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微薇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戳中了一个教育痛点:作业是教学成果的显性表现,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作业负担重也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宣布实施“双减”政策,目的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在新政策指引下,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围绕学生的作业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每天课后作业平均时长2.5小时,周六周日学生写作业时间更长。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学生的作业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除了已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作业,每周又新增了体育作业,不定期的作业还有音乐、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研究等,学生的作业时长又隐性增加了。
如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落实“双减”?带着这样的困惑,2021年11月27日,我们有幸参加了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与推广活动。在会上,重庆市巴蜀小学李永强副校长介绍了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这个项目。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学科+”概念,“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评价协同、管理护航……一连串的概念让我们深受启发。巴蜀小学的“学科+”告诉我们,课程综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学科+”用它的开放性与跨界性,让学生在跨界中进行创新性学习。当所有“学科+”形成合力,就能够完成共同的目标——培育儿童。在会上,李校长还介绍了巴蜀小学最近研究的内容《双减作业——如何减》,谈到教师如何换角度去创新作业,让迈小团队的老师深受启发。我校的《“双减”背景下跨学科实践性作业》与巴蜀的作业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在巴蜀小学“学科+”启发下,迈小教科研团队坚定了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各科知识,设计跨学科实践性作业,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做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考虑到长期以来,老师们只关注各学科作业,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点,忽视了学科内容的融合,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也提出,每个学科要有约10%的知识融合,我们决定给作业“瘦身”。各教研组每个月开展一次跨学科教研,立足教材,寻找学科知识交融点设计跨学科作业,减少作业内容的重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定期开展作业设计研究,综合学生一个月所学的各学科知识,整合内容,设计跨学科的实践性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知识。巴蜀小学的“学科+”理念提出,学科教学要具有开放性与跨界性,让学生在跨界中进行创新性学习。通过学科融合、师资力量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学习意识,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完成跨学科的实践性作业中感受快乐,提高能力、激发兴趣,促进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
2022年3月7日,我校围绕作业设计开展了“单元目标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区级教研活动,在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陈瑶老师的指导下,我校陶爽、胡晓玮两位老师进行了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课例研究,迈皋桥教育集团刘晓红副校长展示了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这次活动得到全区三年级语文老师的肯定。
6月13日,我们又参加了在南京市鼓楼区南昌路小学举行的以“为儿童的学习——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的校本实践”为主题的南京市小学推广重庆巴蜀小学教学成果市级线上研训活动。在课程展示环节,姜晓华等老师执教的课在教学中都尝试了融合其他学科,呈现课程综合化。白云园小学校长张高洁作了主题为《儿童立场下的“学科+”到“能力+”——課程综合新形态 师生共创向未来》的交流报告。兄弟学校的学习成果展示让我们进一步受到启发,融合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儿童学习,我校的跨学科作业设计还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方式作进一步研究。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目前我校已经设计出跨学科实践性作业的雏形,同时该成果被列为南京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栖霞区2022年重点研究项目、栖霞区2022年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教育是“做”的哲学。未来,迈皋桥中心小学将在学科融合、跨界作业研究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将教育科研实实在在“做”下去,让巴蜀小学的研究成果在南京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