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美培元的农科高校美育课程模式创新

2022-11-26 10:29:01朱志平周玲玉胡燕
中国农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艺术

朱志平,周玲玉,胡燕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引言

中国近代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王国维提出:“智育、德育、美育三者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1]他认为美育与智育、德育是三者并举且相统一相促进的关系,完整的教育必须是拥有美育在内的教育。由此可见,美育在人才全面培养中举足轻重。新中国成立以来,“美育”的发展一波三折。从政策背景来看,“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几经更替致其间断性发展,由此带来有关美育工作的研究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的问题。1951年3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中首次公开提出“美育”。此后,相关政策文件鲜少提及“美育”。199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美育得以重新恢复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此后,教育部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对高校美育工作做出明确清晰的部署。从实践背景来看,1996年后国家连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文件来改进与推进美育工作,亦为实践教学及改革提供了众多参考和指引。学者们也开始对美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和意义展开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的研究。徐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对美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提出美育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能够实现对个体的人乃至整体的社会的情感化育[2]。徐娜认为高校美育的重要意义是在涵育和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正向确立良好的审美观,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影响;同时美育亦可以激发感性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3]。姜无双从美育对于专业教育补充方面提出高校美育的特别优势,认为高校美育能弥补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固化具有重要意义[4]。刘婧提出要通过转变理念、推动教学多元化建设、推进教师发展、建设科学评价机制等方式,将美育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5]。殷英认为当前的高校美育工作仍存在“上热中冷下凉”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优化校园艺术环境、优化课程设置、助力在线教育等方式,缓解当前美育工作发展的矛盾[6]。近年来,我国对学校美育工作愈发重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陆续出台。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中简称《意见》),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美育工作改革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意见》在总体要求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把“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将“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改革的首要工作任务,足以见得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美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也充分说明美育工作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意义。于高校而言,美育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是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美育课程,然非时然而然,乃应已然而然,应思考美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出路,探究美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美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浸润,从而彰显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重要意义。

一、 研之所思:何谓高校美育课程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一种陶冶心灵、美化情操的教育[7]。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向学生传授美的知识,进行美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何谓高校美育课程?首先须得明确课程的含义。对此,学者们曾进行过深入探讨,不少学者认为,课程应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课程是指学科知识与教学总和,如果把教育看做一种力量,那么广义课程即是一切影响学习成长的教育因素的合力。狭义课程即是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8]。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将课程定义为“跑道”,并将各种课程定义为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等六种类型[9]。由此可知,课程是教育的重要抓手,课程的设置需围绕教学的目标、对象、内容、评价等教学过程进行闭环式设计。高校的美育课程要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以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审美教育课程为抓手,贯穿教育教学全程,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一) 高校美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近现代以来,高校美育课程随着国家对美育政策的几度更替而变迁迭代。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里,“美育”多次在教育政策中“出现”和“消失”,因此,高校美育在此期间缺乏连续发展,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关于美育课程的相关目标和要求也不甚清晰。直到1996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美育”再次出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文件中,美育研究协会逐步成立,美育相关教材开始出版。2006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1门并考核的课程,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要求学生选修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应至少修满2学分才可毕业[10]。2013年至2019年,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及“改进美育教学”,到相关文件规范“美育课程”的涵义并将“美育”纳入相关法律,美育课程逐步走向规范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中对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可以发现,美育概念经历了“艺术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等发展演变[11],在此基础上,高校美育课程发展伴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但无论如何调整和更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始终是美育的最终目标。

新时代,大众文化不断发展,新媒体、互联网日趋兴盛,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审美感受与体验。然而,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也带了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审美认知。大学正是青少年自身成长蜕变的重要转折和拔节孕穗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当下互联网可以使大学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手机中各类APP的使用会给大学生带来新奇时尚的体验,但与之同时,不良的文化思潮也会夹杂其中涌现出来,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容易受到错误引导出现审美偏差,这与高校美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其次,大学生缺乏自身的审美标准。大众流行文化具有广泛性、普及性的特点,一些流行文化的价值观输出存在导向偏差,尤其是当前饭圈文化、佛系文化、躺平文化等一系列文化怪圈的出现和迅速传播,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缺乏审美标准,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另类思想观念从而导致行为偏差。再次,大学生缺乏积极的审美情趣。在大众文化快速发展下,大学生可以轻松获取诸多娱乐消遣的方式,部分文化衍生产品为了博取眼球吸引关注而不择手段降低审美标准,忽视文化产品的思想性与健康性,容易使大学生沉迷于较多负面的文化产品当中,以满足物质享受为主,对自身精神成长造成严重的危害。

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美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将直接影响学生“三观”和人格的塑造,以及责任担当意识的养成。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向课程寻求支撑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软件”。因此,高校美育工作意义非凡,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二) 高校美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意义

有学者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克服人性的异化,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使人融入社会,由物质化发展为审美化,从而推动社会迈向高度文明[12]。由此可以看出美育在育人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提到:“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高校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汲取,更为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能够指引实践活动和人生方向的意识,它能够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高校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大学生价值观走向也将极大程度地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课程设置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能够启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进而对人的价值观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蔡元培先生坚持的“纯粹的美育陶养性情,使人不断向上向善,不断消阻损人利己的私念”这一观念更是凸显了美育对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美好人格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美育的途径多元且丰富,在众多实践途径中,由于课程在教育中的特殊性,必然使其成为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基于审美教育的美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育其创造力、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大力加强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 行之所感:高校美育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已经陆续开设美育通识课程,大多数高校开始启动相关调研,探索推进行之有效的美育工作方式方法。清华大学以“大美育”为引领,构建了包括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多层次美育体系,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以美为媒,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13];复旦大学以一流本科教育为本位,实施艺术与科学前沿教育,通过构建“艺术意志”与隐性美育生成、将艺术与科学前沿学科作为教育切入并夯实系列课程建设、变革传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等举措,实现美育教学的时代转型;北京师范大学聚焦课程实践性的开发,通过建立机制保障课程改革、设计课程供氧品牌活动、搭建课程实践平台等方式创造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条件,同时坚持用数字资源开发拓宽美育服务视野[14],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给侧服务模式的美育理念,以推动大众文化审美觉醒[15]。

可以看出,当前各高校均已投入美育课程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其发展改革的路径。尽管如此,由于此前美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和相关推进办法实施的滞后,高校美育课程实践的普及性和开放性、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亟待完善,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仍需且研且思且行,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须得在实践中进一步调整完善。

(一) 高校美育课程与艺术课程的认知误区

《意见》中要求高等教育阶段要重点探索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由此可知,公共艺术课程是美育工作的一种实践途径,是美育课程的一个分支,是普及艺术教育的一种有效路径,但仅仅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无法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美育课程与艺术课程是有所区分的,但长期以来,大众对两者的认知仍存在误区。谈到两者的区别,首先须得区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与修养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解。而美育则是引导学生感受美、认知美和塑造美的教育。实施美育育人不仅仅是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然界与社会中的美好事物来实施育人。因此,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从艺术教育到美育实则是从技到道的辩证过程[16]。

作为“五育之一”的美育长期以来发展艰难,因而没有同“德、智、体”那样形成完整体系,且由于认知误区的存在导致了美育课程被艺术类相关课程替代的普遍现象。这无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削弱了美育的重要育人作用。根据《意见》要求的“开齐开足美育课程”,高校须探索构建实实在在的美育课程体系,不能以“美育”之名冠其他各类课程,谨防再走入将公共艺术课程等同于美育课程这样的认知误区。

(二) 高校美育课程开课覆盖率不足

当前国家政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然而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多向本科生开设,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鲜少涉及美育课程。

新时代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要与时俱进,坚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要的原则,助力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其事业心、责任感等,从而使其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确保其有足够的能力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领域生产出创造性成果。当前高校对于硕士、博士的培养以专业和技术研究为主,鲜有涉及美育课程的学习。通过美育教育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等,并且这也成为了一个科学性的理论,但是对于我国研究生目前所具有的艺术素养来说,还不能为其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提高提供动力。所以,应将创新作为主要的连接点,使研究生能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与理论基础的支持下接受美育教育[17]。

(三) 高校美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美育乃至整个美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由于高校美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专职的美育教师培养环节出现诸多困难,美育师资方面人才匮乏。一方面,当前社会缺乏专门培养美育人才的机构,众多的师范院校有美术、舞蹈等艺术类专业,但却未有美育相关专业;且高校鲜有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另一方面,高校美育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应了解其他各专业学科包罗万象的知识。因此美育教师的培养难上加难,造成了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美育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的局面[18]。

正是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很多高校开设的美育课程种类和数量较少,且以选修课为主,由此导致学生对美育课的认识不足。由于选课人数少,很多课程会“被迫”停止开课。此外,美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是实现和确保美育正态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多媒体教室、展厅、琴房等建设和维护。而目前各高校在美育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美育课程的实施,也极大地影响了对美育教师的培养,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 高校美育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高校要改进美育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但是当前高校的美育课程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并没有将美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环节,仍然以公共选修课为主,美育教学内容含混不清,导致受众面狭窄、教学效率低、学生体验感弱等现象。此外,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缺乏重视,出现美育课程教学浮于表面,学生选修美育课程只是为了拿学分的现象,无法实现美育育人的重要功能。

(五) 高校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度较弱

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是当前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创新性成果产出和转化的关键有效途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五育”融合,整合各学科潜在的美育内容,优化和创新第一、二课堂的衔接及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件对于如何开展教学实践以提升美育与其他学科的创新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高校美育具备综合性的学科性质,有助于实现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达到育人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美育课程教学只停留在艺术门类的交叉融合,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度较弱,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 模式之融:南京农业大学美育课程“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本文将以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大)的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南农大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南农大已然着眼于“大美育”引领下的教育新生态建构,注重将农业特色与美育工作融合。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比赛中,南农大的美育改革创新案例荣获全国一等奖。笔者将以高校一线美育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视角对南农大美育课程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高校美育课程的实施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 构建“五位一体”“三课联动”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

南农大的美育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与教学成果。学校根据课程需要,组建师资队伍,构建了“公共艺术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审美实践课程+潜在审美课程”五位一体的“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线上课堂”三课联动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

1. 门类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

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意见》中也要求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高校开展学生跨校选修相关课程和学分互认[19]。

基于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和指导方案意见,长期以来,南农大教务处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成立校级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以来,不断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加强课程改革,目前已设置了包括“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等八门教育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文艺美学”等在内的二十余门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是全校2学分的必修课。

2. 面向全员的通识核心课程

2007年哈佛大学出台了《通识教育专责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对哈佛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进行了改革,并设置了美育课程——审美与阐释理解。这里的审美与阐释理解类课程中的美已经不再是音乐、美术、或者文学,而是包含各种各样的艺术内容。足以见得,在通识教育中美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涉农高校师生寄予期望。南农大积极响应号召,立足大美育格局,加强农科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建设了“大国三农”通识教育系列课程[21],其中在文学艺术版块不仅开设了艺术鉴赏课程,还设置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鉴赏(含陶艺茶艺)”课程以及提升文学素养的“古典诗词鉴赏”“文学经典阅读”等通识核心课程。南农大通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采用由教授为首席负责人的教学管理模式,每学期开展多次教学研讨,精心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活动,极大地杜绝了“水课”的产生,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通识教育中美育课程的有效设置开阔了学生视野,加强了学生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文学和艺术感性鉴赏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美学素养、精神气质、文化品格。面向人人的通识课程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在美育课程选择上的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美育目标。

3. 持续精进的国家精品课程

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中坚力量。通过高校美育课程的有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有力量的民族文化。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南农大在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弘扬中国传统美育精神为教学目标,探索符合教育对象特质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南农大从2001年开始建立了图文并茂的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博文益智”网,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依托“博文益智”网建设了“美学”网络课程,成为最早的美育MOOC(慕课)探索者,形成学生线上课程学习模式;2008年,课程团队全面改版“美学”课程为“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2009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建成“美在民间”课程,该课程2016年获评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完善线上课程教学模式。2019年课程“民间艺术鉴赏”成为学校通识核心课程,形成线上慕课教学与线下体验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课程团队在二十年四次教学改革探索中一直将传承中华美育精神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民间艺术认知和鉴赏的学习渠道和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助力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价值认同,在接受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中,在见证世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助力学生增加文化自省,增强文化自信。

截至2021年底,南农大的国家精品课程“美在民间”,在超星尔雅有131万人次学习关注,是爱课程平台上慕课互动频率名列前茅的课程,2万余名学生获得慕课证书和学分,并应邀在南京大学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20年,“学习强国”两次推荐学习南农大“美在民间”课程。

4. 跨学科的审美实践课程

(1) 传统文化与审美育人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22]。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汲取精神滋养,审美教育的有效介入是事半功倍的方式。

南农大开设“京剧数学”课程,将国粹京剧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中学好专业课;此外,南农大开设的“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将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紫砂工艺、参与茶艺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给学生送去独具魅力的美学体验、别出心裁的审美风格、情感饱满的民族精神,在专业学习的课堂上渗透进传统文化和美育价值,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涵育学生品质。学生在传统文化和审美育人的相辅相成中,不仅提高了专业学习的效率,也提升了审美素养。

(2) 专业实践与艺术美感交叉融合

科学和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美学和艺术中享有的自由正是科学中可以依靠和借用的钥匙和拐杖[23]。20世纪后期崛起了一门崭新学科——科学美学,足以证明科学之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科学源自想象,艺术唤起情感,而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创新,科学与艺术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没有丰富的情感表达,缺少广博的智慧激荡,也难以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24]。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学在人的全面培养中发挥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

南农大探索专业实践与艺术美感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学科美感,帮助学生挖掘学科美,创造科学美。南农大有全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园艺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出菊花艺术实践工作坊。工作坊以“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公益先行,助力扶贫”为理念,实现“一课堂”与“二课堂”的衔接。将艺术与科研相结合,在参与研发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学生艺术实践赋能科研成果在乡村振兴上的转化落地,将艺术表达充分融入乡村振兴的一二三产当中。工作坊依托学校菊花研发团队的科研成果,对南农大对口帮扶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及产品升级设计,通过插花绘画、景观规划等板块,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此外还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发“菊花口红”“菊花”系列洗护用品等。工作坊将学科与美育相融合,将专业实践寓于美育实践,形成特别的美育实践课程,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植物保护是南农大的特色学科,植物保护学院在专业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融合中作出多次尝试。通过举办昆虫摄影大赛、昆虫标本设计和制作大赛,打造多种充满植保特色的精美的文创产品,同时设置科普课程和DIY教程,推动昆虫科普,运用专业知识力量保护中国珍稀昆虫的同时,学生在动植物世界里寻找美、发现美、保护美、创造美。学生在细胞绘画比赛中挑取标本,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拍摄各类病原菌和植物细胞,充分发挥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专业知识和科技搭起通向微观世界的桥梁,巧用艺术手段,打造显微镜下的美学课堂。

南农大专业实践与艺术美感的融合不仅仅在特色学科中探索,更鼓励基础学科从传统的枯燥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其实,数字中有美,实验中亦有美。理学院在学生的实验课堂中,融入艺术美感,打造实验室中的艺术课堂。巧手折就纸玫瑰,将硫酸铜在纸玫瑰上重结晶,美丽的“蓝色妖姬”就诞生了;我们所了解的碘化铅是一种化学药剂,然而它的制备过程亦可以美轮美奂,通过实验室的制作加工,变成富有诗意的“黄金雨”。实验室里的美学探索也让理科生在实践中拥有美感体验,发现美,学审美,从而创造美。

(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互通互融

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其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美育将致力于帮助大学生丰富精神,塑造自由而健全的人格,从而助其树立将所学运用于社会发展的理想信念。由此可以发现,艺术和科学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都在寻求创造真理和实践真理的方法。

南农大在各类别的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不断完善、创新赛制规则,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参赛,多角度多思维思考问题,强调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是精神文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应将人文精神的理念与之相融通。南农大鼓励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引导学生将所学投诸所用、用科技造福社会,培育出“‘红’篇‘菊’制——菊花特色衍生品助力乡村振兴”“云智秾:保障农民增产助力农民增收”等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南农大跨学科的审美实践课程将专业实践与艺术美感交叉融合,助力学生形成跨学科理念,培养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主动性,使其逐步建立对于世界发展的科学态度,塑造科学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

5. 全方位的潜在审美课程

大学校园是重要的审美空间,“校园文化浸润”是一种潜在的良好的美育课程实践方式。南农大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优美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搭建大学美育的线上与线下课程实践平台,如通过线上虚拟的云课堂、慕课、学习通、开发 APP 等共同建构校园美育的传播场域,通过多元互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审美意向。学校先后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和改造校友馆及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等重要场地设施;在校园摆放杰出校友铜像、先贤石像,在图书馆等处展出师生摄影作品展板、艺术作品展板等;设计建造校训石,艺术墙等;“勤仁坡”“桃李廊”“梧桐道”分布在校园各个景区,校园内各景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交相辉映。通过校园中社会环境的改造与精神环境的构建,使校园悄然间发挥着浸染式的美育功能。大学生在校园里即可开启沉浸式的美育研习,使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得到充分的保证。

(二) 打造“美育情怀”的一流师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实施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由于我国尚未设置相对独立的“美育学”学科,美育教师的培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美育实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不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人文类课程和美育类课程十分薄弱、美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三个方面。建立一支优秀的美育师资队伍,是落实美育工作、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的最终保证。

美育教学的主体是艺术课程教学,因为艺术是审美活动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艺术课程是落实美育教学的主渠道,艺术课程建设的主体是艺术教师。从2015年起,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农大承办的“高校公共艺术骨干教师师资培训班”,为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美育课程的精彩展示提供了平台。学员们通过观摩学习教学方法和技巧,提升教学水平。此外,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农大承办的两届“江苏省高校教师公共艺术课程微课大赛”对助推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师资队伍和开发高质量的高校美育精品课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南农大还承办了“江苏省公共艺术精品课程巡展”,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江苏省公共艺术研讨会”,为高校美育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在艺术氛围中进行思想碰撞,为美育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经验与灵感,为加强高校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美育课程和专业艺术课程的有机结合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

(三) 学分是开展“美育课程”的重要保障

学分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支撑高校美育课程实施和新时代高校美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就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而言,高校各类美育课程都应当纳入学分体系,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目前美育政策规定了艺术必选课程应有2学分[25]。南农大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须修满通识教育核心课10学分,通识教育核心课分为六大类,每一类课程学生须选修1~2学分。此外,全校必读课“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为学生必选2学分课程。学分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群体的受众面,保障了美育的育人成效。

但调研发现,除了2学分必读课之外,学生还需要选修2学分的美育课程,选课门类较为随意。如此便会导致学生的美育知识缺乏系统性,无法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美育,选课的随意性使得美育的根本目标难以实现。为此,南农大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加入了美育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的必修环节,其中设置的“人文社科”板块包含“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一方面,可以推动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加大选拔培养普通学生成为艺术团成员的覆盖面,从而通过学生朋辈群体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各类文化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报名,以充分保证艺术实践活动让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并享受其中。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演出或观摩活动以获取学时,完成规定学时即可获取学分。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有极大的实践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外进行延展实践,深化学习效果[26]。不仅如此,为切实加强学生对美育实践的热情,南农大在学生评奖评优和保研政策中均对“艺术类”活动设有单独奖项。例如,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将实行加分制度、单设“艺术类单项奖学金”等。

南农大在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构建“公共艺术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审美实践课程+潜在审美课程”五位一体的“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线上课堂”三课联动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美育课程线上线下内容互补,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得益彰,实现教与学互动,有利于学生获取最佳审美经验,从而实现美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全员育人目标。

四、 心之所向:进一步提升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若要全面实现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标,高校必须积极落实《意见》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改革发展。南农大在美育课程建设与模式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农科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启示。笔者根据上述南农大美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及自身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实践探索,认为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完善美育课程设置,打造创新型美育课程

由于高校美育师资力量匮乏,对美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美育课程设置缺乏体系化建设,课程质量难以保证,常出现美育课程与艺术课程混淆的现象,亦或出现敷衍的“形式课”“水课”。这种状况随着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美育改革文件的相继出台有了一定的改善,对于美育课程与其他艺术类课程也有了较为明确的区分,但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未得到有效落实,致使美育无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高校美育,应当设置精确化、标准化、体系化的课程群,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实践相结合,并充分考虑与专业的融合,注重学生的体验感,与时俱进开展“沉浸式”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美育课程,也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基于学科基础打造创新型美育课程,有助于形成美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合力,不仅便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美育学习兴趣,更能给学生充分的选择和系统化的学习机会,提高育人实效。此外,基于学科专业基础打造创新型美育课程有助于实现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哺,如结合专业实习环节的需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走访调研,充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课程供给,以拍摄微电影等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手段,推动专业和美育的融合,优化课程设置和美育资源配置,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由此,一方面,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探索与合作,能够实现美育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教学方式的融合;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实践中开阔教学思路,不断加强教学合作,通过“专业+美育”的融合,为“美育”赋能,实现美育工作的创新,此种方式也能够有效缓解美育师资不足的现实困难;不仅如此,学生也能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实践探索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审美理解和审美内化。从而推动美育课程设置趋于完善,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切实提升美育课程的育人实效。

(二) 贯穿本硕博美育教学,覆盖学校教育各学段

当前高校美育课程受众集中在本科阶段,课程覆盖缺乏本硕博贯通。笔者对所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硕士生、博士生进行了访谈,大部分学生表示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并未受到相关美育课程的教育,但对美育课程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并认可美育在育人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可见,研究生群体几乎成了高校美育“被遗忘的角落”,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大部分高校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重视对研究生群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精神锻造、社会责任感强化等;然而,一些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上重视“德智体”,忽视了“美”,然而“美”恰恰是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人才综合素养的完善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意义深远[27]。美育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对生活美的追求、从而能够提高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美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当把美育贯穿在硕博教育中,努力探索本硕博贯通的美育教育模式和方法。通过树立本硕博“递进式”的美育课程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设置美育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知“美育”对于自身科研学习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不断创新美育方法,积极落实《意见》中“坚持面向全体,健全并不断完善面向人人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的文件精神。这也将有助于高校实现对学生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培育,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优化人才知识结构。

(三) 全面推进评价改革,双向统筹保障育人成效

由于我国美育发展起步较晚且近现代以来相关政策的几度变更,国内关于高校美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较为薄弱,未能构建完整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践环节缺少相应的教育规范,包括教育计划、课程建设及评估体系等等[28]。美育课程的教学不能纸上谈兵,考核评价不能只是空头支票,亦不能片面化、随意性考核,只注重理论学习和考试分数,不注重学生的实际课堂体验和课堂学习实效。否则将导致教师教学热情和教学创新性低,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低等问题的恶性循环。

实施美育课程改革离不开美育教师的投入,离不开一系列教育规范的保障,确保有足够的师资投入课程建设,亦要确保教师敢于和乐于实施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激发学生参与和投入创新性美育学习实践。因此,高校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难题,加大力度培养和壮大美育师资队伍,通过“青年人才招聘+现有教师培育”的方式双向共进,全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美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需面向施教群体和受教群体不断完善美育课程的评价机制,统筹兼顾双方视角和需求,制定相应政策激励教师寻求教学创新,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实践,通过美育课程学分认定、美育实践纳入评奖评优等方式完善美育课程改革,以充分发挥美育良好的综合性育人功能。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美育工作者应积极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育人”和“学科融合”是高校美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话语,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课程”的发展,而是“人”的全面培养。高校应将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美育的主体育人功能和辅助育人功能,统筹和融通“课程、实践、科研、文化”等育人体系,实现美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浸润,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切实加强高校育人成效,拓宽育人途径,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艺术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