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微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善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自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想信念观,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突破,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和新的历史阶段。
一个伟大的政党以及她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解放所有被剥削和被压迫者从而取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将是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即共产主义。此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就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共产党宣言》为共产党人确立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必胜的信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无产阶级所推翻的结论。《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公开宣告,要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旧的生产关系,进而建立无产阶级统治,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就明确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机器,并利用这个机器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要求作为政治团体成员的党员个人不仅要“信仰党的主义”(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页。,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前者是从指导思想上来说的,后者则是共产党人毕生追求的最终奋斗目标,二者实际是二而一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袖都非常强调理想信念的确立,他们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382页。江泽民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5)《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0页。
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那么这种理想信念的理论特质是什么?我们通常用“科学的”“政治的”“革命的”“崇高的”等词汇来描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如“信仰真理”“坚定政治信仰”“革命理想高于天”等词汇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特质。
第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力量来自于它的科学性。邓小平同志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382页。习近平总书记论及理想信念,不仅释疑解惑,更强调如何践行。在重点论述“怎么做”时,尤为强调两个“建立在”,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可以说,两个“建立在”就是要从精髓和本质亦即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上去理解和把握理想信念,使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二,方向性。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性保证了它的方向性。与宗教信仰不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的政治信仰,它有明确的方向性,即朝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前进。这一远大理想也彰显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崇高性。“真正的政治优势”“政治灵魂”等标注了共产党人前进的方向性。坚守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其本色的精神源泉、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坚守初心使命的前进动力。
第三,革命性。“革命”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显著标识,体现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改造世界和改变自身命运的一场伟大变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形成于28年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保持革命的传统”(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邓小平同志也要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11)《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1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8页。用革命作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标识,说明坚定革命理想信念需要共产党人接续努力奋斗,革命性体现了理想信念的生命力和战斗精神,一经点燃,便永不熄灭。
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但也应该看到,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也使部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衰落,事实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社会现实中所遭到的挫折,只是表明共产主义事业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教条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只能导致事业失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也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的多元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冲击。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一直利用信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及不良价值观不断蔓延并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产生了信仰危机,失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对于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来说,外部严峻的环境固然应引起警醒,但更大的危险却来自于内部。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共产党执政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四大危险。在新时代,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的“四大危险”依然存在,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从社会层面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发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动摇;从党内看,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党性及道德修养,缺乏正确的权力观,漠视党纪国法,偏离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这些问题都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在新时代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对理想信念的教育也就变得尤其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他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3)《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7页。“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05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理想信念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对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进行了新的诠释,形成了系统的理想信念观。
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理想信念的一系列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一是从科学性看,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从党性看,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三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是从初心和使命看,必须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五是从现实的奋斗目标看,强调“中国梦”的实现和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六是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出发,强调一般意义上道德信念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在不同场合经常会强调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但总的来说,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坚定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1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8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8页。。近代中国历经磨难和屈辱,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勇担民族复兴重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守护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伟大事业成败的关键。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土地的科学社会主义,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了中国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比,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体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福祉所提出的具体目标,也是中国人民的现实追求。在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的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所以能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恰恰在于它植根于中国国情,因契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现实追求,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43页。。
3.坚守人民至上信念
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人民抗疫斗争中,又多次提到“人民至上”,把“人民至上”提升到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以及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守了人民主体地位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共产党人是否有理想信念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对党忠诚。丧失理想信念,就会导致执政党的衰落甚至失败。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不是虚无飘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有着严格的实践标准。一个共产党人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要看他在重大危急关头能否保持政治定力,能否经受重大政治考验;要看他在危险时刻能否为人民的生命财产挺身而出;要看他在实际工作中能否保持清廉本色,为党和人民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必然对党忠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守党的政治立场,时刻按照党章党规检视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7页。关于如何进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共产党人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三大规律”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品格,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共产党人要不断学习,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胜任党的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以及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与掌握,尤其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认识真理、把握真理以及运用真理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共产党员学习党史,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走过了百年风雨。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伟大与光荣。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还写信给复旦大学的青年学子,要求他们加强对“四史”的学习,在学史的过程中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办实事开新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因为它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总结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底色和时代特色,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2.增强党性修养、全面从严治党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重要措施
党的作风建设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最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增强党性修养,实际上强调的是从思想上建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谋划任何工作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告诫全党,要解决我们党长期存在的问题,实现党的自我完善,必须要有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为此,党中央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以反腐败为重要抓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其力度之大、强度之高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从执政的角度时刻提醒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缺失或丧失往往是一个政党衰落的开始,因而增强党性修养、全面从严治党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两者要同向发力,既要有理想信念这一“主心骨”,又要有纪律规矩这一“顶梁柱”。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初心和使命出发,强调人民至上,回答了党“为谁执政”的问题;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因为它是立党立国的根本,以此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回答了党“怎样执政”的问题;着眼于对党性的锻造,以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党的核心,回答了党“何以长期执政”的问题。由此,从执政理念、方式和目标三个方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期达到凝聚人心、调动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科学性和党性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达到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即在“建构政党与国家政权、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其执政诉求、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必然性法则”(20)双传学:《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6期。。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目标的三位一体:从执政理念看,体现为“为谁执政”;从执政方式看,体现为“怎样执政”;从执政目标看,体现为“何以长期执政”。这是共产党执政规律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1.人民至上、执政为民是党永不动摇的信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民至上,从执政理念层面对执政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民性是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最终旨归,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信念从根本上回答了执政“为什么人”这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思考并回答的问题。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守人民立场与人民至上,理想信念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质,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回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特有精神谱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初心和使命。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上未曾有过丝毫懈怠,而是更加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坚守理想”与“践行初心”紧密结合,首次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概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的思想优势和政治优势。另一方面,将是否把人民至上作为衡量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客观标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看他是否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是否能为理想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客观标准,说到底还是强调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2.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是党能够有效执政的重要抓手,从执政方式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百年党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的历史。正是由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够历经百年风雨而依然风华正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北斗”,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的。国际共运史告诉我们,如果在意识形态上出了问题,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失败。苏联之所以解体,究其根本就在于其党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否定、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所导致的。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之际,亦道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冷战中能够不战而胜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东欧共产党人已经完全丧失了信仰,……共产党的意志和信心已经破灭”(21)[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谭朝洁、孔岩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169页。。
3.坚持从思想上建党,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和机制来解决自身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这是党中央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3)《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137页。。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跳跃式地迈进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动力论、发展阶段论、发展战略论、发展目标论等规律性的认识。无论着眼于政治信仰还是道德修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是以“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突破口,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用理想信念去克服精神懈怠、主流意识形态淡薄、马克思主义信仰式微等现实问题,以此凝神聚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因此,坚定理想信念从目标导向和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更新的认识。
1.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发展目标就是既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已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定义“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居住及精神文化生活等贴近人民群众的八个方面对“美好生活”进行了概括总结。从政治信仰的高度来看,明确的、统一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条件,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道德修养的层面看,坚定理想信念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追求。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不断深入,从起初的“道路”到“理论体系”再到“社会制度”,进而深入到“价值文化”,由此形成了“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从“价值文化”层面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部分提炼出来,成为有效整合社会凝聚力的共同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经过艰辛摸索而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阶段性目标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与实际情况,其内涵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推进而不断丰富和扩大,是向着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的阶段性努力。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理想信念凝神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发展动力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所激励,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建设年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因执着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持续高涨;改革开放年代,内有国人对姓“资”姓“社”的喋喋争论,外有因苏东剧变而掀起的有关“历史终结论”的热议,“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砥砺前行。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目前形势仍不容乐观,挑战依然严峻。从国际形势上看,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遏制。西方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作是对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和挑战,借所谓的“普世价值”恶意抹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加紧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攻击与颠覆。就国内形势而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追求物质利益,崇尚金钱、名利和权力。物欲化的社会极易造成精神空虚懈怠、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念颠覆等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换挡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叠加爆发,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多样和复杂。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凝聚民心、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页。中华民族需要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也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一个能够凝聚民心的价值信仰是一个政党获取民众广泛认同的必要条件。中国梦抓住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这两个关键词,强调几代人的夙愿,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能够有效地凝聚人心、汇聚能量,增强执政党的整合力和向心力。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起了重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基础上得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它逻辑地表现为“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认为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资本主义决不会灭亡;而新的生产关系在旧社会胞胎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观是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失去理想信念与奋斗的激情。一方面,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既不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仍具有自我修复、自我调整的能力,其对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整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清醒地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并没有消除其所固有的基本矛盾。针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空想论”,必须敢于“亮剑”,予以批驳。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共产主义不仅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一种美好预期,同时它还是建立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2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225页。。因此,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就是共产党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懈努力的过程。
从理论上讲,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来说,既未否定,也未照搬。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思想,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这里所说的“革命转变时期”,指的就是社会主义时期。但是,由于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2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225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探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答案。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内部的生产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固有的矛盾,其生产力因制度调整得以继续发展,但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力量对比上看,资本主义内部所孕育的社会主义因素正在逐步积累,终将出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从现阶段实践看,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验证,是共产主义的阶段性胜利,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的过程中走过来的,并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是时代任务所提出的理论要求。理想信念来自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观在回答如何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不仅可以增强理论自觉,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坚守理想信念即是用真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动摇。”(3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312页。这里的理论支撑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需植根于对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学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要抓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32)《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7—68页。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共产党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夺取了全国政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确证,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出的经济建设经验,使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民至上、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理想信念观坚持知行统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导共产党人不断取得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彰显出它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心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要把规律性的认识付诸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行动力。未来共产主义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需要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向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进行的阶段性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主义又是现实的,是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至关重要的是,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要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它既是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现实的运动;同时要心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为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现实追求。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教条,历史上的教条主义曾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要想指导实际,就必须经过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更加科学和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自觉性。
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百年奋斗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觉和政治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目的恰在于守住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纵观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无论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精神,还是新时代的抗疫精神,内涵虽有差异,但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信念思想的借鉴与吸收,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理想信念内容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袖理想信念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时代根据国情、世情和党情的发展所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有着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同时也体现了高度的实践主动性,它可以有效地使全国各族人民产生情感认同,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形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强大的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观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它必然也贯穿于这一伟大实践之中,不断深化着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想信念观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神聚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