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新兴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科技更是融入不同产业,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近年来,科技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理念与模式层出不穷,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名人故居作为建筑遗产与名人文化遗产的双重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经济价值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引起相当多的较高层次的文化、经济、科技界人士的关注,有力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社会价值方面,名人故居可以增强当地人民的荣誉感,激励当地各界有志之士的精神追求。名人故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在新兴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理应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将新兴科技与名人故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更好地进行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名人故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遍布各地,数量颇多的当属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文章选取上海鲁迅故居为例,对上海鲁迅故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鲁迅先生在上海的故居有三个,分别是山阴路鲁迅旧居、景云里鲁迅旧居以及拉摩斯公寓鲁迅旧居。其中,山阴路鲁迅故居坐落于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1933年4月11日,鲁迅先生和妻子许广平带儿子海婴搬到这里。在居住期间,鲁迅先生依旧笔耕不辍,伏案写作,留下了《故事新编》、《死魂灵》译文等作品,并在山阴路故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鲁迅先生在山阴路鲁迅故居逝世,这里成了鲁迅先生在上海的最后寓所。现在的山阴路鲁迅故居根据鲁迅先生生前居住时的情形复原。鲁迅故居作为鲁迅先生生前的住所,以山阴路里弄建筑这一物质载体的形式,见证了鲁迅先生在其居住期间的生活足迹,承载着鲁迅先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给人们留下了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回忆与文化空间。山阴路鲁迅故居附近有鲁迅纪念馆、鲁迅公园、鲁迅墓等景点,选取山阴路鲁迅故居有利于联合附近景点,打造以鲁迅先生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园区。
文章以山阴路鲁迅故居为例进行研究,后文中出现的鲁迅故居皆为山阴路鲁迅旧居。
名人故居是特殊的建筑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折射出城市历史变迁进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是对某段历史的铭记与肯定。由此,公众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此类建筑遗产的价值,还能更客观地看待某段历史。名人及其所处的时代精神是故居的精髓所在,名人故居作为一类文化资源,凝聚了名人文化精神,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上海鲁迅故居极具商业开发潜力。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名人故居作为历史人文类景点,一直深受大众青睐,走进名人故居,即是走近名人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名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生活环境,更能了解名人文化作品与内涵精神。名人故居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其商业价值可见一斑。上海鲁迅故居对提升上海的城市形象,推动旅游业发展,增强市民自豪感都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所以上海鲁迅故居的商业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2.2.1 艺术风格价值
上海鲁迅故居作为一种新式里弄建筑,凝固了一段历史,是特定时代的缩影,展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风采。上海由于浑然天成的地理优势,有着“海纳百川”的思想。在当时历史时期下,新式里弄建筑更是体现了上海在一个特定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追求,对特定历史时期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2.2 历史教育价值
名人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象征,近现代名人故居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以及名人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是唤醒民族精神、启发民族意识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杰出贡献者,其在思想上与文学上的成就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启发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图存的运动,这些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对学习和弘扬爱国主义和传承民族精神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当前上海鲁迅故居的保护相对完整,鲁迅先生生前使用的一些家具以及部分书籍等物品仍完好地保存在山阴路鲁迅故居中。故居也作为一处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但在其保护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尤其是对鲁迅故居原有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故居内的墙面、楼梯都经过了一番翻新,屋内仅存几件家具的摆设和一些新时期印刷的书籍陈列,使得故居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原真性。故居在经过翻新后,历史的厚重氛围大打折扣,在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想象空间等方面效果明显降低。
3.2.1 经营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上海鲁迅故居的经营模式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传统的收取低额门票的阶段,其经营成本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观众支付低价门票,进行一个简单的参观,参观方式也是由导游带领观众,对故居内情况进行机械式解说,观众被动跟随的枯燥沉闷的传统形式。
3.2.2 展示形式缺乏互动体验
在鲁迅故居的旅游开发中,鲁迅故居对外展示的形式机械僵硬,观众缺乏互动体验。观众在参观鲁迅故居时只是跟随导游的步伐从一楼参观到三楼,整个游览过程只有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形式,并不能给观众带来一个良好的参观体验。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单方面的传统参观式旅游,更多的是注重整个参观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观众体验。
3.2.3 市场开发活力不足
市场开发活力不足,欠缺成熟的产业化发展。在鲁迅故居的开发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没有引入市场资本。产业联动性较差,没有将故居与周边环境以及其他产业结合起来。例如,鲁迅故居单独隐藏在山阴路的弄堂里,周边是普通的居民区,缺乏相关的衍生产业和产品,没有将餐饮、交通、文化活动等产业联合起来,打造鲁迅文化旅游区。
3.2.4 文化内涵缺失严重
当前鲁迅故居开发的文化内涵缺失严重。鲁迅故居毕竟只是一栋房子,随着时间的侵蚀,总会腐朽,无法完整永存。所以,要纪念鲁迅先生,发扬其内在精神及文化价值,最根本的还是要传承其思想、著述,而不是仅停留于保护一所房子这一物质层面上。故居讲解志愿者对鲁迅故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不完全了解,讲解生硬,服务缺乏热情,在引导观众参观时所说的都不能称之为“解说”,大部分都是在背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对于观众提出的问题,讲解者也未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故居的文化内涵并未得到深入挖掘,观众对于鲁迅故居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例如导游在引导时,只是简要介绍了鲁迅故居内的摆设物品,对于其物品与鲁迅先生的联系以及背后的故事讲解甚少。
科技是生产的手段,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灵魂,自古以来,科技与文化就紧密相连,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融、促进。在新兴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名人故居在保护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融入新兴科技进行创新,以更符合大众需求与认可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开发。上海鲁迅故居的保护与开发在借助新兴科技手段的过程中,可以从保护与开发两个角度入手。针对鲁迅故居的保护问题,可以采用文化资源数字化,对鲁迅故居的文化内涵进行保护,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思想、著述进行影视创作,再现其文化价值与内涵,传播给大众。而在进一步的市场开发中,可以借助AR、VR等科技形式,通过增强互动性,整合相关产业,解决鲁迅故居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观众体验感差、缺乏市场活力等问题。
保护名人故居最基本的是对其居住场所的建筑保护。对于建筑的保护,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建筑保护关键在于遵循原真性原则。现代科技在发展,建筑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保护名人故居可以和一些科技建筑公司进行合作,在保证鲁迅故居原真性的基础上,请专业公司运用科技手段对故居进行修缮,对故居内的物件进行修复与保存。
其次,对名人故居的保护还可以是一种无形的保护。例如,我国在对龙门石窟的保护中,便运用了建筑物数字化技术。当地管理局与北京大学合作展开“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通过对洞窟、佛像、饰物等扫描,建立三维模型,更好地保护龙门石窟[1]。鲁迅故居在保护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将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引入保护中。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指以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信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文化遗产及相关的图、文、音、像为对象,通过采集、记录、整理、筛选,将其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最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输展示,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和感官体验,以达到有效整理、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目的[2]。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运用数据库建设和管理技术对鲁迅先生的著作等精神财产相关数据进行保存;二是依托可视化技术(如VR、AR等)、三维动画技术对已被部分破坏的鲁迅故居进行重现进而重建,以达到保护目的。
针对鲁迅故居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借助新兴科技进行创意开发,提升上海鲁迅故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4.2.1 改善经营模式,丰富鲁迅故居的功能定位
首先,打破单一的政府拨款、门票收费模式,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重点吸引科技公司资本,结合新兴科技进行创意研发。例如,引入时下热门的VR技术进行开发,与科技公司一起合作开发创意产品,具体可以根据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拍摄VR微电影、设置知识竞答闯关类VR游戏等。其次,进一步丰富鲁迅故居的功能定位。例如,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的定位是保护与发扬托尔斯泰遗产的多功能文化机构,“我们希望在所有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通过各种各样多功能的活动来点燃一盏灯,照亮他整个的生活。[3]”因此,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建立了托尔斯泰图书馆,举办国际研讨会、青年兴趣项目等活动。鉴于此,鲁迅故居可以丰富自身的功能定位,不局限于只是一处名人故居,还可以将其打造成多功能文化机构。考虑到鲁迅故居的实际空间,可以设立一个数字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平台举行鲁迅先生经典作品朗读、文学创作比赛、鲁迅先生生平事迹专题讲解活动等一系列线上活动,扩大公众的参与度。此外,可以借助相隔不远的鲁迅纪念馆与鲁迅公园进行线下活动,例如,举办读者分享会、学术研讨会等,将鲁迅故居打造成集旅游参观、阅读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从而拓宽故居的功能。
4.2.2 创新旅游形式,增强观众互动体验
美国的林肯故居管理者将有关林肯的遗迹联合起来设计成旅游路线,设计出“寻找林肯”的活动,引导人们沿着林肯的足迹追溯了解林肯当年成长和发展的历程[4]。鲁迅故居地处虹口区,毗邻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价值。故居可以和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找一些网站类旅游频道,例如腾讯大申网、去哪儿网、携程网等,共同举办一些创意旅游项目。设计一些诸如“多伦路名人文化之旅”的旅游路线,沿途也可以设置一些运用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的“扫一扫寻宝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招募观众参与活动,并通过线上平台直播的形式对故居进行宣传,提升故居知名度。也可以定期推出丰富多样的旅游路线和活动,增强故居游览的趣味性,增进观众的体验感与参与度。
4.2.3 整合鲁迅故居及其周边资源,促进多个产业间的联动
餐饮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从观众的需求出发,为其提供优质且具有特色的餐饮服务。例如,台北林语堂故居内便设有餐厅,墙上挂着林语堂亲笔写的“有不为斋”四个大字,餐厅的桌椅也是由林语堂先生设计而成,刻有甲骨文“凤”字。餐厅中的德式熏烤猪脚、无锡肉骨排也都与林语堂先生有渊源,翡翠高丽菜卷是林夫人生前最爱的素菜[5]。鲁迅故居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例如,将鲁迅作品里的食物一一找出来进行研发,做成美食,或是做成特产,供观众购买。由于鲁迅故居空间较小,尚不具备单独划分餐厅区域的功能,可以尝试与周边街道餐饮店进行合作,打造“鲁迅作品寻味餐厅”等。此外,还可以与影视行业合作,拍摄以鲁迅先生生平或是鲁迅作品为创作脚本的IP影视剧,在鲁迅故居取景,让人们在感悟影视剧与鲁迅精神魅力的同时,也成为故居的潜在观众。
4.2.4 深入挖掘鲁迅故居的文化内涵,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意义
例如,巴尔扎克故居纪念馆最初只是展示巴尔扎克曾经生活状态的建筑,逐渐演变成向全世界展示巴尔扎克的重要博物馆。巴尔扎克故居纪念馆不仅展现名人生活场景,而且注重挖掘故居的文化内涵,如注重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解读,并结合各种现代方式传播作品,以扩大巴尔扎克的文学影响力[6]。同样,鲁迅先生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与精神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鲁迅故居也不应仅仅只是展现名人生活场景的建筑,更是具有温度与力量的文化空间,应注重传承鲁迅先生的精神与品质。例如,开设创新VR阅览室,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通过VR技术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以一种新的体验走进经典、阅读经典。通过微信小程序让观众或是网友点击抽取一句“鲁迅先生激励你的话”的形式,促进大众对鲁迅名言的了解。另外,通过微博等平台,举办与鲁迅故居相关的有奖知识竞答,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章,增进大众对鲁迅先生以及鲁迅故居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在鲁迅故居的官方网站举办征文、摄影等活动,增强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引起社会的关注,为鲁迅故居提升美誉度。由此,增进公众对上海鲁迅故居的了解,促进公众走进鲁迅故居、走近鲁迅文化精神的兴趣。
名人故居是研究历史文化,发扬历史名人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妥善地保护名人故居,科学合理地开发名人故居,使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均能得到有效挖掘,使公众能够更好连接历史与当下,深入体验名人故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名人故居类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统一,需要我们立足于新兴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清醒地认识到要打破名人故居的传统旅游形式,将新兴科技运用到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中,借助更加多元丰富的新形式,再现名人所处的历史时期风貌,突出弘扬名人伟大精神,从而让公众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值得注意的是,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只是开发的手段,其根本还是名人故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中,切忌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