡土风味、田园风光、生态风情”三张名片,为区域学校美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绝佳的乡土美术资源,为学生创造美强基固本、立根寻源。
农村地区蕴含丰富的美术资源,为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的学生可以就地取材。比如,在教学“色彩拼贴画”这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通过构思、撕剪、排列、粘贴等表现形式,合理巧妙地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和形状,进行有创意的组合、拼贴与装饰。教师提前让学生带来石子、树叶、五谷杂粮、废报纸、麦秆、毛线等材料进行贴画艺术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拼贴画,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是采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和思考,了解名家的拼贴风格,感受拼贴画的趣味性及创意的重要性,并探究拼贴画的制作步骤和制作要点。
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拼贴画的创意实践。比如,有的学生要利用石子拼贴各种各样的脸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选”(选好的石子)、“看”(看石子适合制作何物)、“粘”(用乳白胶粘贴)、“彩”(上颜色)这四个过程,将石子设计加工成各种形状、极具个性的脸谱;有的学生要利用树叶进行动物贴画,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想”(根据叶型来思考贴何种动物)、“摆”(按动物的特点摆叶子)、“贴”(把树叶粘贴在纸上)的顺序完成作品,并提示学生平时要注重收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压平、阴干备用;有的学生利用五谷杂粮贴画,从家里带来黄豆、绿豆、黑豆、小米等物品,教师引导学生先在草稿纸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主题图案,选好大小、宽窄、颜色合适的五谷杂粮,再利用万能胶水直接粘贴在硬卡纸上,最后晾干,这样就拼贴成了整洁、美观的五谷杂粮画。学生的作品完成后,教师可将其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创造美的乐趣。这样,既让美术课堂生动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概括事物形象、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利用自然美创造生活之美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蔬菜瓜果农村一年四季都有,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蔬果的联想”这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生活中的蔬菜瓜果作为雕刻、塑造材料,根据各种蔬菜瓜果的形状、色泽、纹理和质感带来的丰富联想,采用切、割、挖、镂、刻等方法,通过添减变化、组合与插接进行活泼有趣的立体造型活动,制作奇妙、独特的作品。这些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彰显着特有的艺术美感,取材方便、易于加工,给学生提供了多样选择的自主空间。比如,摘个圆鼓鼓的小南瓜,用来做“小青蛙”,采来小红果做眼睛,摘下绿菜叶变成腿;还可以让苦瓜变“小鳄鱼”;白萝卜变“小老鼠”“小猪”;毛豆荚、扁豆荚变“小船”;土豆变“小刺猬”“小鸡”等。富有童真童趣的作品,充分展示出造型艺术与手工制作的视觉美感,激活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丰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审美趣味,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对视觉形象的认知更立体和具体,对乡情的体验和美的感受更深刻,绘画语言自然丰富、活泼有趣。
重庆市开州区有着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承载着这个古城的精神内涵,蕴含着本土化的人文特色和美育元素。一块块高悬的古牌匾,一串串高挂的红灯笼,一块块散发着芝麻谷香的冰薄月饼,一幅幅嵌在中式橱窗里的开州汉绣,一条条有着雕梁画栋的古街道,一句句带着上古巴音的乡语都弥漫着浓郁的乡韵乡情。美术教师应该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寻找、欣赏、传承家乡美,以美术表现促进文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家乡美,美在古韵灵动的民俗文化。家乡的山是滴翠之山,水是甘甜之水,城是灵动之城,家乡的民俗文化就在青砖灰瓦的历史足迹中展开。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只有基于对家乡、本土的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才能更好地建构国家、民族的民俗文化,从而夯实传统文化的根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比如,在教学“春节到”这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春节喜庆、热闹的气氛和表达的美好祝愿,感受家乡的节庆活动,了解家乡的民俗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各族人民遵照习俗以各种美的形式喜迎春节”,“人们身着盛装,合家团聚,吃团圆饭、贴春联、放爆竹、跳狮子、舞龙灯,互访拜年”等民风民俗。
教师还可以积极拓展自己家乡的节庆活动,了解开州的民俗传统文化。重庆市开州区是一座因“盛山十二景”闻名的文化名城,是一座因历代名人重臣而璀璨的历史古城,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民俗文化。比如,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上九登高”,最早就可追溯始于唐代,开州有名山盛山,盛山有十二景,唐名相韦处厚为官开州,邀朋会友,登盛山而吟诗题赋(留有唐·韦处厚《盛山十二景诗》),后韦处厚荣升进京,在离开之时,开州人民倾城相送,登高挥别,至此就形成了在正月初九这天,开州人携亲带友用相互追逐、祝福的方式来登高祭祖、登高祈福。人们用这种方式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吉祥,这种延续至今已有千余年的特殊纪念方式,尽显开州人不断开拓、开放的进取精神,积淀成了三峡库区独特的文化习俗与奇观。教师就可围绕“上九登高”这一文化主题组织学生,游盛山、吟诗赋等教学活动再现盛山盛景,让学生从攀登中寻找快乐、从自然中感受健康,深情的感受这块土地所孕育的气韵和悠悠千年古城璀璨的文化,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家乡美中延续这千年的民俗活动。
同样,开州区九龙山镇威灵寺的庙会,能让学生感受家乡美,美在民俗的风采;温泉镇的“斗亮”能让学生感受家乡美,美在万家灯火的温馨;厚坝镇的“嗦虫虫蚂蚁”能让学生感受家乡美,美在丰收的景象;而开州的彩龙船、端公舞、打连厢、灯狮舞等民俗活动更是鼓乐欢奏,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着家乡美,美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积极拓展思维,以点带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参与并学习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家乡人民的朴实情怀,捕捉到民俗文化的韵味,在浓浓的乡野气息中激发创作灵感,挖掘出独特的家乡美,并付诸于多彩的美术作品中,建立起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联系,也能为本地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传承家乡美,建构地域文化自信。
重庆市开州区是一个因物产丰富、民物雍曦而得名的丰硕之地、繁盛之地。自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始建县,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有“帅乡”“桔乡”“举子之乡”“金开县”之美誉,其历史沿革、古建遗存、名人传记等资源,充分展现了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内涵。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时代变迁,厚植家乡情怀,从而更好地讲解家乡美的历史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魅力开州》,了解家乡开州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举子园、茶盐古道、文峰塔、调节坝等建筑,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带着问题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参加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小组的学生,负责记录了解刘伯承元帅的家国情怀,了解相关的名人故事,让学生绘一绘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讲解英雄的故事,传承家乡美“武”文化(坚韧勇敢、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参观举子园小组的学生,重点了解中国科举文化之精髓和举子之乡的人文风采,传承家乡美“文”文化(不畏强权、崇尚气节、秉公持正的开明精神);实地考察“盐茶古道”“柑橘基地”小组的学生,用自然笔记图文结合的方式,观察记录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了解开州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传承家乡美“商”文化(解放思想、海纳百川、善于创新的开放精神);游览“文峰塔、调节坝”小组的学生,负责介绍建筑构造及特点,传承家乡美“民”文化(豁达乐观、勤劳智慧、积极向上的开创精神)。
《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丰富美术教学资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学习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非遗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比如享有“汉土丰盛”美名的重庆开州大地,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出涵盖6个大类、13个小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公布区级非遗保护名录98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5项。学校以“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乡土美术教育理念为引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以乡土美育润泽学生的美好心灵。开展“传承家乡文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欣赏“车车灯、开州糖画、渝开竹琴”等表演,参观“开州汉绣、冰薄月饼、龙珠茶、三合水竹凉席、临江香绸扇、南门红糖、紫水豆干”等传统制作技艺。为了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下去,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非遗文化传承人+专职教师”双教师课堂教学组合模式,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又能让非遗文化传承人和专职教师相互交流。学校定期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来学校授课,讲解传授技艺、技法,专职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和辅导。学校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平台,为学生创设展示个人风釆的机会,呈现学校的美育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弘扬家乡美的非遗文化,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农村美术教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取材优势,只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乡土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激情,更能提高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农村小学的美育落到实处,滋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