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11-25 08:53唐永升张继民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创走廊长三角

方 宇 唐永升 张继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0 引言

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的生动样板,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载体。“科创+产业”是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的生命线,必须坚持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才能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实现飞跃式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在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与G60 科创走廊产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G60 科创走廊区域内120 多所地方高校必须将自身的创新链和人才链瞄准G60 产业链,切实形成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高校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G60 产学命运共同体,实现产业需求引领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关难题,真正发挥G60 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功能。

从高校实践背景来看,2020 年,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牵头联合其他八所高校成立了“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力争更好地服务G60 科创走廊的产业经济发展,但联盟高校数量规模还比较小,高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尚处于摸索阶段。G60 科创走廊区域中地方高校是服务G60 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的路径,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也是G60 科创走廊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目前G60 科创走廊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1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现状

截至2021 年底,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区域内聚焦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 个,高等院校196 所;九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25%,专利授权总量超过40 万件、同比增长50%,PCT 专利申请量7206 件、同比增长63.9%,九城市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48 个,其中6 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聚焦高新技术企业29 万余家,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300 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9 家[1]。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已形成极其强势的科创产业集群,覆盖了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现出较强的一体化、高质量联动态势。

如表1 所示,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九城已经明确了“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依然是重要建设方向。2021 年4月1 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方案指出,到2022 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 家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每年不少于20万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理念,为创新开展校地合作明确了政策基本导向。地方高校要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实现特定区域内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拉动效应(如图1 所示)。

表1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区)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汇总表

图1 产教深度融合需求示意图

2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区域内公办本科高校共48 所,其中公办地方本科高校43 所,占比达到90%(如表2 所示),区域内地方高校数量分布不均衡、强弱对比明显,杭州、合肥、松江、苏州等地优势较明显,湖州、嘉兴、金华、宣城的高校资源相对缺乏。

表2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地方本科高校占比表

根据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区域内九城市公办地方本科院校(宣城参考的是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相关数据)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毕业生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比例均超过了80%,地方高校已成为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内科技研究、知识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从企业创新发展、科技产业融合、学生就业意向三个维度深入了解了企业高管、高校师生在校地融合中的现状,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2.1 校地合作局限性大且缺乏连续性

长三角科创走廊内的部分高校通过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合作、协同创新联盟等方式着手探索高校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但跨区域合作仍然处于点状联系、碎片化状态,合作模式也局限在开展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组建高校联盟类非实体模式,实际合作、落地的项目少,九城市各自区域内的项目多,跨市、跨省间的项目协作少,缺少顶层设计和实体专项平台的规划,项目可持续性不强。

2.2 地方高校成果无法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

地方高校作为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的主力军,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在发挥高校科技成果向地方企业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在管理体系、与当地政府的依赖并存关系、自身科技实力与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与重点高校相比,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产业融合调查”及“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企业创新发展调查”中,发现从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两个角度,都认为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不成熟”及“企业需求匹配不精准”。因此,地方高校成果在融入区域产业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高质量成果不足、队伍能力待提升、成果对接成效低三个方面的问题。

2.3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弱

长三角地方高校在高教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容易形成专业设置重复、无法形成突出特色与优势互补,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九城毕业生中超过50%还是选择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就业,而选择宣城为意愿就业城市的毕业生仅占0.58%,这对高教资源欠缺的城市产业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会出现无法与区域产业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相契合的现象,难以满足区域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没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

3 地方高校科创资源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链的路径分析

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地方高校是区域内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李靖华等[2]对科创走廊创新活动过程的界定,即知识产出、创新孵化、成果产业化三个环节。本文提出地方高校融入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的“三融四优”行动方案(如图2 所示),在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搭建G60 科创云平台、科研项目管理平台,构建产业企业高校联盟,创建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100 亿),以及在提供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的基础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内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产业需求、主动响应政府政策引导及平台支撑,从知识产出、创新孵化和产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实现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地方高校深度融入区域内创新主体和创新过程,通过高校智库、技术专业服务体系、多维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大学科技园等重要载体,打造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智力资源、协同模式等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有效路径,实现校地合作中人事政策、成果协同、创新模式、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的优化,推动产业需求引领创新发展,重点对标“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解决“关键应用技术”引进吸收的难题,真正发挥G60 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功能,有效促进区域内创新“增量”与“存量”的均衡发展,构建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图2 地方高校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的“三融四优”行动方案

3.1 依托地方高校智库建立创新校地智力资源双向流动机制

地方高校因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拥有大量来自全球高水平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在G60 科创走廊区域内同样拥有大量的高级别科技人才和管理精英,校地智力资源双向流动的机制建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新型地方高校智库应强化自身定位,聚焦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和先进仪器设备,突出可以有效对接行业产业个性化需求的优质技术服务,开拓差异化发展路径,将高校科研属性与智库创新属性有机结合起来。

3.2 聚焦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构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针对技术成果对接成效偏低问题,研究优势特色学科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画像制度,从科技成果质量、技术先进性、市场应用前景等多个维度进行长期动态评估[3]。依托G60 科创云平台等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政府搭建的平台建立精准的成果发布机制,建立技术市场与转移主体之间的技术价值、技术商品形态转化及应用导向对比数据库,形成动态的科技成果匹配机制,打造技术成果“评估—发布—匹配”全过程跟踪与全链条服务保障模式[4]。

3.3 建立多种类型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协同中心

通过政府引领或者企业自主建设形成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具有突出优势资源的城市区域,建立“科创飞地”型协同创新中心;利用产业联盟平台可以聚焦某一个具体新兴产业处在不同地理区域,或者隶属于不同主体企业的各类高端创新要素在联盟平台形成对接,同时可以纳入不同区域内密切相关的相关高校院所的科技研发资源,实现产业资源聚焦和区域优势互补;借助地校共建研究院的创新共同体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地校共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综合创新效应;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探索构建虚拟协同创新点与创新企业培育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长期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优势学科”应用研究技术优势。

3.4 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地方高校的大学科技园建设

地方高校作为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积极推进区域内“大学科技园”建设,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搭建跨省市、城区和跨行业、产业的校地合作桥梁。通过科技园建设,主动融入G60 科创走廊的产业发展,引入国家级、省部级学会、商会等招商平台,集聚一批高科技创业项目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科技企业、新三板挂牌和上市企业等,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引入高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科技创业基金,探索建立区校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协同创新提升“政产学研用”能力,推动联合研发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4 结语

地方高校作为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区域内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科创走廊一体化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理应承担起推动科创走廊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地方高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更好地与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的一体化发展进行融入,因地方高校自身不具备强大的行政与资源调配功能,建议从政策层面进行更多的支持,从而激发地方高校主动融入服务科创走廊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建议针对地方高校特点,建立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成果转化基金地方高校的单独赛道,充分利用成果基金杠杆,建立更多的成果转化平台,尽快打通高校科技成果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距离;建议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方面,从政策层面鼓励更多区域内各具学科优势特色的地方高校积极参与融入,充分考虑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成果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全面挖掘高校的潜力资源;建议建立更多的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这些成果转化平台一方面可以迅速将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移动的技术研发中心的形式,为企业解决各类研发人员短缺的瓶颈问题。

(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科创走廊长三角
神奇的走廊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走廊上的时光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走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