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黄河文化遗产调查及价值实证

2022-11-25 01:20马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0期
关键词:石嘴山石嘴山市遗产

马博

(石嘴山市文物管理所,宁夏 石嘴山 753000)

1 调查意义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河、母亲之河,从巴颜喀拉山上流下的黄河之水浸润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绝对选择,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绵延永续中华文明的必须举措。2020年石嘴山市组织开展了全市黄河文化遗产调查,此次调查的宗旨在于全方位掌握石嘴山市境内黄河文化遗产数量、保存现状及利用等情况,进而科学、全面、准确评估黄河文化遗产价值,加快保护利用步伐,让陈列在黄河两岸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奠定基础。

2 调查类别、内容和方式

2.1 调查类别

本次黄河文化遗产的调查分两方面:

一是以区域划分。按照黄河干流、支流、其他流域的地域范围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黄河文化遗产。一类黄河文化遗产指黄河干流流经区而形成的廊道内的与黄河相关联的文化遗产;二类黄河文化遗产指黄河支流流经区域形成的与黄河相关联的文化遗产;三类黄河文化遗产指其他黄河流域内与黄河相关联的文化遗产;四类黄河文化遗产指一、二、三类黄河文化遗产之外的文化遗产。

二是以遗产类别划分。主要以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基础,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体,拓展延伸到了黄河古灌区、渡口等水利方面遗产,名村名镇、工业遗产及传统村落等与黄河紧密关联的文化遗产,最后分为不可移动文物、新增文物点、工业遗产、历史建筑、名村名镇、人文景观、引黄古灌渠、渡口、水利工程遗址9类。

2.2 调查内容和方式

调查范围包括石嘴山市辖区内黄河干流流经的平罗县、惠农区及其他黄河流经的大武口区。通过实地勘察核对、文献调查等方式,全面摸清黄河文化遗产的数量、名称、类型、年代、分布、所有权情况、保护利用状况、内涵与价值阐释等。

3 调查实施

采取全面调查和重点核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区)域为单位,通过走访、摸底调查,对石嘴山境内黄河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调查、获取信息数据,对得到的各类遗产信息审定核查、梳理分类后形成报告。

4 调查成果

据调查统计,石嘴山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工业遗产、古渠道等9类黄河文化遗产共232处,其中与黄河紧密关联的一类、三类黄河文化遗产共计232处,二类、四类0处。在一类、三类黄河文化遗产中,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153处(惠农区46处、大武口区53处、平罗县54处),工业遗产28处(惠农区10处、大武口区18处),渡口遗址2处(惠农区),古渠道3处(惠农区),人文景观14处(惠农区8处、大武口区4处、平罗县2处),历史建筑9处(大武口区),名村名镇1处(大武口区),水利工程1处(惠农区),新增文物点21处(惠农区),见表1。

表1 石嘴山市黄河文化遗产调查统计表

5 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

5.1 不可移动文物类

从整体上看,石嘴山市以明长城、贺兰山岩画、古建筑、古遗址及古墓葬为代表的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保护状况较好,并不断夯实文物“四有”基础工作。全市共13名文物保护员扎实落实文物保护看护职责,自治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划定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善了保护围栏、界桩、保护碑、警示标牌等文物保护设施。截至2022年,全市先后实施了明长城(宁夏石嘴山红果子段、宁夏石嘴山兴民村段)本体抢险加固、平罗玉皇阁“三防”、田州塔本体维修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为明长城宁夏石嘴山红果子段(一期)抢险加固工程终验时打下了90.2的高分,同时该项目申报了全国优秀文物古迹保护项目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实地复核(图1)。明长城大武口区韭菜沟段及惠农区王泉沟烽火台保护修缮项目、石嘴山市明长城及省嵬城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正在按要求组织验收。明长城红果子段(二期)修缮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惠农区落石滩烽火台及大武口区龙泉村烽火台保护修缮项目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文物局。通过项目实施,文物本体安全隐患有效消除,文物环境风貌明显改善,石嘴山市文物保护水平明显提升。

5.2 工业遗产类

在全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石嘴山市即被列为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时期,石嘴山市也作为宁夏的工业重镇为西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发展,在城市变迁过程中产生和留下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石嘴山市的发展轨迹,是不该被遗忘的一笔财富。2016年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公开征集、实地踏勘、报请市人民政府等程序公布27处工业遗产,制作安装工业遗产保护标识30块,委托专业单位编制《石嘴山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并把工业遗产纳入《石嘴山市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十四五”专项规划》,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开发盘活大武口洗煤厂、石炭井工业小镇(该地有石炭井矿务局中学旧址、职工医院旧址及职工俱乐部等一批工业遗产)等工业遗迹,划定保护原则,保持工业特色多维利用,丰富业态载体,努力将石嘴山市建设成为为宁夏乃至西北工业旅游标杆城市。目前,大武口区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集聚区初具规模,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宁夏工业纪念馆、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及石炭井生态工业文旅特色小镇已相继建成运营。

5.3 渡口遗址

以黄河文化为轴心,围绕石嘴子渡口建设沿黄生态绿色景观长廊,实施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提升改造、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石嘴子码头石嘴子公园提升改造、银河湾等沿黄景观项目。在石嘴子渡口遗址处建设石嘴子码头公园提升改造工程,以“山水惠农、塞上古渡”为规划愿景,复现石嘴子渡口文化,展现黄河湿地文化,成为宁蒙交界的亮点长廊。宁夏煤炭地质博物馆用独具魅力的矿山文化展示宁夏工业文明发端史。

5.4 历史建筑类

2017年石嘴山市公布9处历史建筑,并编制专门保护和利用规划,2019年补充2处,要求按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工作要求,大力挖掘历史建筑潜在价值,在保护的前提下提高历史建筑的综合利用效益,突显城市特色,延续历史传承。目前以现状保护为主。

6 黄河文化遗产价值实证

6.1 石嘴山境内的早期文明

黄河岸边的平罗县高仁镇遗址(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泉子湾遗址)作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细石器、陶器残片及火烧过的动物骨骼等。磨制石器有斧、刀、凿等,石质坚硬,通体磨光,制作精细。细石器主要以燧石等石料制成,常见有箭头、尖状器、刮削器,还有柳叶状石、长条石和楔状石核。陶片为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两种,质地松散,器表粗糙,烧成火候较低②。平罗县陶乐镇马山头遗址及惠农区燕子墩乡也发现了部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存。高仁镇等遗址作为目前石嘴山市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与同为宁夏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鸽子山及水洞沟遗址关联深厚,对阐述与研究石嘴山乃至宁夏早期人类分布及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石嘴山境内贺兰山各山沟(在韭菜沟、归德沟、干沟、大水沟、小水沟、大西峰沟等)遍布着先民用石头刻画的艺术,即岩画,经专家实地测定断代后,部分岩画的刻画时期为新石器时代(图2)。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对岩画的记载为:“黄河又东北,砺岩山西,去北五百里,山岩之石自然有文,皆为虎马状,祭然成著,类似图焉。故谓之画石山也。”先民通过石器敲凿、磨刻等方式,用剪影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虎、牛、羊、马、鹿、人骑、人射等多类形象个体,反映了时人劳动、经济生活和原始宗教场景,是石嘴山地区早期人类生活不可多得的实证。目前,石嘴山辖区内的大西峰沟岩画和白芨沟赭色岩画因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在2005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6.2 历史上石嘴山地区发达的游牧及农耕经济

历史上,石嘴山处于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带,水草丰美,引黄古灌区渠道纵横,谷稼殷积,牛羊如织。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统一六国的秦王朝军队在整备过后趁势而下击溃匈奴,在今天黄河以南的平罗县陶乐镇设置了石嘴山地区最早的军事城池——浑怀障,并积极开展军屯,这里的军户上马为兵,下马为农,是抵御匈奴的第一线军事力量。汉代在现平罗境内设置廉县,是石嘴山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人口最多时有万余人,水草丰沛,牛羊塞川,是地方马政的重要经营地。千百年过去,廉县早已不在,但遗址地表还能看出曾经的城墙建筑痕迹,遗址范围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陶片(图3)。平罗县陶乐镇兵沟、惠农区燕子墩乡雁窝池村、大武口区龙泉村等地发现了众多汉墓,在对部分汉墓进行考古发掘后,出土陶、石等农耕及生活器物多件,是研究汉代石嘴山地区墓葬习俗及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唐朝时唐徕渠穿境而过,为石嘴山地区的农耕提供了必要的水利条件,设置的定远军府经济繁荣,牛羊贸易频繁,最多时驻扎有健卒2万人,军马3000匹,对平定安史之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宋与西夏对峙时期,石嘴山地区为西夏政权的核心统治区,统治者高度重视此地发展,积极进行屯田开垦,兴修水利,在汉代高渠、北魏艾山渠的基础上疏浚、开挖昊王渠(又称李王渠),流经石嘴山全境。在贺兰山大水沟内(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建造离宫处理政务、会见群臣及游宴玩乐,今天仍可见其建筑痕迹。有清一代,为保障农业发展,以通智为首的官员主持开挖了昌润渠、惠农渠(今石嘴山市惠农区就是因其命名)及官四渠等引黄灌溉工程,仍为今天的农业生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灌溉农作物数十万亩。昌润渠竣工后,通智作诗《昌润渠工竣恭纪》:“黄河别派六羊通,石闸巍然跨彩虹。激起众流增浪力,引开曲水灌田功。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从此遐荒欢鼓腹,群歌大有慰宸衷。”诗歌记叙了昌润渠在古渠六羊的基础上开挖而成,民众因水而聚,地方发展因水而兴,昌润渠对当地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开挖渠道后,为便利生产生活,架设桥梁众多,仅惠农渠之上就有桥22座,《惠农渠碑记》(通智撰写)记载:“沿渠之桥二十有二,西河之桥十六,行旅往来,赖以普济。”黄渠桥就是这22座桥之一。今天的黄渠桥已是通衢四方、物流发达的乡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黄渠桥羊羔肉”飘香四方,以“好水、好肉、好厨艺”而出名,其他桥梁如南门桥、通平桥也各有其故事,仍在当地民众之间口口相传、经久不衰。

6.3 黄河岸边的渡口繁荣了河套地区的水运商贸

石嘴子渡口是石嘴山地区历史上重要的货运码头,清代雍正初年在此设市口,是河套地区蒙汉民间贸易的主要市场,每月初一、初十和二十为交易日,当时河套地区的特产如皮草、药材等多在此地装船外运。当地政府对货物数量及货物类型有严格的要求,不许黄河以南的内地将火药、钢铁、米面等可作为军事物资的产品卖给黄河以北的蒙古人,双方只可以交易皮毛、牲畜、布料和茶叶等。晚清有外资商人逐渐进入此地开设洋行,将皮毛作为主要商品开展经营,利用石嘴子渡口将货物发往天津等外贸口岸出口国外,先后设立了英商高林洋行、德商瑞吉洋行等十家外贸洋行。当时,石嘴子渡口年吞吐外运羊皮百万张、羊毛1500万千克以上,是西北最重要的皮毛出口地,占据垄断地位。1951年国营石嘴山渡口成立,旺季时,在码头等候摆渡的汽车、拖拉机、畜力车,河东、河西赶集的人排队可达1千米长③。20世纪80年代,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正式竣工通车,曾繁华了上百年的石嘴子渡口与摆渡船、摆渡人默默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直到今天黄河岸边的人们仍没有忘记曾有过的那浪漫悠长的摆渡时光。

6.4 黄河廊道的历史文物是石嘴山多样性地域文化的见证

石嘴山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兼容性,古遗址、石窟寺、岩画、西夏遗迹、工业遗产、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独具特色、内涵丰厚,传承石嘴山多样的地域文化。贺兰山石刻塔(由大枣沟石刻塔、小枣沟石刻塔及涝坝沟石刻塔组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合了佛教和石刻两种元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与田州塔及北武当庙(寿佛寺)遥相呼应,见证石嘴山地区的崇佛传统。省嵬城遗址边长600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曾是西夏政权的屯兵重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由西长城、北长城、旧北长城及陶乐长堤四段边墙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黄河,历山险,曾为明王朝抵御外族入侵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石嘴山地区存有墙体65段、敌台34座、烽火台32座及关堡3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又在晚清重修的平罗玉皇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北重要的道教场所,前后共有城隍殿等殿宇16间,供奉道家仙宗72位,整体建筑布局严谨、恢宏大气,地方特色浓郁。2022年2月被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贺东庄园葡萄古藤种植区域,是宁夏首例植物类文物保护单位,承载贺兰山东麓独有的酿酒文化和葡萄种植历史记忆。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中国区域地质志:宁夏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

③张进海,刘霞.宁夏地方史话丛书:惠农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石嘴山石嘴山市遗产
互联网+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遗产怎么分
石嘴山市“180901”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千万遗产
探究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的筛选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检察院依法对王炜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石嘴山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宁夏·石嘴山:一年一次
浅谈石嘴山市文物保护和利用
遗产之谜