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方 方
(洛阳市社会科学院, 河南洛阳471000)
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为经济优势型、市场优势型、交通优势型和资源优势型等4种类型[1]。其中经济优势型、市场区位优势类型的县区占比80%以上,空间上多分布于郑州、洛阳等主要城市近郊,依托城市人口多、游客市场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等因素发展迅速。栾川县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秦巴山区国家级贫困县,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立县、旅游富县、产业强县”战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栾川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扶贫脱贫攻坚战。栾川县已顺利于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研究栾川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我国中西部同类型偏远山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栾川县是自然资源大县,全县林地面积2121.3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82.4%、绿化率85.05%,均居河南省第一位;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20天以上,有“中原肺叶”之称,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栾川县是旅游资源大县,境内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淯河等4条分属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河流,伏牛山、熊耳山、遏遇岭自西向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大沟川,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现有老君山、鸡冠洞等2个国家5A级景区,龙峪湾、重渡沟、伏牛山滑雪场、养子沟、抱犊寨、天河大峡谷等6个国家4A级景区,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等。
栾川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提质转型与改革创新四个阶段[2]。近年来,栾川县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有效整合境内资源,打造“旅居福地新栾川”名片,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栾川县是全国县域内拥有A级景区最多、年接待游客人次最多、农家宾馆床位数量最多的县域。全县15个乡镇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其中13个乡镇拥有景区,发展旅游专业村51个,每个乡镇有至少一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至少一条沟域经济示范带;星级宾馆6家,农家宾馆1 442家;全县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2万人,辐射带动16.8万人参与乡村旅游业,占全县总人口的48%。
自2017年以来,栾川县持续打造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区。如在伊源康养谷将沟域2平方千米土地全部流转,栽植桃、李、杏、梨等果树与竹园、油菜、油葵等作物,举办桃花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以吸引游客。同时在各个沟域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散养土鸡等分散种植业与养殖业,突出沟域经济特色农业优势,供给“栾川印象”加工产业链,推动就地转化。在各个沟域经济示范区,积极扩大农家宾馆发展规模。2020年以来,栾川县共新增加住宿床位1 198个,安排就业3 461人,带动沟域内9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截至2021年年初,全县沟域实现产值4.7亿元。
栾川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加大旅游扶贫投入。栾川县将乡村旅游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载体,注重贫困户服务技能培训与民居改造,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2020年,栾川县统筹资金用于完成贫困户技能培训、设施升级、改造闲置等3个旅游扶贫产业项目。2018年9月,重渡沟旅游减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19年3月栾川县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入选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栾川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截至2020年年初,全县有31个贫困村发展成为旅游专业村,有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有14家民宿被命名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户。
第二,高速免费迎游客。栾川县于2017~2019年连续3年举办高速免费活动,通过创新“交通+旅游”模式,提升栾川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2017年在第1届为期20天的高速免费活动中,出台景区轮流免费、农家宾馆半价、车辆加油打折等优惠政策, 引客入栾。2020年以来,旅游业普遍受疫情影响较大,栾川县创新思路,巧妙应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栾川风景,吸引游客入栾。2020年,先后邀请1 600余名新媒体达人通过短视频拍摄、抖音文案、直播带货等形式为栾川老君山景区做代言,并创造性推出了“30+”系列活动暨10大主题活动+10大网红打卡地+10大美丽乡村。这些推广活动产生了良好效应,使栾川县旅游业逆势上扬。
第三,创建“栾川印象”农产品品牌。栾川县先后研究制定《栾川县民宿管理暂行办法》《栾川县民宿发展支持政策》,推动庄子村拾光二十度客栈、重渡沟景区悦里客栈等5家民宿创建河南省精品民宿。目前共发展精品民宿47家成为中原地区乡村旅游民宿高地。重渡沟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近年来,栾川县倾力打造“栾川印象”区域农产品品牌,拓展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思路,把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通过“公司+农户+种植基地”模式,已开发高山杂粮、食用菌、特色林果、中药材、果酒饮料、非遗传统类6大系列107款产品,以往农家的玉米糁、土蜂蜜、柿子醋等山货打上“栾川印象”的标签“出了山”,身价倍增,成为游客购物车中的“新宠”。自2014年以来,栾川县发起举办了6届中原旅游商品博览会。通过这一举措,栾川县打通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产业链,叫响了自身特色农产品品牌。栾川县为更多的农产品植入文化基因,把农产品变身为创意产品,进而转化为旅游商品,为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有益尝试。
2015年以来,栾川县通过创新乡村旅游运营模式、融资机制、管理体制等,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栾川模式”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典型模式,自2017年栾川县完成整体脱贫后,其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却面临如下瓶颈。
栾川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以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多为实现脱贫攻坚。所出台的《栾川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总体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规划》等多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虽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顶层设计偏向性强。自2017年栾川县完成整体脱贫之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已不能再完全等同于脱贫扶贫工作,而应在新发展格局下上升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栾川县目前尚未转变发展思路,在乡村旅游产业工作中对真正有实力、有创新性、有可行性的能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商业模式、新技术与新人才引入尚少,淘宝、京东、菜篮子等农村电商形式落地密度和浓度不足,缺乏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新思路,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后劲不足。
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发展资金比较薄弱,且资金整体聚合度不高,导致现有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较短,既不利于统筹域内农业产业化链条上中下游产业的整合归拢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局面。栾川县通过乡村旅游振兴集聚起来的本土企业,产业基础普遍薄弱,缺乏龙头带动与规划引导,仅有“君山制药”一枝独秀,规模以上企业较少,未能形成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后劲较弱,对县域经济的持续拉动作用不强。
栾川县乡村旅游景点科技创新普遍偏弱,尚未实现主要景点人脸识别购票入园;各个乡村旅游景点未能或较少普及文创产品、食品药品等商品无人售货机,无法便利游客购物,拉动景点创收。乡村旅游景点基建成果参差不齐,同时受乡村群众素质、政府宣传、监管等因素影响,部分农家乐、山村景区环境卫生条件有待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无法有效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不利于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栾川县文旅融合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乡村旅游景区固然开展了旅游与红色文化、亲子文化、体育文化等方面文化的融合,但与外地旅游景区先进的文旅融合相比,还处在浅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层次开展栾川县乡村旅游的文旅融合,更好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栾川观光。
栾川县要在新发展格局下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做到创新引领发展、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作用、提升智慧化建设水平、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等,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栾川县要创新发展规划,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转变,强化创新思维,高瞻远瞩引进新商业模式、新技术与新人才,推动栾川县乡村旅游产业高品质发展。加强软弱涣散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党组织建设,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高层次引进人才中选任村干部,切实发挥能人贤人的领头羊作用。创新体制机制,破解行业监管难。栾川县要抓住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的机遇,依法依规探索旅游用地创新,制定旅游用地分类体系,为旅游用地出让提供依据;编制全县旅游用地基准地价,简化旅游项目用地审批程序,加快旅游项目落地;探索多种农民集体土地、林地利用方式,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扶贫致富。
创新营销模式,破解市场推广难。策划推出“奇境栾川”旅游品牌,实现由景点营销向目的地营销的转型;注重广告效应,持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叫响旅游品牌。继续通过“旅游+交通”方式,开展高速免费活动,拉动旅游消费。创新旅游服务,倡导文明旅游新风。重渡沟景区实行“游客消费行为投诉先行赔付”制度,凡涉嫌价格欺诈,双倍赔付游客;老君山、鸡冠洞景区实行游客投诉“当日反馈”制度,建成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与奇境栾川旅游驿站,监控视频连接全县主要乡村旅游景区、交通主干道,实现对乡村旅游产业运行的实时监测、综合监管、智能分析、应急指挥调度,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加大金融扶持,助力旅游扶贫。县域内金融机构向乡村旅游景点、农家宾馆等各类旅游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持续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游产业提升项目,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出台旅游扶贫专项政策,为参与旅游经营的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对达标贫困户授予“旅游扶贫重点户”,给予补贴奖励。开展乡村旅游信用村评定,在利率、授信、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费权质押融资,确保乡村旅游主体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发挥作用。
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龙头企业扶植发展上加强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小农户”发展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头能力[3]。发展相对成熟的“栾川印象”区域农产品品牌也要巩固成效,持续提升品牌建设,建议从加快健全监管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安全追溯体系三方面着手,加强特色农产品发掘、提炼、打造,加快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和精深加工步伐,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不断提升规模和知名度。同时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标准,因地制宜挖掘更多资源,实现分区域梯次发展,打造除“栾川印象”以外更多高品质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
栾川县域内每个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化、便利化,整治人居环境、保证交通通达性,做到水、电、网、公厕等俱全。注重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度与智能化程度,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等三个方面加大景区智慧化建设的投入[4],借鉴四川省九寨沟等龙头景区的信息化做法。要进一步建设提升一批数字化景区场馆,深化5G、人工智能、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应用,围绕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消费习惯。不断完善景区文旅云数据中心与消费平台建设运营,配套数字文旅消费大数据监测体系,实现旅游全要素线上交易。同时,继续做好文旅线上促销活动,拓宽不同消费受众群体流量入口,全面打造全产业链的智慧文旅消费平台,使栾川乡村旅游在更大范围内出圈。
做好域内优秀文化的传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开展非遗的普查、培训、宣传以及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依托厚重的历史积淀,注重挖掘内涵,将自身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入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之中。持续打造以道家文化为主的老君山景区、以地质科普文化为主的鸡冠洞景区、以森林养生文化为主的龙峪湾景区、以孝道文化为主的养子沟景区、以红色文化为主的抱犊寨景区、以体育文化为主的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和以民间传说文化为主的重渡沟景区,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