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习近平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习近平人民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为“三进”),用其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人民观是人民主体的历史观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的融合,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化为党的立场、政治担当和个人信念及境界〔1〕的思想。
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习近平认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人民怀有真情实感,为人民谋幸福也是习近平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多次强调,一个政党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其先进性,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与人民保持血肉关系就是我们党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心心相印,这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能带领人民取得胜利,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人民赤胆忠诚,永远信任人民,永远依靠人民,永远忠于人民,永远保持与人民的血肉关系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根本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习近平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它最大的光荣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牺牲、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利益和幸福生活。因此,每个共产党员要树立爱民之心、培养为民之情、形成亲民之风,提高为民之能。
习近平一直坚持和倡导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他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永远情系人民,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永远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所有的发展成果都由人民共享。〔3〕人民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一条根本的执政理念及始终不渝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最新境界,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责任担当、化为执政情怀、化为治国理政方法的观点与思想。
“社会主义失败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从15个锐减至5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明显削弱;西方国家的共产党迫于形势和压力,也纷纷解散或改名;亚非拉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根据这些变化,西方许多学者鼓吹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已经成为历史,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未到75年的竞争中最终失败,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社会主义已经死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承认中国这种非资本主义国家、非西方模式的成功,认为中国的发展无足轻重,鼓吹“中国崩溃论”,其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是遏制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恶毒的心理战,是希望中国崩溃的霸权主义心态。所以,他们夸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放大其严重性进行宣传,同时极力推崇和鼓吹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以上信号的错误导向导致国内的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失去信心,也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特别在青年学生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给进行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教育带来了挑战。
当前已进入“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是世纪宝宝,他们被誉为含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互联网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但面对网络世界良莠不齐及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他们缺乏是非判断和选择能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在科技和经济上的优势,借助全球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分化”和“西化”,试图通过思想而不是导弹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用和平演变的潮水冲垮社会主义的堤坝”。〔4〕西方文化产品夹杂着他们先进的网络技术及科学技术传播到我国,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党内出现了贪污腐化现象,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另外,在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在追求利益及财富的过程中,不少人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精神缺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年青一代更是缺少“人民”观念。以上这些都给习近平人民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要对大学生进行习近平人民观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最难的应该是如何讲清楚理论与现实相矛盾冲突的内容。如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全心全意的劳动,但现实中存在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员工受剥削的客观事实;如要讲清楚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用,但现实中存在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存在不小差距,城市中的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拉大;如要从理论上讲清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现实生活中存在为获取个人更大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的官场腐败问题、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理论与现实存在的反差,给习近平人民观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人民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推出的新政策、新举措、新制度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方法,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观,可以说,习近平人民观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实践。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中的中流砥柱和可靠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对大学生进行习近平人民观教育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人民观的根本宗旨及核心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党执政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力量,人民支持是牢固党执政的根基,这是我党执政价值观,也是根本价值立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5〕党的宗旨、性质及执政价值观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支撑点,而党的先进性是人民对党认同的基础。所以,要保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且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做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血脉永续,必须培养大学生的人民情怀,通过“三进”教育,让习近平人民观有效地融入教材,进入课堂,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进入学生的头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人民、贴近群众,培养热爱人民、关爱群众的情感;建立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形成人民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人民摆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6〕在新的征程中,只有将习近平人民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并将其永续传承,才能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引,习近平人民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探索、接续奋斗的历史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必须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辉煌的篇章。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习近平人民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民情怀,心怀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人民的方向作为前行的方向,以人民的力量作为前行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发挥人民作用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的主体,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就必须树立人民观,培育人民观,实现社会主体的“自为性”,从而通过主体选择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但马克思强调了人的“自为”过程不能任意而为,人只有在遵循社会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作为主体的价值目标。人民观的历史规律性和价值性已经得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确证,已经在中国共产多年的执政和国家建设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确证。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民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人民观,有益于其用人民观涵养自己的思想,让他们遵循这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在将来参与社会建设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让他们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进教材”是习近平人民观“三进”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进教材”就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教材中,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和指引,又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直接、最显性的媒介。因此,为了让习近平人民观思想能有效地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首先必须在教材中充分、全面、有机地融入习近平人民观。
可喜的是,十九大召开之后,中宣部和教育部及时地组织了有关专家,专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专家们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将包括人民观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融入了教材。编写了符合政治要求、符合学理阐述要求、符合理论及实践规律(思想发展规律、理论发展规律、教育规律)要求、符合质量要求、符合学习范式要求的思政课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教材内容研读透彻,精心备课,制作课件,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进课堂做好充分准备。特别要做好教材相关内容的有益补充。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追求“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等相关的内容中,要对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内涵、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等内容进行补充和论述。再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第九章第二节第一目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讲授习近平人民观理论。
“三体系”指的是任课教师的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教材内容体系。“进课堂”是习近平人民观“三进”工作的关键与核心。“进课堂”就是把“三体系”有机耦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9〕“进课堂”就是要将教材转化成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转化成学生可以接受乐意接受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要实现这种转化,实现习近平人民观生动“进课堂”,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人民观。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才能学通悟透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来源、文化渊源、科学内涵、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人民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习近平人民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等,才能弄清习近平人民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理论、内容、问题的对接关系,打通习近平人民观全面、有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症结,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将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体系转换,为习近平人民观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师资培训。包括人民观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要首先进入广大一线教师的头脑,才能保证进入广大青年学生的头脑,而要教师通过自学全面透彻地理解这些理论难度较大,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各大高校、行业组织等相关部门要组织相关的课程培训、高级研修班等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这些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让人民观进入教师的思想和精神。同时通过培训,掌握相关教学方法。教师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感情,并将这种深厚的感情落实到行动上,实现感情和行动相统一,在“三进”的具体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要实现习近平人民观生动“进课堂”,必须避免坐而论道、空洞说理、教条说教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相结合,开放课堂和封闭课堂相结合。在作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形课堂,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比如研练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等,根据教学需要相结合),发挥综合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获得感。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络、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引导等都是无形的课堂,学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这些无形的课堂中融入习近平人民观教育的要素,让人民观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课堂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当要向学生讲解习近平人民观基本理论时,可以进行封闭式的讲授,当要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时,可以开放课堂,让学生参与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解释社会现实、时政热点、国家新的政策与举措等,让学生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实现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另外,要实现生动“进课堂”,教师课堂语言也要提高生命力和感染力。避免空话、官话、老话、套话,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及接地气的语言,将枯燥晦涩的学术话语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话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的活力与力量。
“进头脑”是习近平人民观“三进”工作的目标与理想。“进头脑”就是帮助大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10〕达到让学生“入耳、入心、入脑”,让学生对习近平人民观“真懂、真信、真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过知情意行教育实现学生学习习近平人民观从认知到行为的逐步实现。首先,通过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理论认同讲授和学生理论探究的效果,促进学生对人民观的理性认知;其次,运用渗透、融入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突出习近平人民观的高位势能及其实践品质,让学生感受人民观不只是理论,它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实践的,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大学生对人民观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再次,引导学生坚持学习和运用习近平人民观,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培养坚持学习和运用的意志力;最后,学习、思考、领悟、实践,最终都是为了运用,所以,要鼓励指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运用习近平人民观,化人民观为日常行为。
第一,活动载体的拓展。习近平人民观作为一种理论要真正“进学生头脑”,成为学生的思想素质,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跟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相碰撞,经过学生的体验机制进行消化吸收。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建设及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载体,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例如:马克思中国化成果系列讲座、人民观网络美文阅读分享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天线上微学习活动、重大纪念日主题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形势政策系列专题讲座、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系列讲座等思想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可形成系列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学习空间的拓展。要提高“三进”工作的实效,高校还要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除了课堂,还可以将学生学习实践的空间拓展到宿舍、网络、社团等,在宿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相关的宿舍文化活动;开展线上习近平人民观相关文章朗诵或演讲比赛,或者表情包比赛等;在服务性的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在服务中奉献”的精神,如在勤工助学性的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在娱乐类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第三,学习形式的拓展。不同的学习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所以采用多种形式学习,可以相互补充,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学习习近平人民观的过程中,除了课堂理论学习,还可以通过开设线上互动课程、业余党校学习、专家专题辅导学习、学生自学和研讨活动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必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提高学习的实效。
积极推进习近平人民观“三进”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光荣的历史使命,教师要负起这一责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用好新教材,站好讲台,讲好课程,以理服人,让理论所到之处阳光普照,用习近平人民观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