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俄国经典文本的多维诉求

2022-11-26 11:48张鹏辉
理论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俄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张鹏辉

将根植于西方社会与历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人便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客观而言,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过程中,相较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本真的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文本,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产生了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之间,构成了一幅相互交织的复杂画面。如此看来,若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俄国经典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还需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形势,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俄国经典文本的多维诉求。

在具体阐释这个问题之前,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和误用,有必要先就何谓俄国经典文本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概括来说,所谓俄国经典文本,不仅包括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总结、阐释等一般性维度的内容,也蕴含了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等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特殊性维度的内容,还涉及列宁、斯大林等政治领袖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个性化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问题的创新性阐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化建构等发展性维度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具有经典意蕴的真理性内容,经由中共政治领袖、党内理论家和知识分子等不同谱系的诠释主体的理解与解读,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资源和价值启示的同时,也不断生成符合时代特征与现实诉求的新意义。基于上述对俄国经典文本内涵的解读,便能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俄国经典文本的多维诉求作一客观全面的概括。

一、历史经验层面的诉求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善于总结经验和借鉴域外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随之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也表露出一种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急迫。然而,“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因此,在尚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条件和阶级条件等客观因素的情况下,中共对如何开展同错误路线的斗争,如何避免工农运动中过激过火的行为,以及如何利用黄色工会积极争取工人群众等现实问题还极端缺乏相关经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共产国际在第五次扩大全会上明确提出使共产国际各支部布尔什维克化的任务,并要求各国共产党要“从事分析和运用俄共(布)在三次俄国革命中取得的经验”,〔3〕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及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将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产生何种影响。

俄国经典文本凝练和概括了关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域外资源。若谈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俄国经典文本的历史经验诉求,其中既有从一般性层面对俄国历史经验的认可和推介,也包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对俄国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肯定。关于前者,如瞿秋白对列宁在共产国际四大所作的长篇报告《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一文的翻译即是例证。列宁的这篇报告给瞿秋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3年6月15日,亦即共产国际四大召开半年之后,《新青年》季刊第1期便刊载了列宁在大会上的报告。列宁在这篇报告中号召:对于俄国五年革命的经验,“俄国同志及别国的同志,都应当努力学习”,这“当然不是说学着读书、写字,读着书还要会懂他”。〔4〕应该说,这不仅是列宁对世界革命特别是对各国共产党的期待,实际上也透露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俄国经验的认可。

关于后者,尤为典型地反映于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和解决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之中。举其要者,如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早期共产党人几乎一致地认为,定要用大罢工的方法,正如1917年俄国共产党所做的一样。又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鉴于许多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太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毛泽东要求:“中央、省、市、地委一级委员,包括县委书记,要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5〕显然,毛泽东此举的意图十分明确:既是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自觉性和理论水平,增强其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能力,更是为了从中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据以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左”倾错误的解决之借鉴,避免重蹈“把苏联一些好的经验也丢了”的历史覆辙。

在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具体实践的情况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方面,以至于毛泽东曾经感慨道:在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6〕事实上,此处毛泽东的感慨恰恰折射出经验的局限之所在。作为对社会实践结果的直观反映与感性认识,经验的直观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验的非批判性和适用性,同时也凸显了经验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本质。关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本质,恩格斯有着极为深刻的阐述。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因为“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7〕仔细品味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论述便不难理解,为何成功指导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会在毗邻的中国有着迥然不同的境遇。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绝不能仅停留于对俄国经典文本中历史经验的借鉴,而应当以超越感性认识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局限的理论自觉,从中探寻更具普遍意义和解释效力的思想理论与哲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实践指南。

二、思想理论层面的诉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不仅需要有对域外经验的借鉴,更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在全党的理论水平不高、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盛行于党内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科学理论的诉求显得尤为迫切。

在中共思考和解决如何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俄国经典文本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内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一生不仅著述颇丰,而且理论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理论特质。遗憾的是,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其理论做过类似于教科书般的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在革命战争年代因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缺乏足够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更是如此。幸运的是,在马克思未能完成的这一理论工作上,恩格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晚年关于唯物主义的通信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阐述。恩格斯逝世之后,这一历史任务则是由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的政治领袖和理论工作者承续。

举其要者,如列宁于1913 年3 月在《启蒙》杂志第3 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来源与核心内容等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莫过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明确提出:“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作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的继承者。”〔8〕列宁的这一观点不仅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纷繁复杂的思想脉络中明晰其主要内容与核心精髓,便于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除了列宁之外,斯大林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的过程中,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论列宁主义基础》这部论著中,斯大林不仅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专政、工作作风等九个方面介绍了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而且对列宁主义这一概念下了一个经典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9〕如果说,《论列宁主义基础》通过归纳概括、分类讨论和概念界定等方式对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作了条理化和清晰化的阐述,是斯大林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中的“初显身手”,那么斯大林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所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则堪称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在这篇文章中,斯大林不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而且系统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四个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原理。若仅就其历史影响看,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浅出和简明通俗的概括,特别是对其基本原理的提炼总结,不仅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奠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解释模式,而且苏联教科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以其系统性和权威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总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面,苏联的解读模式及其所建构出来的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性的痕迹、民族性的风格与主观性的色彩。但不容否认的是,以教科书为典型形态的俄国经典文本,因其理论的体系化和通俗化较好地适应了中共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若再就俄国经典文本的理论内容看,俄国经典文本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问题、帝国主义问题、经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总结,在适应中共对科学理论的诉求方面同样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的论述,多限于一般性和原则性的理论总结,较少就特定民族国家的某一具体问题作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更遑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具体阐述。在这方面,由于中俄两国国情的相似,因此,来自近邻俄国的理论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更具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例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于1933 年11 月前后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寄给彭德怀,并在书上写道:“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随后,又寄去《“左派”幼稚病》一书,并在书上写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作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10〕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为解决党内某些严重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重印《“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左派”幼稚病》第二章的内容,从中领会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铁的纪律的重要意义。及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毛泽东号召省委常委、地委常委以上干部对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要好好读,要多读几遍”,并且要求“花几个月时间,好好组织一下这个学习”。〔11〕从毛泽东对俄国经典文本的阅读逻辑中不难看到,近邻俄国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有着何种影响。

三、哲学方法论层面的诉求

以反思性和批判性为重要表征的哲学思维方式,总是力图透过事物的表象“解除种种虚假伪装掩饰和扭曲所造成的对‘事情本身’所导致的遮蔽,从而引导人们回到‘事情本身’”。〔12〕这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哲学对表象思维方式的超越,以及对回到“事情本身”的向往,表露的是哲学对事物的内在统一性及其本质规律的追求。对于哲学的这种本性,瓦托夫斯基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形而上学追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思想推动力,“都是企图把各种事物综合成一个整体,提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在其中我们经验中的各式各样的事物能够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得到解释,或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13〕这表明,哲学的这一内在本性绝不是抽象的理论思辨和形而上学式的遐想,而是一种奠基于人类思维根基和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论表达。仔细品味瓦托夫斯基关于哲学探寻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论述,对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在着手开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时,中共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和困境是不仅缺乏方法论的自觉,更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可以想象的是,在缺少革命实践的情况下,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化”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不能不是相对缓慢的和不自觉的。即便是193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口号,但也很难说在历经了17年革命洗礼之后的中共此时对这个问题已经有着科学的认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问题的重要性,有论者以“向前看”的理解视角作了论述:“‘向前看’是在中国化的实践开始时,寻找实现中国化的方法,是要回答‘如何化’的问题。”〔14〕事实上,“如何化”的问题不仅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开始之际,更彰显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之中。众所周知,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共党内曾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问题,特别是以留苏学生为代表的党内同志只知生吞活剥地背诵马列主义的词句,而不善于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党内的这种不良作风也反映在干部的学习教育中。显然,若不对此加以认真反思和有效解决,不仅将难以适应客观的革命形势,也将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为此,1941 年12 月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目前延安干部学校的基本缺点是存在着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的严重毛病。“这种毛病,主要表现在使学生学习一大堆马列主义的抽象原则,而不注意或几乎不注意领会其实质及如何应用于具体的中国环境。”〔15〕因此,对于马列主义的教授与学习,“应坚决纠正过去不注重领会其实质而注重了解其形式,不注重应用而注重死读的错误方向”。〔16〕换言之,干部的理论学习应当注意区分马列主义的具体论断与核心要义,而所谓的领会马列主义的实质,在毛泽东看来就是意味着发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方法。

关于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亦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例如,在给韦尔纳·桑巴特的回信中,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不可否认,上述观点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正如毛泽东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评价一样,未能结合特定历史语境的普遍规律只能是抽象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化”这一问题的思考,同样不能仅限于一般性原则和普遍性规律的言说,而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予以回答。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以《“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代表的俄国经典文本提供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经典范例。前者在总结俄国三次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以革命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论问题作了科学阐述,为明晰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和基本逻辑提供了重要借鉴。后者回顾了布尔什维克是如何从一个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团体,发展成为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的历史,以翔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说明了联共(布)的政治领袖是如何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其中蕴含的方法论原则,特别是在结束语部分对联共(布)历史六个方面的总结,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正因如此,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高度肯定了该书的历史地位,称赞其为“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18〕因此,“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当如何地工作了”。〔19〕从毛泽东的上述评价中不难看到,俄国经典文本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哲学方法论层面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仅中国共产主义的产生与俄国布尔什维主义有着同样的过程,而且中俄两国革命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这种特殊的历史境遇意味着:作为总结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重要成果的俄国经典文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具有更为直接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论原则。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对俄国经典文本的学习和借鉴始终代替不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自主的探索。归根到底地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0〕对域外文本的学习和借鉴,并不意味着能够从中获得一劳永逸的解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妥善地处理理论与实践、域外与本土、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中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必要的张力。

第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要更多地立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从中获取理论依据和文本支撑。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原理,没有也不可能为每个国家指明具体的发展道路。这便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在解决时代课题和现实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到,正是有了这种立足社会实践、坚持实践导向的态度和精神,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二,在域外与本土之间,强调域外和本土的统一,但要更多地扎根于本土。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借鉴近邻俄国革命的经验、理论和方法,以求从中获取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推进中国革命进程的域外资源。客观来说,上述做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党的幼年时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客观上也确实取得了成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关注的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与经济、文化同样落后的俄国在社会发展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特别是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1〕

第三,在借鉴与创新之间,强调借鉴和创新的统一,但要更多地着眼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离不开理论资源的吸收和借鉴,但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无疑是理论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也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2〕具体来说,就是要密切结合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凝练、提炼为科学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俄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七颗钻石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