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

2022-11-26 03:07◎陈坤,刘
理论探讨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民话语

◎陈 坤,刘 雨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4月21日发布了我国首次专门针对青年群体的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中国青年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当代中国青年不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在与互联网的互动中不断拓展精神文化的生活空间,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构建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审视:当前青年网民话语的特点把握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青年群体在互联网的活跃度远高于现实社会,他们“求知欲强,思维较为活跃,比较容易接纳‘互联网’这一新鲜事物”[3],在互联网中的话语内容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准确把握青年网民话语特点成为建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敲门砖”,审视青年网民话语的现实特点需从当前青年网民话语的整体效应和其话语动态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整体上看,青年网民的话语效应如下:一是话语的“代际效应”,“90后”“00后”青年网民话语呈现出不同特点,年龄相差两三年就可能形成一个不同的话语圈,从话语的内容角度能明显看出以年龄、阅历为主要区分的代际差异;二是话语的“虹吸效应”,一旦部分网络话语在青年网民中流行便能产生极大的吸附能力,如流行用语“YYDS”的传播淹没了很多形容能力强、业务精、效果好的话语;三是话语的“蝴蝶效应”,一些网络话语一出现便借助发达的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在青年网民群体中传播,并由此衍生出超出话语本身的网络风潮和社会影响。以时空的宏观视野考察,青年网民的话语具有以上三个方面鲜明的特点,借助青年群体朝气蓬勃、充满热情的本质属性,这些话语又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话语演化的过程分析,青年网民的话语特质如下。一是从话语生成来看,青年网民话语具有偶然性和爆发性特征。偶然性指话语生成来源的不确定性和话语生成动机的突然性,这一特征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热搜”功能说明。“热搜”往往来源于某个具体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但所形成的话语热度却脱离了这件事或这一现象本身,呈现出明显的不相关性。这种情况可用“get到‘点’”的网络用语来表述,这个“点”是什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等都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话语热度一旦形成,相关话语在青年网民群体中就会呈现出明显的爆发性特征,引起争相讨论或引用,进而从时空维度产生上文所论的“蝴蝶效应”。二是从话语认知来看,青年网民话语具有依赖性和单一性特征。依赖性是指青年网民对一些话语主体或话题发起者的依赖,甚至是盲从。在不同互联网平台,对这类话语主体称呼有所不同,如社交平台有“大V”、短视频平台有“UP主”、知识互动类平台有“答主”、粉丝互动平台有“粉头”等;还有一些从功能性角度对话题发起者表示认同,如“课代表”“懂哥”等。这些话语主体或话题发起者对青年网民的认知往往具有广泛影响,形成诸如“超话”这样的话语圈,青年网民群体对话语的理解通常是从他们的认知中获得话语内涵和话语指向,进而在全网范围内传播和运用,这种现象极易形成话语认知的单一性特征,并可能导致青年网民对话语理解和认知趋向扁平化,如所有溢美之词几乎都可以用“YYDS”“666”等来指代,造成从话语认知的单一性到话语使用的单一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网络互动,但也抹杀了实际生活中话语使用的美感。三是从话语传播来看,具有虚拟性和广泛性特征。虚拟性特征指传播空间的虚拟性和传播过程中话语表达的虚拟性,传播空间的虚拟性造成话语传播的迅捷和无序,传播过程中话语表达的虚拟性导致话语传播的空泛。如一些所谓的“谐音梗”或像“绝绝子”等这类话语表达,在传播过程中使话语本身失真和话语指代缺乏实质内容,呈现出简单的娱乐化倾向。又由于互联网空间的虚拟特征,网络话语在青年网民群体中不存在明显传播壁垒,赋予话语传播的广泛性特征,这一特征既是网络空间交互的产物,也是青年网民话语扁平化的结果。四是从话语效果来看,具有衍生性和传导性特征。衍生性是指青年网民话语效果的次生效应。一方面,青年网民情绪化反应产生次生话语,而次生话语反而成为话语场域中的主角;另一方面,话语传播范围和内容指向超出原本话语场域,产生所谓的“破圈”效果。传导性是指青年网民话语不仅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还易延伸至社会生活中,并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甚至传导至相关专业领域,致使网络话语影响专业话语。

二、解构: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问题剖析

网络与现实紧密相连,已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4]335青年网民既是网络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互联网文化的守护者和推动者,明确基于青年网民实际的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已成为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关键。

(一)话语主题的“数字鸿沟”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构建中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5],弥合“数字鸿沟”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是优质互联网平台供给不足生成“数字鸿沟”。青年网民的话语生成具有偶然性和爆发性特征,话语传播具有虚拟性和广泛性,因此,要想让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量的优质互联网平台是话语生成与传播的前提。在现实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构建面对数字平台投放量不足、话语内容供给趋同、话语上升为话题的延续性不强等问题,出现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之间的“数字鸿沟”,使依赖网络的青年网民远离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话语语境。二是话语主题数字化传播和受众诉求的割裂生成“数字鸿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经常通过重大主题话语开展主题宣传,但主题宣传呈现瞬时性特征,没有深入介入青年网民数字化生活圈中,一般作为瞬时消息呈现,造成传播效果上的“数字鸿沟”,即重大主题宣传注重短时间内的大信息量数字传播,没有真正进入青年网民的数字化生活中。另外,在网络环境中,一些传统的直接、显性、说教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没有根据青年网民的现实特点进行改造,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被分解和削弱,所以针对青年网民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必须注重情感激发,切忌单纯说教。三是青年网民内部对话语的理解也存在“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不同青年群体对数字化手段理解和运用存在差异,造成话语叙事与交流的“鸿沟”。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经历等因素造成广大青年网民对同一话语有不同的理解,呈现在话语数字化表达的代际差异上,如“后物质主义青年”“精致利己主义者”“小确幸”“低欲望世代”等,所有这些词语都触及当代青年某一方面的特征,但又都是管中窥豹,难以把握青年一代的整体特征,对当代青年多种多样的描述总结,实际上反映出青年群体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代际共性并不能掩盖代际内的分化,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跨越了其他国家历经百年的演变过程,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使中国社会的代际差异更加突出,代内差异也越来越凸显[6]。综上,针对话语主题的“数字鸿沟”,要求我们进行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时要着眼于青年一代,以青年话语融入“青年群”,确保主旋律在最有活力的领域不缺席、在最受欢迎的地方不落伍。

(二)话语内容的“圈层隔阂”

青年网民的话语认知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单一性特征,所以对网络话语的兴趣圈和交流层十分看重,基于青年网民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必须重视“圈层差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权威化的语言和说教式的口气,这种传统表达方式已经难以应对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和受众需求。对于青年网民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中如果忽略青年网民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易扩大话语内容的“圈层隔阂”。一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互联网内容喜好不尽相同,即使在青年群体内部年龄相差三五岁就呈现出明显的“代际效应”,这是青年代际内部分化的结果。“90后”对互联网的认识始于贴吧、博客、论坛等盛行的时代,他们更喜欢长篇叙事、结构清晰的评论性话语内容;“00后”对互联网的熟悉始于智能移动设备时代,“标题党”式的概括性话语内容深受他们的喜爱和追捧,从而给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建设提出了更加精准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网络“UP主”“答主”的兴起是由于他们在某一领域的理解和表达对广大青年网民产生吸引力,形成以兴趣为主要划分标准的关注群体[7],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部分青年网民只关注“兴趣圈”内的事,且不同“兴趣圈”的网络话语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排斥性,由此广大青年网民分化成不同的“兴趣圈”,各自形成自己的话语理解习惯和认知标准,更有少部分青年网民盲从于“圈内人士”对话语内容的阐释,给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如何打通“圈层隔阂”的现实问题。

(三)话语风格的“矛盾式表达”

矛盾修辞通常指把完全矛盾对立的概念或形象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段,新的组合词句看似有悖常理,不合传统逻辑,但却是对社会矛盾的现实反映。在互联网表达中,两组语义矛盾的词语结合之后会产生特殊的隐含意义和语言张力,特别是部分青年常使用此种网络修辞形式,如从最早的“痛并快乐着”“土豪”到近年的“朋克养生”“精致穷”“小镇做题家”等,反映出青年对自身身份与现实生活矛盾的对抗与解构,人们将使用矛盾修辞的青年称之为“矛盾青年”[8]。青年网民话语风格的“矛盾式表达”特点,使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着力点变得难以把握。

青年网民话语风格的“矛盾式表达”,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一是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生成的现实特点,其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与习惯性地跟帖同时存在。一方面,青年网民在虚拟网络场域中迫切希望表达自己的原创能力,将自己塑造成“话语工厂”,不断进行话语的创造性生产,在网络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无法带来的快感,并习惯于欣赏自己的“劳动产品”,鉴赏带有自己风格的“话语艺术品”;另一方面,青年网民却热衷于“跟帖”“点击”“弹幕”等模式的话语表达,在标新立异的同时追逐网络效应,追踪网络热点,进行跟风式的话语表达,借此显示“志同道合”的力量。二是在话语传播中青年网民的话语风格表现为探索真相的热情与夸大虚假信息的偏执并存。互联网普及、新媒体和自媒体兴起以及新兴科技快速更新迭代,使青年人在许多相关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并引领发展方向,让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力,很多青年网民乐于在网络场域表达自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加之网络的时效性、超文本性等特征,使青年网民成为新技术、新事物的传播者和教导者,观念变革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同时,受网络话语的“蝴蝶效应”影响,为彰显存在感,一些具有极强猎奇心态的青年网民为“掌控”现实社会无法触及的话语权而夸大表达或捏造信息,致使虚假信息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产生消解作用。针对青年网民话语风格的“矛盾式表达”特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矛盾心理及背后成因,剔除对主流话语体系具有消解与离心作用的因子,提供弥合矛盾、超越精神阵痛的良方,以积极引导青年接续奋斗,勇担时代使命。

(四)话语载体的“流量为王”

话语载体既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供给与传播的基础,也是青年网民作为网络话语参与者的前提条件,网络媒介平台和整体网络空间是生成话语载体的两个重要向度,然而“流量为王”的导向逐渐销蚀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载体的根基,造成青年网络话语的“泛娱乐化”倾向。

“泛娱乐化”在网络空间的广泛流行,本质上和消费主义思潮的风靡有着密切关联。在资本逻辑驱动下,部分社交媒体偏好在涉及公共利益、道德伦理、突发事件、社会价值观等的公共话题上采用揶揄、暗示、调侃、反讽等艺术手法表达隐含戏剧性、故事性、冲突性、暴力性、媚俗性的亚文化内容,调动大众的娱乐情绪,营造“全民狂欢,娱乐至上”的纵情享乐氛围[9],推动公共理性嬗变为畸形消费观,建构娱乐消费经济模式。同时,部分青年网民希望在网络社会中借助这些流量找到存在感,并在这些拟态环境中形成个性化标签。“流量为王”的导向强化了青年的自我主张,也会形成“浮夸风”“浮躁风”“人设垮塌”“土豪炫富”等不良网络风气,并进一步从网络空间传导至现实社会。对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来说,“泛娱乐化”导致的主流价值话语的消解、主导价值格局的销蚀、主体价值追求的消泯,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构成了挑战与冲击,会加大青年网民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距离感。网络环境是开放自主的,受众处于自由择取信息、自主发表评论的主动地位,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络空间,同时也让各种庸俗、恶俗、媚俗等不健康文化和错误社会思潮有机可乘,网络空间生态治理不力直接影响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如一些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管理困难、治理不完备的漏洞,制造大量“文化垃圾”,侵袭青年网民话语体系,压缩网络主流媒体话语空间。当前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需要在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方面持续加以整治。

三、建构: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路径

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可以让虚拟更好地对接现实,使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联通,同步推进网络文明与社会文明,形成网上网下的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4]335因此,结合青年网民话语的现实特点,聚焦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打通主流话语传播在网络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堵点,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一)拓展话语主题:回应青年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0]克服话语主题的“数字鸿沟”,需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资源供给不足、与青年社会实践脱节等处着眼,从话语建构的全过程协同发力。

一是在话语生成层面,以现象级爆款话语主题回应青年网民的现实需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网络话语主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主题如何聚焦和解决热点问题,抓时机、跟热点应成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方式。关注热点是青年网民用网特点之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热点效应能最大限度地引发青年网民的舆论共鸣,增强权威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二是在话语认知层面,话语主题要满足青年网民对开放性、即时性、创新性、融合性、极简化、数字化话语词汇的需求。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生成于网络空间,特定的网络语境催生着话语在观念、表达、传播上表现出的网络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话语语汇。网络化的语汇调节和营造着网络信息沟通氛围,特别易于为网络新生代所接纳,因而传播更快、影响更广,如元宇宙、赛博格等词语对青年网民具有极强吸引力,可以这样说,话语语汇的网络化能大大提升青年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认可度。三是在话语传播层面,话语主题要紧抓青年网民试图通过个性表达消解焦虑、获得认同的心理需求,回应青年网民关切。基于青年网民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要尊重青年文化,为青年群体提供发声的平台与渠道,与青年网民直接对话,建立良性的接收与反馈机制,鼓励青年人积极反映真实诉求,推动问题解决和矛盾弥合。举例来说,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也是青年最关注的现实问题,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11]。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劳动者就业的新常态,这种新的就业形式在解决就业方面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个庞大的劳动者群体日益凸显的“青春饭焦虑”也成为职业痛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针对当代青年面对灵活就业的焦虑要设置常态化话语主题,让互联网成为同青年灵活就业人员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青年、贴近青年、为青年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二)转化话语内容:阐释青年理论关切

话语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着力点,要坚持“立破并举”的工作思路,从建设性和批判性两个进路阐释青年的理论关切。

1.针对妨碍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建构的“圈层隔阂”,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着力打破“圈层禁锢”。话语是人们交流互动的一种工具,建构适合青年的网络话语内容需从人们交流互动中展现的理与情两个角度把握。从理的角度出发,需着力阐释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真理性。当前,青年网民话语的现实特点表明,其具有话语认知的依赖性和单一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部分青年网民习惯于依附于话语发起者,二者共同创造的诸多话语虽然在短时间内爆发性传播,但很快如过眼云烟般消散,究其根源,是真理性的缺失导致这些话语难以长久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性话语资源,彰显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我们要根据青年网民特点,在潜移默化的话语互动中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从情的角度出发,要形成青年网民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情感共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被人们广泛认同与接受,不仅在于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实践中得来的真理性内涵,还因为其凝结了中国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文明和民族的热爱和认同,要加强青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认同,进一步明确青年所肩负的时代重任,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能力,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覆盖面。

2.聚焦青年网民话语内容传播的“圈层化”,防止其成为错误观点、有害思潮、模糊认识与主流思想争夺网络话语权的工具。“圈层化”现象既可能导致部分青年对非主流话语内容的依赖,也可能导致主流话语传播的隔断。如在房产销售短视频中传播违背国家经济政策言论;又如别有用心的人对群体事件真相大肆歪曲,错误地引导民众对事件的判断等,为我们全方位掌握网络话语权增加了难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12]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下,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安全版图[13]。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针对青年网民加强网络话语内容建设,激发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力,使刻板的话语内容鲜活起来,防止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首先,深入研判网上舆论热点尤其是青年网民关注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设立话语主题,在话语生成和话语内容创新上注重培养和发挥青年舆论领袖的作用,用青年声音凝聚青年网民共识,引领青年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服务社会。其次,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尤其要防止不法分子渗透到青年网民“圈层”。青年时期还处于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对于很多事物虽有自己的见解,但在原则性问题上的认识还十分不足,在这一人生阶段接触境外有害政治信息易被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要加快网络安全立法与技术建设,加强网络巡逻,主动强化网络宣传,牢牢坚守网络宣传平台。要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在话语认知和话语传播过程中使青年网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青年网民捍卫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行为自觉。最后,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遵循青年网民话语规律,用青年人感兴趣的话语主题和话语内容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例如,“杠精”的标靶如果指向错误社会思潮和网络话语误区,则其“杠”得既有道理又有影响。同时,在回应青年网民关切时,要坚持公开透明、正面导向,主动、及时答疑解惑,并根据群体特点生成带有程序话语、表情话语、播客话语、动画话语等多种形式的话语内容,避免生硬说教。

(三)创新话语风格:运用青年叙事风格

创新是保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命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5]话语风格的创新是在把握网络发展规律基础上,聚焦青年网民话语风格特征,结合青年网民话语现实特点进行创新。

1.要打破话语分割格局,吸收青年话语资源,针对青年网民话语风格特征进行创新。要准确把握当下青年网民回避现实与直面矛盾共生并存的复杂心理以及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迫切需要在互联网中寻找自己“精神世界”的心态,提高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将平铺直叙的灌输话语转变为情理兼施的故事话语。同时,推动话语传播的具象化,将长篇繁复的说理话语转化为短小精悍的形象话语,并注重用青年语言讲好青年奋斗故事。

2.要契合青年网民语言交往特点持续进行话语形式创新。可借助“梗”的生成与传播,拉近与青年网民的心理距离,丰富话语链接,扩大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扩散的域场,以话语广度提升话题深度,从而提高青年网民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度。

3.确立平等对话理念,调整传统单向的话语格局,推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风格创新。在现实世界中,借助信息资源优势和相对封闭的环境,长者垄断了话语权,青少年处于被教育的地位。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扁平化、多极化的影响下,青年的自主性日益彰显,对平等对话的要求愈发强烈。因此,针对网络背景下的当代青年,宣扬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题、话语内容、话语传播等都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在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网络氛围中开展主题宣传,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制高点,为网络文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四)规制话语载体:加强网络平台治理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为青年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与话语传播,必须注重从治理的进路规制话语载体。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而话语本身的有效表达又需要成功的载体来实现[14]。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碎片化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原有传统封闭和固化的话语交流方式,传统意义上“把关人”作用不断被弱化,“先发布”“后治理”成为网络空间话语生产和话语流通的常态。因此,必须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作用,科学运用大数据的舆情监管能力,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1.网络平台要坚持问题导向,严格监管破坏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和社会共识的话语。网络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们比前辈更乐观向上、特立独行,青年网民流行话语的绝大部分都彰显着正能量,但在缺乏科学引导的情况下,一些青年往往通过讽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懑,负面情感又会进一步助推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与低认同,导致部分网络流行语充满夸饰浮泛的语言表达、标新立异的组词造句,虽带有自嘲和反讽之意,但并未输出正确的、严肃的价值观念。同时,青年网民话语传播呈现出的“虹吸效应”和“蝴蝶效应”又加剧了这些负面情绪话语的传播深度与广度。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强调斗争性,坚决纠正网络舆论不正之风,以避免错误导向的网络话语利用青年网民扩大影响力,斗争的工具就是监督网络平台进行严格监管,使平台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化,对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歪曲历史、渲染情绪、博取眼球等不良话语内容坚决予以取缔并追究发布者、传播者法律责任。

2.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平台的协同监管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无缝衔接的综合性互联网平台监管体系。目前,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高效、准确、迅速地识别网络场域中海量话语内容,在收集、整理、研判数据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把握舆情事件的整体脉络并预测其未来走向,及时处置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和重大风险。

3.完善网络平台话语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337面对网络空间乱象,必须依法治理。一方面,立法先行,要抓紧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以涵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网络生态治理等领域的系列法律法规规章为基础,明晰话语主体责任,规范网上用语,着力提升青年网络素养,提高青年正确用网和安全防范意识,对违法行为和人员的惩处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坚决打击宣传网络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话语内容。在面对误读甚至恶意曲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网上信息要坚决“亮剑”,及时依法惩治,遏制不良信息传播态势。要严格把控、审查涉及青年网民的话语主题、话语内容,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为广大青年网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民话语
画与理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