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六次产业化融合可行性路径探析
——基于辽宁省部分乡村的调查

2022-11-26 01:54卢海萍李文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产业化草莓价值

高 飞,卢海萍,李文东

(1.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辽宁 大连 116023)

我国自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观点以来,连续八年都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提法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可见六次产业化融合的理念对于乡村经济振兴,对于乡村地区活性化、长远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程度。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基于辽宁省高家堡村、大锅峪村和大朱村的调研案例,对村域内六次产业化融合的可行性路径进行分析。

一、我国六次产业化理念的引入与存在价值

六次产业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今村奈良臣提出,是指要推进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户从事多种经营,同时还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销售以及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以此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和农民收入。[1]所谓六次即1+2+3=6,同时1×2×3=6。六次产业化理念的提出对同属于东亚地区的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可借鉴作用。李中华、李强[2]通过对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地产地销型、农工商联动发展型、农产品出口促进型的模式分析,提出我国可以通过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建议。

张来武基于六次产业理论提出:“六次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最高形态,其最典型的是在发展一、二、三产业基础上,经互联网及创意产业促成融合,实现系统经营,形成第六产业。”[3]冯贺霞、王小林[4]将产业融合分成“接二连三”“互联网+农业”“文化创意+农业”三个类型,并通过安徽肃成县、陕西平利县和河南汝阳县的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产业融合类型不同,但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链的延长与价值增值。

六次产业化融合对于乡村产业兴旺、活性化发展及乡村振兴具有以下三个主要价值。一是有利于提升农业附加价值,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延伸到农业教育、乡村旅游、康养寿养等多元领域,对于产业链集合、价值链提升有很大价值;二是有助于乡村积极开发与挖掘自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风土民俗、历史传承等,将乡村内资源挖掘出来实现价值增值;三是促进城乡融合,有利于城市群体进入乡村进行度假旅游与投资创业,为乡村活性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与后备力量。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六次产业化融合的可行性路径

(一)依托区域优质品牌,打造特色产品为中心的六次产业化融合路径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龙王庙镇高家堡村,距离镇区6.3公里,交通便利,四季分明。常住人口1500余人,630余户左右,其中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40%以上,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该村是丹东九九草莓品牌的主要产地之一,全村80%以上农户从事草莓种植,草莓种植面积1000亩左右,平均亩产量约6000斤。种植周期从8月份到次年的6月份,剩余两个月需要对土地消菌杀毒,培育草莓苗,几乎是处于全年无休的劳动状态。目前以1~3亩的小规模家庭种植为主,以农产品代理人上门收购为主要销售形式,收购价格随着气候变暖从100元左右到两三元逐渐降低,一般在收获季节到来之前完成收购。

(二)依托本地历史遗产,化零为整的田园综合体六次产业化融合路径

辽宁省盖州市小石棚乡大锅峪村,常住人口830人左右,60岁以上村民占比40%。大锅峪村地形为两山夹一沟,呈东西走向,分为南沟与北沟,一条常年流淌的溪水贯穿全村,其中南沟拥有一株2600多年树龄的白蜡树,直径约3米,树围近6米,在小石棚乡域内享有声望,常年披红挂彩,被看做镇村之宝;南沟还拥有一处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形成的天然大锅景点,大锅由3个大小不等、有层级落差的花岗岩石面组成,每个大坑面积200~300平方米,有跌水状流水次第流经三口大锅,常年不息。北沟坐拥一座高200余米、宽500余米,形似“坐姿合掌弥勒佛”的天然大山,多年前被一名游客意外发现并承包下来,取名弥镜山,并以此山为中心创办文化山庄,针对城市消费群体开发出系列休闲文旅活动。

(三)依托自然资源与乡村有效治理的生态化六次产业融合路径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青堆镇大朱村,距离庄河市区40公里,坐拥转角楼水库和圈龙山的绿水青山资源,域内的农业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的特色,有草莓、香菇、辽藁本、威灵仙等农产品与中药材,同时也有桑蚕、大骨鸡、淡水鱼等养殖业。2020年大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辽宁省美丽示范村”“大连市美丽示范村”。

大朱村的案例对于乡村六次产业化融合具有典型的启发性与示范性。大朱村曾经是庄河市的低收入村,没有典型的特色农产品与支柱性产业,环境脏乱,村民归属感较差。2019年村委会以村民组为单位执行严格的村域内垃圾处理与环境治理,形成了“村小组上门回收—村域二级中转站集中处理—第三方平台域外处理”的正向循环,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管理。目前大朱村内没有一处垃圾堆,没有垃圾填埋与焚烧,村民养成了保护环境与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也感受到环境治理后的巨大优势,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合一模式。在环境有效治理后一年,开启了露营研学和休闲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并因此获得了2022年庄河政策倾斜项目——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项目旅游民宿的立项,一期工程拟投资240万元。在乡村的六次产业化融合路径探索中,大朱村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是活化农村因在工业化时代不被定价而长期沉淀的生态资源[5],而只有先进行好乡村环境治理,青山绿水的生态资源才会显现出基本的底色,才有机会实现价值增值。

三、村域六次产业化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一,缺少统一规划与部署,规模零散。目前众多乡村的农特产品种植养殖仍然是以家庭单位为主的零散规模,缺少整体规划与布局,容易形成土地浪费、劳动重复、成本叠加的状况。同时,零散农家没有规模效应,在市场定价中不具备主动权,缺少统一部署与全局观意识,难以形成六次产业化融合的价值链增值理念,抗风险能力较弱。

第二,欠缺产业融合意识,难以在村域内形成价值增值。我国多地乡村的农特产品与资源禀赋并没有被深度挖掘其附加价值,例如前文大朱村种植的辽藁本是庄河市内唯一的种植基地,然而辽藁本的药用价值挖掘和价值实现却并不能在本村域甚至市域内实现,农民的劳动价值严重被低估。高家堡村作为优质草莓的生产基地,村域内没有一家草莓食品加工组织,也没有草莓糕点烘焙店,没有实现应有的附加价值。

第三,老龄化严重,专业人才缺乏。年轻人由于收入不高、技术含量低或者身份认同等原因从事农业产业的意愿不高,高龄从业者安于现状,惧怕改变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同时专业人才缺乏,也容易形成产销分离、背离市场需求的状况。

四、优化建议

一是强化乡村治理,探索新型集体经济模式。加强村域范围的治理与效果反馈,通过整体规划与布局,共同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做好分工协调,搭建数字平台,对于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等多个环节实行统筹管理,降本增效。同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落地与运行,为村域六次产业化融合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强科技赋能,积极探索资源横向对接。鼓励各个村域积极探寻各自的资源禀赋,建议县域与市级部门根据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寻找区域内可以横向对接的商业机构、科研部门、高校相关专业,通过点对点合作,提高各个乡村自然资源的科技含量,实现价值增值。三是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城乡融合,吸引市民下乡创业。积极建立以政府主导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降低进入乡村的门槛,通过搭建平台吸引不同领域的人才进驻乡村,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和市民下乡的相关政策,完善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六次产业化融合与乡村内生性成长。

猜你喜欢
产业化草莓价值
西南铝某6×××系汽车板实现产业化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草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红色动漫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化研究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