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路径探析

2022-11-26 01:54陈茜雅黄佳豪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群体养老老年人

陈茜雅,黄佳豪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2)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展开,结果显示,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相比于2010年的13.26%,上涨了5.44个百分点[1]。养老压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增大。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比城市更加严峻[2]。《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2020~2035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将高于城镇地区,且不断加深,“城乡倒置”现象仍会持续[3]。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城乡发展不平衡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养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析农村养老的现状,尽可能解决农村养老在主体力量、资金投入、技术手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困惑,以期为农村养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农村养老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自身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养老自身存在问题:一部分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受慢性疾病折磨,而乡镇养老院虽然具备一定的医疗条件,但是疑难杂症还是得不到彻底治疗,老年人不得不去城市治病,往返的路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一些老年人会因交通不便而无法及时获得治疗,从而使病情加重。调查发现,有些老年人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对恢复身体健康失去信心,却又因害怕打扰子女而不愿意将病情告之子女,长此以往,产生了消极情绪。另外,很多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认为退出劳动岗位是因为自己没有价值了,不能为社会作贡献了,于是产生心理落差,饱受精神创伤,再加上生活困难,生活圈子变小,社交范围缩小,陷入了困境。家人是能够给予老年人最多陪伴的人,如果老年人的伴侣离世或孩子长期不在身边,就更加重了孤独感,在短期内难以调节好。

(二)农村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家庭养老是指家庭成员给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经济上的支持以及精神抚慰。家庭养老可以使老年人更加安心地生活,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愿意接受的我国主要养老方式。但是,在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的老年人无人照料,出现了很多空巢家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农村家庭成员出现城乡分离现象,使得农村的老年人失去家庭照顾,生活质量下降。此外,当前农村的居住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共同居住变为子女和老人分开居住。年轻人一般以自己和老人的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不同,为了彼此生活更加方便为由,与老人分开居住。分开居住后,老人发生突发状况时,子女一般不能及时赶到其身边给予帮助,且年轻人的家庭投入主要在子女教育方面或房屋建设方面[4],这就必将导致对于老人的投入会相对减少,家庭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弱。

(三)农村社会养老供需失衡

农村社会养老供需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养老机构结构供需失衡。居住水平、地理位置、医疗水平等条件较好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远高于其他养老机构,经常一床难求;些许高端养老院由于价格过高,很多床位闲置;而一些民办养老院由于规模小,没有特色服务,对老人的吸引力小,与高端养老院一样,很多床位闲置。二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一方面,农村的医养结合不到位,农村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大多是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但是,农村社区难以提供专业的医疗资源,医疗保健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社区居家养老只有基础的休闲娱乐服务,而当前频繁使用智能设备和软件的中年人、青年人会逐渐成为银发一族,他们对智能化养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5]。

二、农村养老问题成因探析

(一)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尽管农村养老服务在不断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仍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建立了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优先发展城市,并让农村服务支持城市,这就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物质资源向城市靠近,致使农村的制度体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不断加大。在制度体系上,城乡的户籍、公共服务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显著呈现二元的特点。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重要体现,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非农业户口人口比农业户口人口享有更优质、更多的福利等。而城乡公共服务与基本设施建设的差异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导致农村的养老服务供给很难与老年群体的需求相匹配,长此以往,农村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农村分开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和城市人口被严格地区分开来,城乡老年群体在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

(二)受人口持续外流影响

由于农村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村的经济收入明显低于城市,这促使农村人口持续外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占比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15%,中部地区减少0.79%,西部地区增加0.22%,农村人口持续向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流入。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经济发展好的城市流动,农村固有的以家庭为资源基础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传统的代际养老的模式被打破,而新的养老模式又没有形成,这使得农村养老的供求关系呈现反向变动,养老资源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6]。农村地区家庭养老难以持续,老无所依现象时常发生。

(三)政府部门的养老规划不合理

农村养老服务的建立健全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面努力,只有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农村养老服务才能高效运转。但是,从实践来看,虽然各主体都很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但各主体并没有厘清自己的职能,尤其是没有明晰自己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致使农村养老服务碎片化。部分省市颁布了农村养老发展规划,但不够具体,实操性不强。比如,如何对失能老人、孤寡老人、五保供养老人进行精准服务以及如何保障这部分人的权益,仍需要各省及各地政府系统规划,在制订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养老设施改造、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健全老年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专业养老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是重中之重。而农村养老服务的建立和健全也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也不利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配置。

(四)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是新时代家庭养老的补充,大部分时候呈现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点,但是需要投资多,回报周期长,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很难吸引到投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大多由闲置办公用房、学校等改建而来,房屋陈旧,面积不大,功能不全,缺口较大。尽管各地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城市比,差距仍十分明显。截至2020年8月,我国所有的城市社区已经实施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然而,农村只有一半社区具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我国已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站,绝大多数仅依托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运营。全国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站运作的社会组织较少,培育力度不够,各项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统筹利用好社会组织中诸如医护人员、志愿者队伍、社工组织等资源。

三、农村养老保障优化路径

(一) 挖掘自身优势,提倡互助养老

在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升高的形势下,让老人发挥自身的优势,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行之有效的养老办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老年养老问题。首先,要让老年群体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挖掘自身的优势。虽然很多岗位注入了年轻血液,但许多工作经验和方法还需由老一辈工作者传授,老年群体应具备自我价值感,为年轻人传道解惑,树立榜样。其次,为了支持老人再发展,社会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以老年群体为员工的产业链,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使老年群体真正老有所为。最后,政府应大力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呼吁年龄稍小的老年人在“时间有偿”的基础上照顾高龄困难老人,在实现老年人自身价值的同时又给予其未来的养老以保障,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结合发展,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的困扰,减轻农村养老的压力。

(二) 重视家庭养老,创设友好环境

农村养老保障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保障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需求,是子女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弘扬尊老敬老美德的核心是重视家庭养老,这就要求把子女的陪伴落到实处,呼吁在外工作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给予老人必需的温暖。除此以外,家庭要加大对老人的投资力度,比如支持老人去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绘画、音乐、书法等能够为老人增添生活乐趣的课程,或支持老人健身运动,既锻炼身体,又延缓衰老。如今,我国的老龄化进入加速期,失能、高龄、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并且具有叠加性,更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使老年生活有所保障。社区应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的重要性,重视养老文化建设与服务质量。工作人员应定时看望老人,提供普惠性服务及聊天服务,减轻老人的孤独感;还可以定期举办老年活动,呼吁邻里街坊经常走动,相互帮助。

(三) 完善政府帮扶机制,拓宽养老资金来源渠道

加强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服务,应该以政府为主,加大财力投入,拓宽养老资金来源渠道,保障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努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为老人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各级政府加强养老服务预算。首先不断完善农村的养老服务设施,如增加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大学的投入,满足老年群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二是加大公共基础卫生的投资力度,向社区卫生院下派优秀的全科医生,定时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基层社区卫生室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为老年群体看病提供便利,使老年群体能看好病。三是在社会上融资,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鼓励企业进行社会捐赠,支持社区养老,与此同时,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参与村委会养老项目建设,拓展村委会养老的资金来源[7]。

(四) 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健全养老服务平台

为了保证农村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幸福,特别是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适应力,我国应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平台。首先,在基础设施上,要保证所有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有网络,完善社保网络办事平台,整合线上信息与线下服务,实现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其次,在业务工作上,多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服务办事流程告知,使老年人提前熟悉社会服务流程,同时提高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向老年人普及网络知识,鼓励老年群体,认真学习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和知识,能够在网络上办理业务,为生活提供便利,帮助其更好融入现代社会。最后倡导老年人终身学习,并且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以及学习设备,使其跟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步伐。

四、 结语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农村老人的物质和心理保障问题变成了社会焦点问题,所以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探索与讨论很有必要。农村高龄、特困、空巢老人在自身基本生活方面存在问题,且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探索农村养老发展路径,需要从老人自身入手,结合农村周边环境资源,在保障老年生活的要求上,加大政府和社会力量资金投入,创设老年友好环境。

猜你喜欢
群体养老老年人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