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孟爽,女,山东菏泽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儒家文化传播、图书馆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
[ 摘要 ]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处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普遍存在馆藏空间紧张、专业化人才不足、文献利用率低及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建设标准等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六点建议。
[ 关键词 ]
互联网环境;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5.054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更加便捷,与此同时,用户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向数字化延伸,数字图书馆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迅速发展。但是,公共图书馆一直以来发挥着集散文献信息和提供信息资源等多重作用,完全被数字图书馆所取代在短期内基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以传统图书馆为主,数字图书馆为辅,二者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模式。本文就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公共图书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 公共图书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 是适应数字化环境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发展的红利之一,就是为推广使用数字阅读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受到瞩目。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各种数字资源与文献资源体量增大、类型增多,传统图书馆因其功能单一、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参与、对场地要求高等特点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而搜索引擎具备资源类型丰富、更新速度快、服务意识强等特点,迅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满足他们对科技美好期待的同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让人们能够体会到便捷和趣味性,因此加快数字资源建设成为人们的新目标[1]。与此同时,也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公共图书馆主动加快信息资源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所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其自身在数字化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是提高信息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
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新时期的群众要加强文化自信,开展类型丰富的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普及全民阅读的理念,通过实地宣讲和流动宣传等方式增加人们的科学知识储备,以期实现民众信息素养提高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升的目的。而公共图书馆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有强大的政府事业单位背书,信息来源可靠,能够自觉、严格地执行监督审查程序,这使其在信息体量庞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今天,可信度相对更高。
2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公共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馆藏空间紧张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数量快速增长,在使信息资源日趋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馆藏空间紧张的问题。著名学者吴慰慈等曾指出,“现代图书馆的馆藏空间结构是由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两大部分构成的”。所谓“物理馆藏”指的便是传统纸质图书、文献等实体资源,而这里的“虚拟馆藏”就可理解为数据库、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
2.1.1 书库接近胀库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以南京图书馆为例,目前馆内藏书1 200多万册,就中文图书资料来看,现已达到年入藏8.5万余种,近25万余册。为了保证典藏书库容量,下架的书刊一般退回老馆存放,但这既不利于典藏本图书的保存,也无法满足读者的外借需求。有限的空间与图书飞快的更新速度不匹配,书库接近涨库,对于图书剔旧工作的需求刻不容缓。
2.1.2 数字存储空间接近饱和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在开发数字资源时,都会建立存储“仓库”,但由于近年来商业数据库和电子书数量增长很快,数字资源存储量也将接近饱和。考虑到信息老旧、过时等情况的存在,无限扩充储存仓库的容量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亟需一个恰当措施,以推动数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2 专业人才匮乏,馆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只有图书馆的专业人才知识储备丰富,专业素质较高,才能提出相对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来说意义重大。而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优先选择内部消化,抽调相对熟悉的员工担起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但他们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要求往往力不从心,不能及时为用户开展信息服务,提供符合他们要求的信息。
其次,现有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呈现年龄偏向大的趋势,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公共图书馆进行现代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
最后,因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模式下,许多工作人员仍保留着传统的工作观念和陈舊的工作方式,他们不能及时接收当下的最新信息,也未能感知在互联网、数字化环境下开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紧迫性,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出现理想与现实不匹配的窘境。
2.3 文献利用率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习惯根据自身需求登录网站去寻找所需的电子书籍和文献,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捷性更高,数字图书馆受到用户欢迎,这也导致实体文献的需求减小。另外,就统计资料来看,公共图书馆外借的中文图书相对集中于社会科学方面,前四名分别为文学类,工业技术类,历史、地理类,经济类。以南京图书馆为例,根据外借记录分析后得出,中文图书特别是中文小说占外借总量的46 %,外文图书只占外借总量的0.2 %。
2.4 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标准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建设信息资源标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被生产、被传播,若公共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不制定严谨、详细、统一的标准,那么不仅工作人员在鉴别信息时效率低下,所筛选的信息质量也会参差不齐。当前许多图书馆都在尝试自建自采数据库,但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规范化管理,产生诸如同一名词的概念有较大出入、所用的软硬件有多种规格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图书馆通常对于统一标准闭口不提,只是将各种现有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认为这样就完成了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殊不知,这种只追求数字资源建设数量的做法,带来的后果却很严重。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图书馆馆藏内容数量多但体系混乱,一方面不利于读者查找使用和馆员清点管理,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间的合作交流难度加大。
此外,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在统筹规划方面仍需加强。例如,图书馆间的合作交流较少,导致信息差的存在,即使处于同一区域的图书馆可能仍会出现重复购买、重复建设,以致资源浪费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又会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平稳发展造成冲击。
3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3.1 加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力度
信息时代,要求图书馆能将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最准确的来源、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最需要的用户。推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持续奋斗的目标[2]。
3.1.1 加强媒体资源共享
数字化信息环境下,在信息资源建设时,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强化媒体资源共享,注重加强“互联网+”合作,通过尝试跨境整合与创新驱动等方式,充分利用智能化建设、知识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智能互联。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同時,逐步展现出其智能化、便捷化的优势,使媒体资源成为图书馆日常管理和服务的新抓手。由此看来,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各自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图书馆方也应对信息资源的上传和共享提出要求,在兼顾时效性、公开性和保密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平台的服务及管理水平。
3.1.2 加强馆际交流
目前,缺乏馆际交流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的一大突出问题。公共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馆际交流模式,拓宽交流渠道,优化交流内容,以此弥补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中暴露的不足,改善传统图书馆因存在信息差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情况,实现馆际信息的整合共享。此外,公共图书馆要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延伸获取信息的触角;搭建信息资源平台,收录各种数字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信息服务体验。信息资源的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考虑是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此作为主管部门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对欠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加以倾斜,以此缩小各地的信息差距。
3.2 建立联合储存书库
人们的阅读习惯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较大改变,全媒体阅读、移动阅读等正以前所未有的多元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纸质文献并未因此完全丧失生命力,阅读纸质图书的沉浸式体验并不能被数字化阅读代替,而数字阅读则能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为了缓解出版物数量飞速增长与书库不能无限扩增之间的矛盾,公共图书馆有责任、有能力联合多方资源建立联合储存书库,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剔旧的、利用率低但仍具收藏价值的文献收集起来保存,以备不时之需。这样, 既能妥善安置因公共图书馆涨库而被剔除的图书,也建成了规模庞大的文献保障中心。
3.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专业人才是公共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必备要素。然而,对于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来说,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专业素养不够是常态。因此,数字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理念,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自我测评。其次,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的加入。再次,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重视现有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结合馆内实际所需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同时完善人力资源培训考核评价机制,提高馆员的重视程度,增强馆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还应为馆员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馆员走出图书馆,多多进行馆际合作交流。最后,要明确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保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3.4 完善信息资源建设法治环境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国家信息政策保障及法律调节规范多种因素合力下,公共图书馆才得以平稳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是完善数字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法治环境的第一要义,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因此要着力完善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体系。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立法的进展迅速,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开展了地方图书馆管理法规的制定工作。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规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5 紧跟技术潮流,打通创新渠道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学科建设、前沿信息搜集等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面临着更大压力。首先,从事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馆员,对新学科、新信息、新技术要保持高度警惕性和敏锐性。其次,对于新技术领域也应积极探索和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还要珍惜学术交流机会,通过参与或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再结合专家报告、学术论文、典型案例等,积累经验,开拓视野,强化自身知识和经验储备。最后,公共图书馆要善于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社交平台,不断发掘自身特色,从多个受众群体入手,进而加快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数字化进程[3]。
3.6 强化品牌意识,优化服务体系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更加重视打造品牌效应。打造品牌,首先要研究“什么是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个具备区分度的名称,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符号;它不仅掌握在品牌商的手中,还要看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它不仅是一种短期营销工具,更是一种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和最终潜在价值的无形资产。简而言之,许多要素组成了现代品牌,就目标来看,是整体性的、战略性的。
品牌,是一个项目较为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打造品牌观念意识,首先,加强宣传推广,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媒体能够影响舆论导向,因此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宣传的基础上,要深化与媒体的合作,品牌的社会影响才能得以优化。其次,打造公共图书馆品牌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合作实现,具体可以通过与学校、社区等展开合作,扩大影响力,面向多个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后,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实施管理时,要秉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4]。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必然要求。尽管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重视建立储存书库,努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将数字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等方式,不断促进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路径的建成,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卫坤. 共享经济视角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建设的策略[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7):22-25.
[2]谢燕洁. 基于“十三五”规划的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趋势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20(4):10-16.
[3]陈思,王春玲. 探析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与发展[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8):31-33.
[4]何婷. 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20,4(1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