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利(河北省邯郸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0)
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和恶化,患此病的患者体内发生脱离的癌细胞可随着全身血液的流动或随淋巴液而向全身扩散,并发生转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所使用的方法中首推的方法为乳腺癌根治术,该种治疗方法效果较好[2]。近年来,乳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传统手术形式逐渐向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的方式发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能将肿瘤进行有效切除和根治[3]。但是,在为乳腺癌患者实施改良根治术治疗时,是否保留ICBN、ATN,针对这一问题,临床尚未达成统一意见[4]。基于此,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10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对象,探讨了保留ICBN与ATN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疼痛程度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10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时间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纳入标准:①单侧病变;②与乳腺癌诊断标准符合[5];③临床分期I-Ⅲ期;④经临床上病理活检确诊;⑤无远处转移;⑥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处于特殊时期的患者,如哺乳期女性、孕妇;②术前采用过内分泌治疗或放化疗治疗者;③除乳腺癌以外,体内还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④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3例。观察组中,年龄30-62岁,平均(45.22±3.67)岁;肿瘤直径2-8cm,平均(4.12±0.37)cm。对照组中,年龄31-62岁,平均(45.36±3.12)岁;肿瘤直径2-7cm,平均(4.12±0.37)cm。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中的两组患者均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良根治术时选择保留ICBN与ATN,对照组不保留ICBN与ATN。开始手术前,让患者取平卧位,为患者进行全麻处理,切口做于肿瘤外缘大于3cm处,切口形状以乳房形态、肿瘤大小和位置为依据进行判断,如肿瘤在外侧则切口为纵梭形,内侧则为横月牙状梭形。游离皮瓣后,将患者病变乳腺去除,同时连同其周围结缔组织也一并去除,将胸大肌和胸小肌分别进行内翻和暴露处理,清扫肌间淋巴结;向内牵拉提起余下乳腺,对锁骨下淋巴组织、腋窝淋巴结及周围脂肪组织进行清扫,结扎动静脉,对患者腋窝处淋巴结进行清扫,清扫完成后去除肩胛下肌筋膜层。在对患者腋窝与肋间臂神经下方淋巴结进行清扫时,观察组要注重保护ICBN与ATN,对照组将其切除。手术完成后,给予两组患者术后处理,包括留置负压引流管和常规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量两组的上肢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外展活动度。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1、3个月评估两组疼痛程度,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强烈[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上肢功能比较 两组术前上肢活动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上肢活动度均小于术前,但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活动度比较(±s,°)
表1 两组上肢活动度比较(±s,°)
注:同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n=53) 前屈 后伸 外展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观察组 168.17±5.36 130.07±2.82*对照组 168.15±5.25 131.05±4.16*51.33±3.17 37.17±2.81*162.19±3.45 113.52±2.67*t 0.019 31.009 -0.128 13.670 0.181 31.025 P 0.985 0.000 0.898 0.000 0.875 0.000 106.38±4.03*51.41±3.25 30.07±2.53*162.07±3.39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1、3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n=53)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静息 运动 静息 运动观察组 1.57±0.41 1.68±0.48 0.82±0.23 1.52±0.35对照组 2.16±0.39 2.65±0.43 1.35±0.36 1.92±0.45 t-7.591 -10.958 -9.032 -5.108 P 0.000 0.000 0.000 0.000
乳腺癌在临床上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7]。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临床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不断完善,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8]。以往的治疗观念认为,手术时将ICBN保留下来,可能会使得清扫腋窝淋巴结时不够彻底,从而促使局部复发风险增加,因此常建议手术时将ICBN一并切除。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步,临床发现,ICBN被切除后,患者上臂易出现感觉异常,影响预后[9]。而手术中将ICBN保留下来,会减轻患者的上肢感觉障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ATN功能认知欠缺,缺乏对ATN的保护,术中很容易损伤ATN,而ATN遭受损伤后易导致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出现问题[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观察组上肢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改良根治术中保留了ICBN和ATN,可以促进乳腺癌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这可能是因为保留ICBN和ATN可以维持肌肉的活力,在肌肉萎缩方面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还能增加关节的灵活性,促进乳腺癌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11]。
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腋窝、肩部上肢疼痛,且该种疼痛是神经性疼痛,它受肋间神经支配,而并非炎症、水肿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个月VAS评分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说明,保留ICBN与ATN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ICBN与ATN,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利于上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